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亚·欧姬芙:“我的纽约会改变世界!”

乔治亚·欧姬芙:“我的纽约会改变世界!”
2024年06月26日 20:29 澎湃新闻

乔治亚·欧姬芙在纽约的十几年间创作的众多城市风景画被埋没在她著名的绘画光芒之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期开幕的特展“乔治亚·欧姬芙:我的纽约”(Georgia O’Keeffe: “My New Yorks)是第一次对于欧姬芙这些被忽视掉的作品的一次认真的审视,带我们重现这些年她如何培养了现代主义视野,并在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上世纪20年代,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搬进了纽约当时世界最高的酒店,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认识,也开启了自己艺术的新篇章。

她说:“我的纽约会改变世界。”

大约三年前,当我搬到谢尔顿时……我支付不起。但现在我负担得起,所以我当然要留下来。——乔治亚·欧姬芙,1928(When I came to live at the Shelton about three years ago … I couldn’t afford it. But I can now, so of course I’m going to stay. 

—Georgia O’Keeffe, 1928)

谢尔顿(The Shelton),何许楼也?

依旧在中央车站旁屹立不倒,它就是2016年被誉为纽约地标性建筑的,于1924年落成时的彼时世界第一高楼。

大楼由亚瑟·卢米斯·哈蒙 (Arthur Loomis Harmon) 等建筑师的设计,以其经典又超前的设计元素广受赞誉,影响了包括纽约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在内的一系列建筑。

除了建筑结构和审美上的领先,大楼还设有室外露台、餐厅、图书馆、台球室、健身房、保龄球馆、壁球场、游泳池、土耳其浴室、理发店等众多设施。作为一间一开始仅接待男性的酒店,变成公寓式酒店的谢尔顿引领了高层居住生活作为一种新的都市生活方式,一种特权。

而与此同时,我们的主角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性画家,却是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和高层奢华生活相干的人。就算是在几年后小有名气,能说出开篇的那一番话之后,欧姬芙依然需要向古板的观众解释:“高层生活如何能够帮助现代艺术家置身于城市中心,同时又能够让艺术家不被城市本身而阻碍视野”。

1887年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小城市(Sun Prairie, Wisconsin)的农场姑娘欧姬芙,想要能一路“爬上”彼时的最高楼,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的第一站是走出家乡,来到大城市——芝加哥。欧姬芙于1905到1906年在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学习。一年结束之后,还未等到毕业,便前往了纽约曼哈顿艺术生联盟(Art Students League in Manhattan)继续进修。

接下来的十年,欧姬芙就像是修行一般,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游历全美国,游历纽约、弗吉尼亚、南卡罗来纳和德克萨斯,直到1918年,受大摄影师(也就是她后来的丈夫)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的游说,才又搬回纽约,重新专注于创作。也就是这不久之后,她画出了一鸣惊人的《蓝与绿的音乐》(Blue and Green Music, 1919–21),向世人展现出了她特立独行的抽象手法。

欧姬芙的早期绘画,那些被解读为女性主义的花,和晚期绘画,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白骨与大地,均是备受瞩目的艺术瑰宝。

但是她在纽约的十几年间创作的众多城市风景画却被埋没在她著名的绘画的光芒之下。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近期开幕的特展《乔治亚·欧姬芙:我的纽约》(Georgia O’Keeffe: “My New Yorks)是第一次对于欧姬芙这些被忽视掉的作品的一次认真的审视,带我们重现这些年她如何培养了现代主义视野,并在艺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这幅《夜色中的谢尔顿》(The Shelton at Night)有幸在被欧姬芙销毁之前被拍照保留。

在纽约的开始几年,欧姬芙和斯蒂格利茨夫妇都住在纽约中城的一些矮楼里,直到1924年获得了一次去谢尔顿大楼居住一个月的机会,他们才尝到了“豪楼的滋味”。

在谢尔顿的经历对欧姬芙和斯蒂格里茨来言都是耳目一新的经历,大楼中所有公寓都在11楼以上,这种俯瞰其他矮楼的体验,对于所有纽约人来说都很震撼。

一开始,仅一个月的房租就严重缩紧了这对夫妇的预算,所以他们并没打算长期居住在谢尔顿。但是在感官盛宴之后,又怎么能再次满足于矮楼了呢?于是当他们无法定下原本看上的一个房子时,又毅然决然地搬回了谢尔顿,虽然是回到了最低的居住楼层——11层。

谢尔顿的居住体验真实地影响了欧姬芙的创作,甚至可以说,没有谢尔顿,我们就不能看到欧姬芙的一系列纽约风景画。

其中最著名的便要数这幅《带太阳光晕的谢尔顿,纽约》(The Shelton with Sunspots, N.Y.)。就是这么一个住在豪楼的普通的清晨,欧姬芙走出大楼,回头便看到了朝阳从大楼后面洒过,在天空与大楼之间生成一大片光晕的景象。

从路面的视角网上看,欧姬芙将巨人一般的大楼置于画布中心,再灵活运用一路累积的各类几何形状作为自己的抽象语言,营造雾中光感。这幅画色彩绚丽,捕捉了自然世界和人造环境的短暂对比,将感官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入到了同一个平面上。

欧姬芙的才能一步一步将她抬上艺术界顶峰,也帮她一年又一年地从11楼,搬到28楼,再到最后的30楼,她终于拥有了无敌全景的超高层户型!

如同欧姬芙所设想的,物理层面地改变视角确实能够为画家打开新的大门。除了她画的其他谢尔顿大楼系列以外,她还创作了许多从谢尔顿的公寓窗户之外的纽约景色。

看看这幅《谢尔顿旁的东河(第一幅东河)》(East River from the Shelton (East River No. 1))的用色,和那成熟的简化抽象手法而交织出的城市景观,雄壮又广袤。

这就是欧姬芙的纽约。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正在进行的展览“乔治亚·欧姬芙:我的纽约”是第一个认真审视欧姬芙在油画和粉彩等作品中对于城市景观的描绘。通过策展的精巧策划,这次展出并不会把她的城市风景看作她职业生涯中的特例,反而是将它们视为她在1920 年代现代主义研究中完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观众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