行知读书会|面对全媒体演播时代,海派舞台作品如何突破

行知读书会|面对全媒体演播时代,海派舞台作品如何突破
2023年04月17日 13:07 澎湃新闻

4月15日,新一期的行知读书会邀请到了剧作家罗怀臻做客读书会,与读者们分享戏曲之美。罗怀臻也是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京剧《换人间》等经典作品的编剧,在全媒体时代,海派戏曲也玩出了创新,玩出了新高度。

读书会现场。

“海派是什么?海派就是在承认经典的前提下另起高楼,产生一个新的经典。不因为新的经典产生了,旧的经典就一文不值,也不因为有一个经典在,就不可以产生新的经典。”在罗怀臻看来,承认经典并再造经典是海派艺术的最大特点。

1958年上映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经典。这部由孙道临主演的电影,以李白烈士的事迹为原型 ,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上海,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 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谍战历来是影视剧最追捧的题材,然而在舞蹈领域,谍战题材却还是一片空白。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蓝本,上海歌舞团开启了国内第一部“谍战舞剧”的探索。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次从电影到舞剧的成功改编,这也是罗怀臻第一次接手红色题材,过去他所创作的剧本主角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难点也许就是亮点,不可能一旦变成可能就是突破”。

舞剧创作不可能复制电影的线性结构,但全新的舞台技术应该可以让舞蹈空间。“舞剧蒙太奇”“倒带式回放”“可移动景片”等创新性艺术手法被带到了舞剧里。此外,罗怀臻将《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身份从杂货铺小老板变身为报馆职员。“解放前,上海新闻业高度发展,这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名利场,人与人之间相互猜忌、防范,将故事背景放在此处,符合当时的历史氛围。”罗怀臻说。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澎湃新闻记者 薛松 图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实现了多舞种大幅度跨界,还创造出交融性美学风格,集电影蒙太奇、音乐剧情境、大歌剧气场等特质于一体。同时,罗怀臻也对上海地域风情作了新的诠释,把石库门、里弄、街头、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特色艺术再现,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上海女子们穿着旗袍在弄堂里起舞,既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又有艺术上的升华,让人过目难忘,也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海派艺术的创新性。舞剧重置的另一场景是旗袍店,这是一处隐蔽的地下联络点,在旗袍店里,观众能看到上海服装业的高度职业化,也能透过光怪陆离的镜像看到彼时上海都市的浮华。

舞剧《朱鹮》是上海歌舞团近年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爆款”之一。2014年首演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持续上演,受到当下观众的热烈追捧。

“观众在舞台看到了舞蹈外观的‘形’,但他们被打动的根源还在于艺术内在的‘质’,即《朱鹮》所展现的现代审美与承载的价值观。”罗怀臻认为,在文艺工作者深入探索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朱鹮》以其独特的现代性融合美成为舞台艺术美学创新点。

然而,2016年《朱鹮》在陕西参加第11届中国艺术节评奖演出时,虽然当时一票难求、好评如潮,却名落孙山。据说落选的理由是有些专家认为舞剧《朱鹮》的舞种不纯粹,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罗怀臻回忆,当时部分评委提出质疑“你是什么舞?有跨界混搭之嫌。”

但在3年后在上海举办的第12届中国艺术节上,还是这个剧团,还是这些演员,甚至还是那些评委,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但毫无争议地获得大奖,而且评论给出的赞誉恰恰是“跨界”“融合”“破圈”。

“由此可见,有时评论或评奖都可能落在实践后面,”罗怀臻认为,只要创作者们实验了,坚持了,发展了,回过头来还会促进理论评论观念的更新。

中国戏曲从“唱戏时代”发展到“演戏时代”,再发展到“演艺时代”,从传统的镜框式的剧场舞台演出模式里走出来,走进包括大剧院、小剧场、沉浸式等多样态的表演空间。

“如今,我们正面对着一个全媒体的演播时代。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在主题表达、思想发掘、舞台呈现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形成新的创作风气,由此能够带动本行业、本剧种乃至整个舞台艺术、视觉艺术的突破。”罗怀臻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