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r评《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超艺术托马森宇宙漫游

btr评《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超艺术托马森宇宙漫游
2024年12月04日 11:30 澎湃新闻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日]赤濑川原平著,唐诗译,光启书局|大平面Wild,2024年10月出版,448页,89.00元

在《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里,赤濑川原平创造了一个宇宙。在堆积着厚厚日常的世界里,在一切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街头,在新旧交替不停演进的都市中,他带着近乎天真的好奇心,以玩笑为动力,以考古学家的认真劲道考现,用艺术家的敏锐眼光检视周围一切,目光渐渐落在那些“附着于建筑物且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身上。他像哲学家和人类学家那样观察思考,并用兼具科学家和文学家的笔触记录并描绘观测结果,同时,以热切的行动力鼓动同侪艺术家、学生乃至普罗大众加入这场街头游戏,交流并分享隐秘的乐趣。这本《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既是超艺术托马森的宇宙简史,也是路上观察和城市漫步爱好者的漫游和行动指南。

加里·托马森是日本职棒巨人队的第四棒。他虽拥有优秀的身体素质,却总是屡屡挥空球棒,难逃三振出局的命运。尽管如此,巨人队仍然“保存”着他。用“托马森”为那些被保存得很美的无用之物命名,充满想象力和幽默感,回味中又让人觉得无比贴切,堪称超艺术托马森创世之初的妙笔。赤濑川原平的另一身份是文学家。他以尾辻克彦为笔名写小说,风格亦是幽默风趣,充满对日常生活的洞察。1981年,他以《父亲的消失》获日本文学芥川奖。在《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中,这位隐身文学家不时探出头来,贡献一些精准的比喻或奇妙的叙事。他把一侧骑上托马森路肩挡住行人路线的汽车形容为“抬起一只脚小便的公狗”,把建筑拆除后的空地叫做“空间的尸体”,甚至为不可思议的高处门设想出婆媳不和、爬门而入的荒诞情境。正是他轻松、幽默、充满游戏色彩的文字风格为本书奠定了一种基调:托马森总是在严肃和玩笑之间,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寻找街头的超艺术——托马森 I 号

《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以系列连载的方式展开。这不是一本理论先行的书;相反地,对于托马森的命名、定义、分型和特性描绘是在一个又一个街头实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首先,是超艺术之源的三个物件:四谷的纯粹楼梯、江古田站的无用窗口和御茶水三乐医院的无用门,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在被废弃的同时,也在被妥善保存和修护着”。在这个基础上,愈来愈多托马森出现,也不断揭示出托马森更多的属性。比如,庇檐型托马森告诉我们,托马森是沉默的存在;如同“空中版画”的原爆型托马森,揭示了托马森成立时的“无意识”;那个“被绑架的公交站牌”,则说明了超艺术物件的不稳定性,“每一件都岌岌可危”,且不具有生产性;在比喻的层面,托马森被描述为“都市的息肉”、“从混凝土中诞生的亡灵”或“悄悄喘息的尸体”。而当托马森的性质和分型愈来愈完备、采集到的物件容易被熟练地归于“整理架”时,赤濑川原平又敏锐地指出,有时一个物件是不是超艺术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带来躁动不安的心情,并诱人继续考察下去”,重要的是那种让人保有好奇心及目眩神迷感的初体验。

四谷楼梯,或称纯粹楼梯。

托马森 III 号——御茶水三乐医院的无用门(饭村昭彦摄)

超艺术托马森根植于建筑学者及风俗研究家今和次郎与其美术学校的学长吉田谦吉在昭和二年(1927年)提出的“考现学”理论。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今和次郎及吉田谦吉注意到灾后出现了大量以白铁、木材及破碎板材搭建起的临时住宅,有感于都市人坚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开始观察并以素描等形式记录社会转型期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考现学”(Modernologio)以考古学、生物学及人类学的综合方法,从对物件的观察中,贴近社会现象。同样地,超艺术托马森也常常出现在城市新旧交替的转型过程中:在麻布谷町渐渐被森大厦的高楼吞没的士绅化过程里,诞生了被拆除的澡堂及那根废弃烟囱;在建筑物的拆除之后,出现了原爆型托马森;至于高田马场三角区,同样源于地铁通道中新建的墙。超艺术托马森也沿用了考现学的诸多记录方法,比如文字报告、素描及手绘图,同时因摄影的普及,引入了照片作为主流记录媒介。饭村昭彦“和傻瓜仅一步之遥的冒险”及其标志性的鱼眼镜头,更将托马森记录活动推向极限。

艺术与超艺术的区别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伏线。艺术是艺术家的创造,多数存在于美术馆的白盒子里;超艺术则是“都市里若隐若现的幽灵”,由发现者观测、指认、记录并留下姓名。超艺术托马森与都市和街头紧密相关,这与赤濑川原平的早期艺术实践一脉相承。1963年,赤濑川与高松次郎和中西夏之共同创立前卫艺术团体“高赤中心”(Hi-Red Center),在东京街头进行各类艺术实践。比如,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前夕,他们发起“首都圈清扫整理促进运动”,把街头的公共措施清理到不必要的程度,以直接行动反讽地批判了政府迎接奥运时对公共空间的净化工程。超艺术托马森具有一种鼓励公众集体行动的社会性,人们在寻找和发现托马森的过程中,包含着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审视,恰恰是那些不合常理、让人莫名其妙的空间和物件让人投去了好奇的第二眼。

托马森 II 号——江古田站的无用窗口

带着后见之明看,超艺术托马森后来“遇到了‘路上’的同类,与之融合,化身为‘路上观察学’”,它是路上观察学萌芽阶段的绝好范例。因此,《上街!寻找超艺术托马森》也是城市漫游者的行动指南。书中记录五十多人的“托马森巡礼团”在东京都内游览“托马森名胜”的章节最为意味深长:在参与者眼中,这些街头的托马森无异于一个个“景点”——此中当然有玩笑的意味,但更挑战和颠覆了“我们在城市漫游时可以看什么”的惯常认知。正是这些逸出了日常的托马森,为倦怠的、一切似乎理所当然的现实世界增添了一个别样的维度,让城市漫步和路上观察变得饶有趣味。一如藤森照信在《路上观察学入门》中所写:“只有在脱离整体秩序时,物体才会展现个别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间——也就是整体秩序的别名——物体似乎才能真正成为所谓的‘物件’。只要一一参考路上观察同好采集的实例,便可以明白这一道理,每一样东西都脱离了原本的状态。”从托马森延展开去,井盖、学生制服、鞋底嵌入的沙、砖墙上的小洞,乃至狗狗的大便(林丈二的《巴黎圣奥诺雷郊区街狗大便调查》)都可以成为路上观察的对象,都能散发出特殊的光芒。

日本人向来擅长从微小的、日常的事物中发现乐趣,乃至进一步成为艺术或哲学。然而超艺术托马森却超越了这种地域性,书中记录了巴黎和中国的托马森案例。谷口英久在中国酒泉的羊毛工厂发现那儿遍地都是托马森后,半开玩笑地说道,中国人“大概早已对托马森免疫了吧”,“他们说不定已经开发出针对托马森菌的疫苗,每人每年必须注射一次”。幸好,我们生活在上海这般整齐而有秩序的国际大都市,托马森的稀缺会更磨砺我们的目光,让我们在发现中获得更深、更隐秘的乐趣。

btr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