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天下州府同: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
黄博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北宋年间,传言蜀地逢甲午年必有动乱,王朝中枢与地方官府由此展开怎样的合谋与博弈?建立南平军,重新布局西南边陲军事重镇,特殊地缘条件下,宋朝开启了怎样的文化大整合?度正不远千里寻找朱熹,李处和在战争年代“获利百倍”,地方士人不同的生命图景,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多重生存之道?作者在独特的时空坐标上寻找巴蜀的复杂性,权力关系的再书写,透视两宋王朝的边缘与中心。
《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
梁庚尧著,时刻人文|东方出版中心
本书探析了南宋朝野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对于王安石的评价,从政局变化、学术思想以及乡里社会的基础,分析王学与程学在南宋的消长起伏,进而对南宋末年与王安石相关的谶言与话本进行考证。
《开宝九年》
祁新龙著,东方出版社
北宋开宝九年十月,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离奇去世,给后世留下了一桩兄终弟及的权力交接谜案。本书围绕“烛影斧声”事件,将研究视野拉长,通过综合分析与考证,详细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历史,如讨灭南唐、西巡洛阳(包括祭祖)、征讨北汉、赵光义登基、灭北汉征幽州、金匮之盟、赵廷美之死、太宗立太子等,清晰呈现了赵匡胤与赵光义之间的真实关系,以还原宋初皇权交替的完整逻辑链。
《夹缝中的总督》
鞠海著,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展现了曾国藩最后二十年的夹缝人生和晚清大变局的转折关头。短短二十年里,曾国藩由丁忧侍郎先后擢升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大学士。与此殊荣相伴的却是常人难以负荷的压力与煎熬。这期间,曾国藩主动或被动与死亡擦肩的瞬间不下五次,看似权力极大的督帅却不得不挣扎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到底是什么一再将他逼入生死绝境,又是什么让他没有走向灭亡?这正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帝国之翼:胡林翼的官场与战场》
张彦明著,岳麓书社
本书是一部讲述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生平及其事功的作品。书中以胡林翼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细致再现了他从少年纨绔不羁到中年幡然醒悟,继而担任湖北巡抚,整顿军政体系,推动地方改革,策划东征,确保湘军崛起,奠定晚清中兴大业的非凡一生,重点刻画了这位天才将帅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时代巨变中展现出的权谋智慧、为官之道和处世哲学。
《妇人杨氏之“复活”:十八世纪中国的法律与社会》
卜永坚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通过一件司法案件再现了清代中期普通人在宏大的国家、严密的制度下如何生存。作者在僵化的史料背后,试图重新塑造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命。通过具体的描述,使我们真正进入一直靠抽象的概念理解的乡村世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现实中。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理性官僚组织之严密、文书系统、审讯程序、破案限期、法医制度等等。但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刑讯始终是司法制度内的“标配”之一;法医地位极低,其专业意见被官员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扭曲。比较十八世纪中西方的司法制度,之所以中国在十八世纪没有像欧洲一样放弃刑讯制度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案件审判需以招供作为结案的标志,而当时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出现、欧洲大陆证据法的应用则促使了刑讯的废除。
《山系人文:民间文献与历史地理探研》
王振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山系人文水满川”,是今人对“徽州”二字的形象解析。其中,“山系人文”亦包含着自然与人文的两层意蕴,与历史地理学关涉的两大重要分支密切相关。近数十年来,民间历史文献的大批发现,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具体说来,对徽州文书的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亦有助于历史地理与徽学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深入拓展。本书以来自田野的第一手民间文献为中心,远引旁搜,聚焦于城乡陵谷递嬗演化、文献典籍时迁世变,从诸多侧面探讨了生态、村落、城镇、商业以及相关史志。
《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瞿骏著,鸣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性。同时,本书也希望立足“长程革命”,考察“五四”的剧本和“五四”的舞台,揭示干革命者、说革命者和不革命者的实际人生和身心演变,以在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中真正理解“五四”。
《通天:中国传统天学史》
江晓原著,中华书局·上海聚珍
天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且神圣的内容,对世俗权力转移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者。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从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传统天学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郭亮著,商务印书馆
