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胡清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南科大校长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胡清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24年06月24日 20:44 澎湃新闻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于2024年6月24日揭晓。澎湃新闻从南方科技大学(简称“南科大”)获悉,南科大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清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南科大介绍,薛其坤出生于1963年12月,籍贯山东蒙阴,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薛其坤在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9年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学习和工作;1999年至2005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至2005年任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同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3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1年至2016年任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至2020年任清华大学副校长,2017年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任院长,2020年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副书记、校长,2022年起任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主任。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的杰出科学家之一。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超高真空互联系统,成为在量子材料原子尺度可控制备和表征方面国际通用的强大实验技术。在此基础上,他率领团队取得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界面高温超导的两项原创性科学发现。拓扑绝缘体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一次里程碑性突破,异质结界面高温超导的发现则开启了高温超导的全新研究方向,均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学术影响。他两次受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在诺贝尔论坛作特邀报告,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作为首位中国籍科学家荣获国际凝聚态物理最高奖—奥利弗•巴克利奖(2024)和国际低温物理最高奖—菲列兹•伦敦奖(2022)。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图

谈及如何加快实现基础研究突破,薛其坤曾在接受澎湃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基础研究不像技术研发有相对清晰的实现路径,基础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因为是科研的“无人区”,时间、问题、方向、手段、机制等都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取得突破需要长期的投入,甚至倾尽毕生的精力。

“评价基础研究,千万不能像数产品一样用量去衡量,这是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的概念。”薛其坤说,科研不能简单只以结果为评价导向,不能只看发了多少文章,而是要看科研者每天工作了多久,是否保持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热情。如果他们努力做学问,即使出不了成果,也值得我们尊敬。“很多人就是因为这种持之以恒的坚持,给人类带来了可能1000万人干10年都干不出来的研究突破。”

另外,在此次奖励大会上,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清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胡清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南科大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北京)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曾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1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项。胡清现兼任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部中长期战略规划特聘专家,新加坡李光耀水奖评委,IWA世界水资源大会组委会专家组成员等。 

胡清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的“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南方科技大学官网 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