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零碳|化工企业绿电需求大,如何降低采购成本?

走近零碳|化工企业绿电需求大,如何降低采购成本?
2024年05月16日 09:18 澎湃新闻

·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化工企业对提升绿电比例的需求较迫切。然而,自建光伏发电与企业用电总量相比仅是杯水车薪。为此, 园区可推进企业采购绿电,通过规模效应推动园区绿色转型。

·化工园区还可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最大化有效利用资源,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化工原料 、中间体 、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降低碳排放。

上海化学工业区鸟瞰图 。 园区供图

化工行业是“碳排放大户 ”,也是未来降碳的“主战场”,更需平衡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上海化学工业区 (以下简称“上海化工区 ”)绿色低碳发展, 既为实现转型升级,也为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发展。

上海化工区是中国首个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国家级开发区。作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上海化工区共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企业被评为市级绿色工厂,还有2家企业的产品被评为国家级绿色产品。

近期, 澎湃新闻与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走近零碳 ”联合课题组走进上海化工区进行调研。 园区内建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印象 。目前,园区内实现了上一环节的产品是下一环节的原料 、上一环节的废气是下一环节的热源, 园区内产品关联度达到80%以 上。

在绿色低碳发展中, 化工企业面临怎样的挑战, 还有哪些待解难题? 作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上海化工区又有哪些发展经验可以借鉴?

化工园区融入循环经济 “基因 ”

对化工园区来讲,绿色低碳发展离不开两方面。一是在开发建设中,坚持可持续理念以及注 重循环经济的“3R ”理念——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 Reuse) 和资源化( Recycle); 二是对引入的企业 、项目提出较高的标准要求。

上海化工区在循环经济方面提供了示范。园区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链,最大化有效利用资源, 降低碳排放 。已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化工原料 、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共享,实现上一环节的产品是下一环节的原料、上一环节的废气是下一环节的热源,产品关联度80%以上。

科思创上海一体化生产基地热回收项目。 科思创供图

在循环经济的供给与需求方面,上海化工区一是打通生产链上游产品到下游原料的堵点,通过点对点的试点, 将“废物 ”转化为“原料 ”。比如,通过管道将废硫酸再生为工业硫酸,给上游企业作为生产原料;二是建立园区与企业的“双碳”工作沟通机制,其中循环经济推进组主要负责了解园区企业副产品、废物的供给情况,对接有相关需求的企业。园区通过主动服务企业,依托现有的工作机制、工作小组等多渠道获取信息,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以废水处理为例,在园区环境管理“一体化 ”集中处理模式下,企业排放的可生化性较好的废水可直接用作碳源,在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人为碳源投加量。对园区污水处理厂甲烷、氧化亚氮的直接碳排放量以及电耗 、药耗带来的间接碳排放量进行计算,相比企业自建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模式下,每年可减少3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

化工企业对绿电需求迫切

上海化工区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和外购电力占主导地位,因此需要能源供应稳定且价格平稳。 园区内企业对提升绿电比例的需求较迫切,甚至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绿电溢价。为此,园区一方面利用闲置场地自建光伏,另一方面通过购买绿电实现能源绿色化。

然而,由于化工行业用电量较大,园区自建光伏发电对企业用电总量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因此,很多企业有绿电采购需求。此外,由于园区跨国企业较多,而目前中国绿证难以被国际市场认可, 不利于产品出口,外部市场压力加大了绿电采购需求。

调研发现,受硬件设施和售电机制影响,绿电跨省跨区交易难度大、效率不高。因此,全国统一的绿电市场亟待形成,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绿电供应。园区在推进企业绿电采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上海化工区制定《上海化学工业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时,联合企业发起成立绿电联盟,旨在为联盟企业引入长期稳定、有竞争力的绿色电力供应,以规模效应推动化工产业园区绿色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绿色能源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挑战,可能会导致低碳资源近在咫尺却不能利用。上海化工区位于杭州湾北岸,发展近海风电和滩涂光伏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然而,利用近海资源涉及多个部门,化工区需密切关注国家与地方层面更细化的政策和管理要求,探索新模式 、新做法,先行先试,推进绿色能源的实际应用。

化工园区降碳有何经验借鉴

首先,上海化工区政策与国家和地方的绿色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比如,上海化工区发布了《上海化学工业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化学工业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 》 , 既与《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2-2025 年) 》 、《上海市先进材料产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 等上海产业政策对接, 又与《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绿色发展政策对接,还与《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 ”行动计划 (2022-2025) 》等行业要求对接。

其次, 上海化工区充分发挥企业和园区的资源禀赋优势 。企业方面,上海化工区基础较好, 引入诸多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大型国企、跨国公司,一些国内外化工巨头本就有低碳原料的替代需求,希望企业更多发挥绿色低碳转型的自驱力 。园区方面,上海化工区在化工领域的产业基础扎实、循环经济水平高、应用场景丰富、绿色第三方集聚,都是推动绿色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园区还通过建设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推进绿电采购等措施打造绿色低碳生态。

最后,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绿色制造体系方面,上海化工区最早出台政策给予企业支持,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建设。园区还对利于减污降碳的新技术予以政策支持,并将示范项目进一步在园区推广,带动其他企业减污降碳。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奖励资助,涉及支持能源低碳转型、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能源审计和节能诊断且节能效果显著的项目,减污降碳项目,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企业创建绿色制造体系等。

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

园区需考虑企业实际利益,支持其绿色低碳转型。

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企业的自驱力,二是法律法规的推动。由于企业的核心诉求是持续盈利,目标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政府制定政策要从企业角度出发,园区需发挥牵头和协调作用,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扫清政策障碍,推动项目落地,实现降本增效。

调研发现,化工园区的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矛盾。从成本上看,实现绿色发展需节能降碳,节能本就是节约成本,降碳将提升产品的绿色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内驱力,上海化工区按照《上海市工业和通信业节能降碳“百一 ”行动计划 (2022-2025) 》,每年可节约1%的能源消耗。从产业上看,实现“双碳 ”目标为化工行业带来机遇,《上海化学工业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 年)》 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 比如氢能供应 、绿色燃料项目落地,持续为低碳经济和全社会碳中和作出贡献。

上海化工区绿色低碳发展,可为主导产业、高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对接和配套。其中存在很多相关产业机会。上海提出的“(2+2) +(3+6) +(4+5)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与化工新材料产业息息相关。“2+2 ”指上海所有产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新材料是上海“十四五”期间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上海化工区推进电子化学品专区的建设,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供应链提供保障。在上海整个产业体系中,化工新材料产业将发挥更大作用, 依托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内容由课题组与上海化工区相关负责人交流而来。执笔:谷晓丹; 课题负责人:张俊 、李显波;课题统筹协调:田春玲;课题组成员:谷晓丹 、戴跃华。感谢上海市经信委 、上海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对本次调研的帮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