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泉州:用传统文化带火旅游,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何以泉州:用传统文化带火旅游,打造世遗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2023年12月28日 08:44 澎湃新闻

02:34

泉州宣传片《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提供视频。封面图摄像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02:34)

古时的海丝起点,如今的世遗之城。福建泉州,这座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正不断绽放独特的光芒,近两年来迅速成为“网红城市”,并一直热度不减。

泉州如何从“网红城市”变为“长红城市”?2023年12月25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分析说,泉州正从资源、产品、客源、服务四个方面打好“组合拳”,即持续利用好自然资源和文化瑰宝,打造系列IP产品,重点培养好优质客源,同时建立优质的服务体系。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申遗。在泉州的积极行动下,泉州的关注度随之大幅提升, “泉州”“古城”“海丝之路”等关键词搜索量在互联网平台上暴涨。2023年年初,演员赵丽颖一袭红裙头戴“簪花围”的照片惊艳全网,络绎不绝的游客纷纷前往泉州游世遗、戴簪花、品美食。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叹说:“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

泉州蟳埔渔村簪花传统2023年火爆出圈,吸引许多游客专程来泉州体验,成为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活化发展的一个样本。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拥有22处世遗点的泉州,如何在保护好、传承好世界遗产的同时,更好地活化利用,让古今文明交相辉映、和谐发展,是申遗成功后泉州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泉州对世界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不只带“火”了城市、引来了游客,专家和上级管理部门也都有认可。

2023年12月26日,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我爱泉州”世遗之城创意传播榜发布暨“何以泉州”文化丝泉沙龙活动在泉州举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新锐历史作家、《弃长安》作者、知名媒体人张明扬等学术大咖和新锐作家围绕泉州世遗文化的传承保护等话题展开对话交流。

傅柒生在对话中说,他不止一次地来到泉州,而且反复来到泉州,来体验泉州的味道,“福建是有福之地,泉州是有福之城,文化遗产蕴含着宋元中国的历史故事。作为遗产城市的泉州,与生活幸福度密不可分。”

张明扬表示,他来到泉州,感觉这不是一座有世界遗产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世界遗产,“在这里,烟火气和文化传承是共同存在的,泉州从群众到市场主体,都在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和城市历史的保护,所以这座城市是活着的,拥有生命力的。”

“何以泉州”文化丝泉沙龙在泉州举行,历史学家葛剑雄(右二),北京大学教授孙华(右三),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右一),新锐历史作家张明扬(左二)探讨世界遗产的传承保护。

宋元时期,泉州见证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如今,拿下“世遗之城”金名片。这座“刺桐之城”,又一次率先垂范,积极打造“世遗之城”“奋斗之城”“国潮之城”“烟火之城”的崭新名片,要成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目的地,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保护的“泉州样板”。

对此,葛剑雄建言,世界遗产的保护应将“不自觉”转为“自觉”,对泉州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现在的遗产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视为不可再生的,坚持保护第一,持有文化自觉。

傅柒生也提出,泉州要努力成为文化遗产典范城市,起到示范引领模范带动的作用,这需要更多在科学保护基础上进行有效利用,让泉州城的生活更有滋有味。

泉州火爆的不只是蟳埔簪花

泉州古称“刺桐”,曾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千年的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2023年年初,泉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战胜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提到,泉州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他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亲自部署推动泉州“申遗”。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市22处世界遗产星罗棋布。

据统计,目前泉州有各级文保单位945处,国保数量全省第一、全国设区市前列。全市有世界级非遗项目6项、国家级36项,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覆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泉州开元寺里的东西双塔。 视觉中国 图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申遗成功,让泉州近年来成为有名的“网红城市”。尤其是2023年,泉州在互联网上刷足了“存在感”。

春节前夕,泉州古城街头一座巨大的“蟳埔簪花兔” 火爆全网。这只兔子用鲜苔藓、永生花、刺桐花结合而成,头上戴着蟳埔女的鲜花头饰,展现了国家级非遗“簪花围”的特点。一时间,这只充满泉州元素的兔子成为“顶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相关话题连续一周占领抖音、微博等全国热搜榜。

除夕夜,以世界级非遗泉州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首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同时融入梨园戏手姿和泉州花灯艺术,深受海内外观众好评。

1月28日,演员赵丽颖一袭红裙头戴“簪花围”的照片惊艳全网,泉州再度火爆出圈,络绎不绝的游客纷纷前往蟳埔社区体验簪花围,让这一传统民俗大放异彩。之后,毛晓彤、周雨彤等明星和知名旅行博主房琪也都来到泉州,亲自体验簪花围。房琪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写到“今生戴花,来世漂亮……当蟳埔女把浪漫和春天戴在头上,你闻,二月的春风里全是希望。”

年末岁尾,泉州的美再次让世界赞叹。12月8日晚,第五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开幕,著名泉籍旅美当代艺术家、“中国烟花第一人”蔡国强,在故乡泉州实现一场艺术烟花无人机表演。在泉州湾上空,3200架无人机表演加上15000多发绚烂烟火的华丽“绽放”,将夜空点缀得美轮美奂。这场无人机烟花艺术表演分成双塔东传、盖里手稿、海市蜃楼、创意烟花“满城尽开刺桐花”、终曲等,蔡国强感激故乡土地与文化的养育之恩,他用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呈现出各种泉州元素,展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

