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战起源到冷战危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从二战起源到冷战危机: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2024年06月27日 13:44 澎湃新闻

2024年6月1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口袋中的世界史》新书发布会暨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术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办公楼小礼堂举行。

与会者合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英国史家A.J.P.泰勒的名著,在二战起源研究上是修正学派的代表作,也是探讨二战起源的史学经典。其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已故教授潘人杰等学者翻译,199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年后,上海辞书出版社于2013年推出了第二版。十年倏忽而过,近期上海三联书店再版了这一经典之作。

《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沈志华担任主编,历史学系系主任梁志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是一套面向青少年的世界史读物。今年初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丛书的第一辑。第一辑聚焦于“冷战中的危机事件”,共6册:《冷战温度计的爆表时刻:柏林危机》(童欣著),《弃子的悲歌:希腊内战》(童欣著),《刚果之泪:大国博弈下的云谲波诡》(苏婧、王延庆著),《核战边缘:古巴导弹危机》(赵继珂著),《布达佩斯之秋:1956年匈牙利事件始末》(葛君著),以及《一艘间谍船的故事:“普韦布洛”号危机》(梁志著)。这六次国际危机涉及亚非美欧各大洲,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一直延续到60年代末,包括内战危机、核危机和情报危机等多种危机类型。这些危机事件均蕴含着美苏直接军事对抗的可能性,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万幸的是,几次危机均止步于“危机”。

无论是经典,还是新作,无论是对于研究者,还是青少年读者,在当下风云再起、冲突不断的国际局势下,这两部书都极具现实意义。

新书揭幕仪式

回顾经典,接续传统

本次新书发布会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执行主编梁志教授主持。他指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二战起源研究与冷战研究一脉相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口袋中的世界史》两部新书的同时发布,更是从学理上体现了“危机”与“战争”的密切关联性。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教授在致辞中回忆了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求学时与潘人杰先生的交往经历,并表达了对潘先生的敬仰。他表示,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各位前辈的接续奋斗下,二战史研究成果丰硕,继而冷战史进一步成为新的研究增长点。《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已出版的第一辑不仅聚焦冷战的关键性节点事件,展示了冷战史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是一次体现学者对接公共历史教育责任意识的大众写作。

新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译本,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美国西蒙斯大学助理教授、潘人杰先生哲嗣潘泓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再版情况向与会嘉宾进行了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齐世荣教授的推荐和组织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的翻译正式启动。潘人杰先生在美国访学后带回大量书籍原文胶片,就此开始该书的翻译工作,后将此书作为历史学系专业英语课的教材。在出版社等各方努力下,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在第二版时增补了潘先生对批评的回应及前言等内容。本次则是在陈恒教授、倪华强博士等人的努力下推出了第三版。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的基本观点,即泰勒认为欧洲局势而非德意日蓄谋对二战爆发影响更大,很大程度上二战是因各国政治家事与愿违的盲目误动所致。他指出,基辛格与泰勒的观点类似,认为英法对德国的纵容、对希特勒的放任导致了二战爆发。他表示,在今天的时代格局下,重读潘先生的译著以及这套《口袋中的世界史》很有启示。他还指出,出版是构建历史共识的方法,具有改变读者观念、改变社会对历史认知的功能。

上海三联书店执行董事、总编辑黄韬指出,泰勒这本书是饱受争议的经典之作,在今天地区冲突愈演愈烈、核大战阴影重又浮现的时刻再版更能凸显出其现实意义。重读泰勒的名著能让读者从中得到种种启示,有助于思考未来的可能路径,对现实问题作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进而摆脱“从过去的错误中犯同样的错误”。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副会长姚百慧教授在发言中介绍道,二战史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一直得到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作为二战史研究重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的再版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对世界史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沈志华教授主编的《口袋中的世界史》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姚百慧教授认为,由专业史家撰写的面向大众的史学著作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亦体现出学者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总主编沈志华就丛书的出版意义作了发言。他表示,历史研究的价值不应局限在学者圈中,而是应该扩展到整个社会,即让一般读者也能了解世界历史。他进一步建议丛书应更加通俗、更加贴近读者生活,以写真实的世界历史、讲故事而不讲道理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历史题材。

