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丨夏天,是蝉鸣唤醒的

夜读丨夏天,是蝉鸣唤醒的
2024年06月24日 21:20 澎湃新闻

最近在想一个问题:夏天,究竟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是大街上裙角飞扬的年轻女孩,是天气预报里频频跳动的高温预警,还是孩子们渴望冰淇淋的亮晶晶的眼神?

在我的记忆中,夏天是由蝉鸣唤醒的。

我的老家有句俗话:“麦子上场,知了叫娘。”北方的第一声蝉鸣,总是踩着麦子成熟的时候到来。毒辣的太阳炙烤大地,热浪一波接着一波掠过麦田。风里飘荡着麦粒的清香,“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的场景火热上演。蝉儿们不请自来,为这盛大的麦收合奏一曲激昂的乐章。

午后的胡同里,阳光明晃晃的,树叶微摇,投下斑驳的光影。光着上身的男孩蹦蹦跳跳地走过,黝黑的皮肤反射出健康的光泽。屋内风扇缓缓转动,凉席上是熟睡的孩子,头发随风微动,安然的样子仿佛连梦境都被风抚慰。试想,这夏日的光景,如果没有蝉鸣做背景音,是不是就显得不够饱满,仿佛一首诗缺少了韵脚,不再生动?

在城市的喧嚣中,蝉鸣似乎变得微弱而遥远,被淹没在汽车的轰鸣和人潮的嘈杂里。几日前,女儿在散步时捕捉到阵阵鸣叫,问我:“这是什么声音?”我驻足辨听,答:“是蝉叫呢。”她又问:“蝉在哪里呀?”好奇的眼神让我感慨:久居城市,已多久没听到过蝉鸣。曾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有市民因蝉鸣投诉相关部门,将其视为“高频噪音”。蝉鸣,同风声、水声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声音,怎么在一些人的眼里,竟变得如此不堪了?

其实,蝉鸣不仅是一种声音,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自然哲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将蝉比作“不知疲倦的歌手”。他在《昆虫记》中写道,蝉在黑暗的地下要做四年的苦工,才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怎能不放声高歌?在西方文化中,蝉被视为演奏家的象征,至今许多竖琴上仍饰有蝉的形象。还有个冷知识:叫声洪亮的都是雄蝉,而雌蝉几乎是无言的,被称作“哑蝉”。

在中国文化中,蝉被视为品格清高、远离尘世的象征。唐代虞世南的《蝉》诗中写道:“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鸣表达高洁的人格。如今人们还赋予蝉更多含义,比如用玉蝉佩戴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挂在胸前,寓意“一鸣惊人”。

在炽热的夏日,蝉的高歌,有时候还会反向给人带来宁静与反思,所以有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被琐事缠身,而蝉鸣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在忙碌之外,还有一个广阔而宁静的自然世界。

当蝉鸣声起,不妨放下手中的忙碌,静下心来,聆听这大自然的“馈赠”。在蝉鸣的夏天,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之地,一颗宁静之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