自晚明以降,欧洲传教士踏上东方土地,他们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与信仰,更凭借先进的科技,绘制出一幅幅包括精确比例尺、经纬度及水深数据的海图;与此同时,中国官方海图亦悄然蜕变,挣脱了传统方志的桎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海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科技进步的见证,更是时代变迁、文化交流的镜像,映射出国家意志与海洋战略的微妙调整。本书以图证史,以考察明清两代的海图这一独特的研究视角,生动再现一个既交流频繁又暗流涌动的全球权力格局变迁时代。
《梅源记贤:王圻传》
叶舟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王圻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重要的文史学家、文献学家,他编撰的《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三才图会》等巨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同时他是一位清廉直臣,在知县知州、监察御史、学政等任上为公为民,《明史》记载他致仕还乡后在上海吴淞江畔遍植梅林,目为“梅花源”。本书从王圻清正、博学、经世的一生入手,全面呈现王圻的生活环境、活动轨迹、交游情况、著述成就和思想内涵。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
刘永谋著,华章同人|重庆出版社
本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观点和案例,深刻剖析了当前智能革命发展的趋势,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智能革命后的世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刻画,尤其聚焦于未来智能社会的数字共产主义、智人自我改造、AI养老与机器情感、机器人劳动与人类失业、AI科研与后真相状况、人类道德新变化、AI技术治理社会以及避免AI文明危崖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章开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的回忆录,也是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全书用60万字,100多个小节,50余幅插图,完整再现了作者从世家少年、流亡学生到民主青年,从出任大学校长而力行改革开放,再到主动辞职、荣誉回归布衣学人的人生经历。书中出现的人物多达百位,长辈家人、师长前贤、中外学人,作者以流畅亲切的笔调写下与此有关的回忆,读来令人倍感温情。这些被作者谦称的“凡人琐事”,不仅折射了百年来的世事风云和几代人的人生际遇,也记录了近百年中国社会世变中不可抹去的亲历者的踪迹。
《非虚构写作:公众故事与作者访谈》
张志安、沈燕妮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二十位非虚构写作者,既是自己生命经历和身边故事的记录者,也是拥有较多写作经验的创作者。千千万万“他们”的躬身入局,使得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多棱镜可以触及人生、社会、时代的方方面面。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人人拥有言说与表达的自由,而真实、深入、多元的非虚构写作,永远可以撼动人心。
《中国报刊阅读史(1815-1949)》(全三卷)
蒋建国、许高勇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近现代报刊是社会变迁的缩影,也是时代的镜像,报刊阅读则是新闻消费和意义生产的主要方式。读者在读报时的所思、所言、所记,就是在观察自我、想象他者、阅读社会。本书广泛采用报刊、日记、书信、回忆录、年谱、文集等多类型史料,尤其注重稿本、抄本珍稀史料的运用,以读者留下的“零碎”文本为基本线索,呈现不同时空中的阅读个案;通过文本的聚合、连接与穿插,结合特定历史语境和社会情境,在时空变奏中多角度呈现具体的阅读场景和社会话语,探究读者的新闻解读、知识获取、家国情怀与心路历程。
《历史的魅影: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
李有成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公司
本书为李有成教授过去三十余年学术论文的自选集。共收入论文二十四篇,关注的议题多元而繁复,主要涵盖了文学史的政治、阅读的伦理、理论的旅行、阶级与文化研究、现当代华文文学、离散文学与文化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则多取径于较具批判意识的当代理论,诸如弱势族裔论述、后殖民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离散论述等,清楚展现了作者长期坚持的批评立场与学术理念。
《琵琶行:诗与画的生命史》
陆蓓容著,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以白居易千古名篇《琵琶行》为主轴,细绎白居易科场得意、仕途坎坷、文章传世的一生,逐段详释《琵琶行》的诗作匠心,回溯名篇诞生的白香山前史,凝视诗歌创作的文学史瞬间,并钩沉文学典故生成的全过程,最终梳理作品在后世的接受与余波。此外,本书还详细讨论了《琵琶行》相关主题的书画作品,以实例说明古代画师在处理这一文学名篇时所需面对的限制、挑战和应对,找到贯通图像与文字两个世界的通幽小径。
《最早的汉语:甲骨文之前的汉语样貌》
江荻著,中西书局
本书各篇分别从古代《尔雅》《诗经》《尚书》等文献汇集数据,包括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多音节人名、地名、国名、氏族名等现象,有些是穷尽式的,用语义关联、逻辑推理、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方法对演化过程加以论证,清晰地展现出论证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收入本集的还有三篇藏语材料和外语材料的讨论,同样表现了词长演变的主题。书稿价值之一是建立跨越甲骨文的汉语大历史观,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渊源提供新思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