《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第一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苏坚在发言中说,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旗下拥有十余家出版单位。近年来,该集团积极承担国有文化企业的使命任务,创新出版模式,融合出版业务,争取打造有影响力的出版企业。由读者素养提高带来的世界史热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口袋中的世界史》丛书是一套贴近读者、真正从读者出发的好书,也是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一把钥匙。她希望能以口袋书的出版为契机,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进一步加强合作。

历史的思考与书写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术工作坊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李晔梦主持。围绕战争与和平,学者从二战起源问题思考谈及历史的书写和公共历史教育。

沈志华教授从二战前欧洲各国对“绥靖政策”的反应谈起,着重分析了二战的起源问题。他认为,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在鼓励了希特勒扩张野心的同时也反映出欧洲人对战争的恐惧。其中,苏联在波兰问题上采取了向纳粹德国妥协的态度,因此使后者避免了两线作战的情形。也正是由于二战前的国际战略失误,苏联才在战后参与了国际秩序重建。

讨论过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葛君就英国政府对绥靖政策与苏联态度的判断作了补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郑寅达教授从希特勒生平切入,认为他的人生经历使其可以较为敏锐地判断出英苏等国就绥靖政策的态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研究员对沈志华教授的发言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了正确的立场,这一点深刻影响了目前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

王健向两部新书的成功出版表示祝贺。他认为,世界性的大战容易在国际格局大转变、国际秩序与权力发生重新组合及分配时爆发。新生力量希望借助战争来形成新的世界规范。王健研究员以朔尔茨在慕尼黑安全峰会的发言作为典型事例,说明地缘政治冲突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代理人战争风险大幅提高。因此,如何汲取二战爆发的教训,吸取冷战经验值得更深入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宏在发言中谈及他求学时对潘人杰先生的印象以及与之交往的经历,并分享了他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体会。宋宏副教授对泰勒关于二战爆发原因的论述、对希特勒的评价,特别是其揭示出的历史的多变与偶然感到十分震撼。就战争与和平问题,他以“巴登巴登谈话”为例,表示两次世界大战的先后爆发为我们理解历史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角度。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陈恒以法国、德国等国的学术丛书为例,说明了学术丛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国际大变局,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意识亟待培养。学者撰写面向大众的世界通史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途径。陈恒教授最后将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历史教科书进行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世界史研究需要继续开拓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以反哺大众。

工作坊现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郭长刚指出,在区域国别研究兴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今天多变的欧洲乃至世界局势而言,今天发布的两种新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郭长刚研究员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一般分为社会内部结构与国家外部交往两个层次,后者集中表现为国际秩序的构建与变迁。国家外部交往的历史,例如中国与欧洲对周边国家的交往比较等课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研究者应该面向社会大众,增强跨学科意识,主动回应时代命题,延续历史学的生命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沐涛教授回忆了自己1985年留校后的在校经历及其与潘人杰先生、倪华强博士的交谊。他表示,历史学系潘人杰先生、李巨廉先生、王斯德先生等前辈学人拥有雄心壮志,在二战史领域耕耘不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沐涛教授进一步指出,研究二战与冷战的政治和经济起源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逐步形成的研究特色。他希望在目前上海已经出版的面向社会的三套世界史丛书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形成不同丛书间的互动,推出更多成果。

郑寅达对两种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一部在教学和学术史上都难以绕开的重磅作品,提出了与过往学术界迥然不同的新观点。本书的出版曾在欧美学界引发一场大论战。本次再版时增加了许多内容。郑寅达教授高度肯定潘人杰先生的译笔。就《口袋中世界史》丛书,他结合目前自己正在进行的公众史学活动经验,表示历史学人应努力拉近自身研究、语言方式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积极向读者普及、传播有学理根据的历史知识,以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葛君从晚辈学者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他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突破了以希特勒为叙述中心的既有史观。泰勒的观点也反映出历史学家往往会受到他的身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丛书写作而言,葛老师表示理解冷战史需要放宽视野,从长时段进行观察。十九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等思想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长期延续性,如何理解并反思这一现象是历史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副教授赵继珂结合自己讲授的《纪录片中的二战史》课程谈了自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阅读感受。他介绍称该书是自己的备课必读书,同时也是同学们了解二战史必不可少的参考读物,同时他还论及了郑寅达教授对二战史研究所作的相关贡献,特别感谢这些前辈学者对晚辈后学在学术道路上所起的引导作用。此外,他表示后续自己将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工作予以新的探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