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护河故事

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护河故事
2024年06月26日 19:55 澎湃新闻

张金海亲历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变化。作为一名生长在黄河边,长期从事湿地城市建设管理的基层人大代表,他见证并参与了黄河节水、防治水草、湿地修复的过程,也成为黄河巨变的受益者。

九曲黄河从山东东营入海,张金海从小在此长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每逢黄河枯水期,就跟着大人一起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留着喂鸡喂鸭”。

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为黄河做点什么,“盼望黄河不再断流”。参加工作后,张金海便开始了节水装置的发明创造,“看到公厕的高水箱长流水,就琢磨着怎么让它更省水,反复试验做出节水装置,现在用水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些年来,他先后实施节水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80余个,多项技术成果被推广应用。

枯水之外,生长在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域的“互花米草”也一度威胁着近海岸生态安全。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因其适应性强、繁殖快而迅速蔓延,已成为我国沿海危害严重的恶性入侵植物。

为此,张金海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提出了《关于加快对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议》,当地组织人员从围淹治理到用修复生态,累计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此外,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也是张金海持续关注的事情。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他先后五十余次深入调研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撰写代表建议和意见50余条,其中有30多条与黄河相关。

这些建议引起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重视。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阶段。“随着湿地修复面积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的快速提升,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张金海说,现在的东营,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

以下根据张金海口述整理:

我来自山东省东营市,九曲黄河从这里入海。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地位极为重要。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视察,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舵领航、指引方向。

作为一名生长在黄河边,长期从事湿地城市建设管理的基层人大代表,能够成为黄河巨变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自己深感荣幸和自豪。

黄河节水

我出生在黄河边,喝着黄河水长大,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每逢黄河枯水期,水井没有水,就跟着大人一起到离村庄很远的地方去担水吃,用半盆水先洗脸后洗脚,再留着喂鸡喂鸭。从那时起,我是多么盼望黄河不再断流,并在心里默默立志,要为黄河做点什么。随着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黄河水已实现全流域畅流。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十分珍惜宝贵的黄河水。

参加工作后,看到公厕的高水箱长流水,就琢磨着怎么让它更省水。我利用在部队自学电子维修打下的底子,反复试验做出节水新装置,把用水量减了一半,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发展到如今的第五代公厕节水设备,用水量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些年来,我先后实施技术革新和改造项目80余个,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37项,解决技术问题和排除设备故障几千个,研制的多项技术成果被推广应用,并获得国家和省市奖励。其中研制的多项节水节电和垃圾分类装备设备,为推动生态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后,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相继印发和实施,我更进一步认识到黄河水保护的重要性。2023年初在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的指导推动下,包括东营在内的沿黄九市围绕“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开展协同立法,携手保护“黄河水”、用好“黄河水”。

今后,我将持续做好节水发明创新、技术创造,并发挥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带动更多的人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爱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

治理水草

前些年,黄河入海口湿地区域互花米草一度泛滥,极大影响了滩涂潮汐水文过程,导致盐地碱蓬严重退化,威胁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和近海岸生态系统安全。

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我提出了《关于加快对环渤海地区互花米草治理的建议》。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对“治草”工作高度重视,与东营市组建治理研究小组,研究采取措施。市里出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和《东营市互花米草防范治理工作方案(2020—2022年)》,组织人员采取围淹方式治理互花米草:一是在低潮滩,采取刈割治理技术;二是在中潮滩,采取“刈割+围淹”治理技术;三是在高潮滩,采取“刈割+翻耕”治理技术。先后投资5.47亿元,连续实施五期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总面积13.1万亩。

为防止互花米草“卷土重来”,市里就采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利用工程和生物等措施,因地制宜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植被来挤占互花米草的生长空间,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6.2万亩,有力促进和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2023年,市里又出台了《东营市互花米草防治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三年治理、三年防护”的攻坚治理“路线图”,确保2025年全部彻底清理完成。2023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东营组织召开“全国第二次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东营市互花米草治理的成绩,向全国推广东营市的经验做法。

修复湿地

我对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一直高度关注,自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先后五十余次深入社区、工厂、企业、学校以及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沿线和各个输水干渠、河流等单位场所和区域,实地走访调研民生、生产、入学、生态环境、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东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汇聚民意民声和人民群众关心期盼的急难愁盼等问题撰写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100余条,向国家提报了58条,其中有30多条与黄河相关,包括《关于推进实施黄河刁口河故道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建议》《关于利用黄河水入海之水打造黄河三角洲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实施生态环境大保护的建议》等等。

这些建议涉及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等工作,引起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重视。

2021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阶段,上升到新的高度。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东营市以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投资近10亿元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市湿地面积达到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1/4,湿地保护面积2762平方公里,保护率达到60.47%。

随着湿地修复面积的不断扩展、生态环境的快速提升,为鸟类繁衍生息提供了多样栖息地。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区内,野生动物、植物分别增加到1632种、685种,鸟类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分别达到26种和65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有句话说得好:“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现在的东营,珍稀的白天鹅飞进城市湿地嬉戏觅食已是常态,就连生性挑剔的东方白鹳也在城市附近“安家产子”。

通过亲身经历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变化,我更加清晰认识到推进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履行全国人大代表和基层环保工作者职责的信心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开展本次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为新的契机,积极宣传推动黄河保护法实施,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再努把力、再加把劲。

(张金海系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