有山、有海、有花,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人间烟火,泉州成为了众人心中的“诗和远方”。据泉州网报道,2023年前三季度,泉州累计接待游客6467.9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2%;实现旅游总收入741.45亿元,增长52.7%。

12月26日,在“我爱泉州”世遗之城创意传播榜发布暨“何以泉州”文化丝泉沙龙活动上,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林霜说到,泉州让世界看到了开放创新的城市魅力。“如今的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地方,唯有走进泉州,才知‘何以泉州’。“

坚持文化自信,市民积极为泉州代言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多次到访并盛赞泉州:“泉州是一座生活在文化遗产里的城市,你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爱上泉州。”

不止白岩松,央视记者王冰冰、著名主持人任鲁豫等也都为泉州代言,成为“海丝泉州推荐官”。王冰冰表示,在泉州可以感受到多元文化的融合,不管是从人文还是从建筑或者是美食方面,像是置身于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世界。“我很喜欢泉州这样的一个城市。希望大家有机会也能够来到泉州,更深入地了解泉州的文化。”

泉州洛阳桥。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供图

2023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澎湃新闻于7月25日正式发起“我爱泉州”世遗之城创意传播榜全球征集评选活动,面向全球征集“世遗故事”、“世遗线路”、“世遗听觉”等优质原创内容,推动泉州世界遗产“活起来”“传下去”。各界群众投稿踊跃,为泉州创作一大批高质量作品。12月26日,此次征集评选活动的获奖作品及榜单将正式揭晓。

由点水南乐创作的《八面金钱经》和苏世洪创作的《来去泉州》片段,入选了“世遗听觉”的榜单,这两位都是来自泉州本土的音乐人。《来去泉州》以泉州人熟悉的闽南四句“剞刳木成舟,砰嘭水中游,門双篙桨,彳亍到泉州”展现了泉州清悠的慢生活。《八面金钱经》则是南音传统器乐曲的新编,以现代编曲结合古代旋律。

苏世洪对澎湃新闻表示,“很荣幸我们的声音能够跟泉州产生连接。声音营造出来的氛围对泉州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都是在这个环境里面长大的,泉州也是一个难得的拥有自己音乐的一个城市。”

火了一整年的“泉州蟳埔·簪花女团”毫不意外地进入官方推荐的“世遗人物”榜单。其代表人物黄丽泳,已从事蟳埔女文化传播十余年,赵丽颖在网上火爆的簪花围造型就是出自于她的双手。

黄丽泳对澎湃新闻表示,早些年蟳埔女不为人知,她决心要把家乡文化传播出去,甚至放弃了原本稳定的幼师工作。“这些年,蟳埔簪花围开始在网上逐渐流传起来,蟳埔村做簪花围的店铺也从之前的五六家,迅速增加到两百多家,大大促进了文旅与经济的发展。”

黄丽泳不遗余力地为蟳埔女民俗文化做推广,也影响了她的女儿。“如果她以后喜欢,我也会支持她从事这个工作,因为这是我们每一个家乡人的责任。要让蟳埔文化一直走下去。”

泉州为游客提供南音、提线木偶等传统文化的体验。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图

泉州人自觉、自发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泉州,成为泉州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引起专家关注。

12月26日,在“何以泉州 ”文化丝泉沙龙对话中,新锐历史作家、《弃长安》作者、知名媒体人张明扬特别提到,当地居民的深度参与和传承,让泉州的世界遗产及传统文化充满了生命力。“这里不是一座有世界遗产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世界遗产。在这里,烟火气和文化传承是共同存在的,泉州从群众到市场主体,都在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和城市历史的保护,所以这座城市是活着的,拥有生命力的。”

不止是黄丽泳,许多泉州人都在积极地为自己的家乡做宣传。“蟳埔簪花兔”的设计者之一黄跃昆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多年来支撑他坚持做“推介泉州”这件事的,就是对于泉州深厚文化底蕴的自信。“我为我是泉州人而骄傲。申遗成功这份文化自信的荣耀也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表示,泉州深厚的历史是他的底气,闽南人血液中“爱拼才会赢”的基因给了他精神力量,而想要将泉州介绍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朴素愿望,则是他一路走来,以及走向未来的初心。

对此,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葛剑雄提出,泉州的文化要走出去,首先是通过展示让别人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让他人自由选择。他进一步指出,文化走出去,固然要坚持文化自信,但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泉州文化走出去,还有个前提是要了解世界,要诚心诚意地欣赏、理解、赞美其他国家的文化。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讲的要各美其美,也要美人之美。”

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世遗的“泉州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为了将星罗棋布的世界遗产点长久保护好、利用好,泉州先后出台海丝条例、内沟河条例、骑楼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文化旅游发展条例等法规政策,从立法层面为泉州建设“世遗之城”提供支撑。

