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城市与电影,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叙事

马上评|城市与电影,是一种双向奔赴的叙事
2024年06月23日 09:18 澎湃新闻
上海“老字号”影院:大光明影院、国泰电影院、兰心大戏院。新华社发

6月22日,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红毯仪式星光熠熠,中外影人集体亮相,也把这场光影盛会推向了高潮。刚刚过去的十天里,461部影片、约1600场放映、约90场观众见面会,不仅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影迷大饱眼福,也折射出上海国际电影节超越“而立”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在颁奖典礼上,凭借电影《阳光俱乐部》斩获最佳男演员殊荣的黄晓明感叹:“我今天站在这个地方,更加坚定我的初心,要在演员道路上勇敢走下去。”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结缘的中国内地导演、演员董成鹏则表示,“坐上这把导演椅,是亚新给我了底气。”

作为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本届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14部入围影片,其中12部为世界首映,2部为国际首映。而在所有参赛影片中,世界首映38部、国际首映6部、亚洲首映6部,首映率再创新高。

一场激动人心的电影盛会落下了帷幕,也留下了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外电影作品选择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个舞台和观众见面,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外电影人选择在每年六月“准时”齐聚黄浦江畔?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更是电影发展的见证者。从《马路天使》到《阮玲玉》,从《长恨歌》到《爱情神话》,上海这座文化多元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本身就多次成为银幕上的特别主角,构成了电影的想象空间。如果说上海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那么电影也反过来塑造了上海的文化形象和历史记忆。可以说,电影早已深深植根于上海的文化土壤之中,成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根本来源。

具备高度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影迷,为上海城市电影文化营造了浓郁氛围。不仅每年开票即“秒光”早已成为电影节的“保留节目”,电影节开幕之后穿梭于各个电影院的无数普通观众更让整座城市随之“忙碌”起来。作家陈丹燕说,“我是非常喜欢上海电影节的观众的。”在她的观察里,上海的观众们总是在电影结束后静静等待演职人员名单滚动完毕,“这不仅是对电影制作者的尊重,也是对电影艺术的致敬。”

上海的电影产业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市场拓展、金融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空间畅通广阔。2023年上海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5200万,票房数、银幕数等6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就在本届电影节期间,上海发布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24项措施,从资金政策的扶持到影院文化的改革升级,从行业智库的引领到电影文化的营造,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从上海与电影节的相伴而行里,我们看到了上海与电影的不解之缘,也见证了城市发展和文化活力的同频共振。城市与电影,是一种双向奔赴、共同激荡的叙事。当电影在城市中找到了灵感,城市也通过电影获得了新的故事。

上海重点打造的主题影院和实施电影精品工程,将围绕“周周有影展”等观影品牌,进一步丰富内容供给;上海还持续优化惠民、惠农、惠学、惠老、惠特“五惠”放映活动,通过电影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展馆、进养老院、进商圈的“六进”公益放映,提升市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本届电影节推出的“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线更为影迷打开了一扇发现城市魅力的窗口,进一步擦亮了上海的城市品牌。享受电影,就是在享受当下的城市美好生活。

作为“上海未来三年精品创制片单”的创制代表,陈可辛导演在谈到自己的新作《酱园弄》时表示,“上海的弄堂里每一个空间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如同‘72家房客’的感觉给了我跟团队许多灵感,更重要的是这些空间感染了演员的表演。”

电影人的感慨,再次证明上海与电影之间,从地域到情感、从空间到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连接——这正是上海能够成为“电影之城”的理由。

上海,向来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通过电影节,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也积极投身于当代全球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在光影交汇间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在畅谈交流间拓宽城市的发展空间,这座从漫长时光中走来的“电影之城”还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惊喜?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约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