泉州被称为“半城烟火半城仙”,图为开元寺和西街。 视觉中国 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加强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泉州历史文脉的传承,近日,泉州审议通过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该条例是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制度化、法治化的又一成果,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泉州市副市长姚飞指出,条例对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从制度设计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保护规划、建设活动管控、活化利用、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条例中还专门设置了活化利用这一章节,提出优化世界遗产保护区划内的业态、促进世界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世界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宣传推广等七项内容。

在12月26日的沙龙活动中,专家们也为泉州世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展开深度交流,献计献策。

葛剑雄提出,泉州是一座世遗城市,现在对泉州上下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怎样真正把这些遗产看成泉州人、中国人甚至整个人类不可再生、不可重复的遗产,所以对世遗首先应该保护,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考虑怎么样活化、怎么样利用。他强调,世界遗产的保护应将“不自觉”转为“自觉”,对泉州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将现在的遗产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视为不可再生的,坚持保护第一,坚持文化自觉。

孙华认为,自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从建筑遗产扩展到整座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好世界遗产城市,任重而道远。“历史城市的范围比较广、要素很多,这类保护是一个难点,所以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交流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城市遗产的保护。”

历史学家葛剑雄在泉州开元寺参观有印度教元素的石柱,这是泉州文化融合、包容的一个代表。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认为,世界遗产要加强系统性、整体性、 前沿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有时代化、科学化、专业化,更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的味道、生活的气息、生活的提升,来把文化遗产在当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对于泉州而言,将“世界遗产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已经有多个成功案例。漫步泉州,在天后宫品味宋元社戏的魅力,在老醋文创园感受泉州商贸基因,在蟳埔村拍一组“今生簪花,来世漂亮”的写真,在苏廷玉故居听上一曲袅袅南音,在真武庙夜市观赏闽南特色表演快闪……

“泉州的非遗保护做得太好了!”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泉州的旅游攻略中,充满着对泉州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赞扬。

对此,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吕秀家对澎湃新闻说:“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让它惠及当代的时下的民生,服务更多的公众,这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她表示,泉州的世界遗产之所以能够得到完整的保护传承,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一直是以活态的形式在世代传承,泉州也重点构建了从资源到产品,到市场培育再到服务保障的完整体系。

从“网红城市”到“长红城市”

眼下,泉州提出要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全国最具烟火气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如何把“网红”变为“长红”,是泉州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吕秀家表示,泉州要做到“长红”,需要在“资源、产品、客源、服务”四大要素全方面发展。

她具体说,首先,泉州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世界遗产的超强IP,还拥有滨海旅游、工业研学游等优势。其次,要把资源转化成产品,重点策划打造一批文旅活动项目,例如泉州推出“4个1”,一季一主题、一月一活动、一县一特色、一节一专案,通过这些活动把资源转换成能够互动体验的产品。再者,泉州需要有长期的广大的客源体系,包括重点培育一线城市客源,未来也将面向东亚、东南亚、海丝沿线的国家,不断将泉州推向世界。

历史学家葛剑雄体验泉州传统提线木偶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吕秀家提到的最后一个方面是服务。她说,一个好的旅游城市一定要有优质的服务,泉州建立了上下联动的指挥体系,包括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的把控;除了官方的联动以外,还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进一步规范整个市场,也让各个市场主体有共同的意识,服务好游客,维护好泉州旅游市场的秩序。

“很多所谓的世界文化遗产,到处都是一些商业机构,让我觉得少了很多烟火气和真实感。”知名历史作家张明扬在走访泉州多个景点、寺庙后,认为泉州的烟火气和文化传承是共同存在的,文化遗产旁边都住着人。

葛剑雄在走访调研中也表示,旅游的本质是让游客得到精神的、物质的享受,只靠“网红”是一种短期效应,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要引导好网红,而不是被网红所“引导”。

另据公开报道,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复苏发展,泉州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下好“先手棋”。泉州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配套专项资金超7000万元。泉州各县(市、区)出台支持文旅融合等配套政策近20项,配套文旅专项资金超5亿元。2023年,泉州签约文旅项目339个、总投资1718.43亿元,其中158个项目已履约。泉州同时培育了一批文旅新项目新业态,如溪禾山铁观音文化园、八仙过海度假区等康养项目,推出沉浸式情景文艺专场演出《遇见泉州》等。

除了将游客“引进来”,保证他们的旅游体验,泉州也在积极推动非遗瑰宝“走出去”。泉州南音、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遗文化纷纷走出国门,与世界文化对话。仅泉州市木偶剧团成立至今,已走遍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300多次交流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

泉州钟楼是烟火西街的起点。 视觉中国 图

时值岁末寒冬,泉州却依旧温暖如春,纵在12月份的旅游淡季,各处世遗景点的游客仍人头潮涌。

就像傅柒生所说,大家都说泉州是一个生活的城市,其实亚里士多德有这么一句名言——人们是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人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留在这个城市,现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但是生活得更加美好,需要居住在泉州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让我们更加有体验感,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获得感“,让大家感受到来到泉州,生活会更澎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