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筑迹:上海160座庙宇建筑摄影展呈现城市历史底蕴

看展览|筑迹:上海160座庙宇建筑摄影展呈现城市历史底蕴
2024年12月17日 13:56 澎湃新闻

2024年12月16日,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筑迹——上海庙宇建筑摄影展”在沪开幕,这是上海首次以摄影的方式全面、集中、整体呈现这一地区的庙宇建筑。据了解,目前整个上海160座庙宇,现场展出了48幅作品,建筑摄影家陶钧花费数年时间,拍摄了这座城市每一座庙宇的建筑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

静安寺,静安区南京西路1686号。

2018年1月,上海下了一场大雪,金色的屋面被白雪覆盖,久光的红墙上映出静安寺塔淡淡的轮廓。本文图片均为陶钧 摄影 

法藏讲寺,黄浦区吉安路271号。

1918年,天台宗名僧兴慈法师应邀到上海讲经说法,为留法师常住弘法,上海书画家王一亭居士在吉安路购地五亩筹建法藏讲寺,1929年寺院建成。由于地皮紧凑,寺院的东、南和北侧均被密集的里弄包围,故在吉安路沿街一侧的西面设主入口,寺内佛殿也一层层往上建造。大殿四周的外墙上,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兴慈法师和章太炎、李烈钧、谛闲、王一亭、叶恭绰等文人名仕的楹联石刻。

白云观,黄浦区大境路239号。

白云观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曾是上海最具规模的全真派道观,2004年迁址到大境路与大境阁关帝庙相邻。这一带曾是明代名园露香园的所在地,如今的露香园路、青莲街、阜春街、万竹街等路名,都取自于园内景点,1842年毁于武器库爆炸。清朝末年这一带为小演武场,因占地约九亩而俗称“九亩地”,此后逐渐成为老城厢西北角上密集的里弄群。如今,红墙黛瓦的白云观成了高档写字楼和高层公寓窗下的风景。香烟绕梁之际,白云观150多年的历史延续着一代代人对“得道”的追寻。

圆明讲堂,​​​​静安区延安西路458号

从延安路高架上往西行驶,经过江苏路后有一段S弯,右侧一栋黄色琉璃瓦屋檐的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圆明讲堂。这里原是南浔富商顾联承家的私家花园。顾联承笃信佛法,1934年捐出这片家产为近现代高僧圆瑛法师创办寺院,这就是圆明讲堂的由来。六七十年代庙产长期分给羊毛衫厂使用,再后来移作他用,至1982年恢复佛教活动。近两年,圆明讲堂修缮一新,前楼三层后楼五层,前楼饰以青绿色琉璃瓦歇山顶,后楼为红色琉璃瓦多屋檐组合。与周围高楼大厦相得益彰,又表现了佛寺的特征。

上海是一座现代与传统相交融的城市,不仅有现代化的城市空间,更有丰富的宗教建筑遗产承载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深入挖掘和展示上海庙宇建筑的独特魅力,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特别策划了“筑迹——上海庙宇建筑摄影展”。本次摄影展不仅是对上海庙宇建筑的一次视觉记录,更是对这座城市历史与现代交融的深刻诠释。通过镜头,捕捉那些在时光流转中依然矗立的庙宇建筑,展现它们在城市变迁中的坚守与变迁,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庙宇建筑这一建筑类型记录和展现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与当下,促进文化交流和历史传承。

展出的这48幅作品,体现了上海庙宇建筑的历史感。在现有佛道教庙宇和孔庙中,龙华寺和静安寺相传都始建于三国时期,今日的龙华塔塔基是北宋时的原物,也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构件。道教的城隍信仰兴起于元明时期,城隍庙会带来商业聚集和人口聚集,因而在明清时期的上海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城隍庙的兴建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嘉定孔庙始建于南宋,因“规制崇宏,甲于他邑”,有吴中第一之称。上述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并经过连年的修缮,成为一方景观出现在世人面前。浦东国庆寺、法华学问寺和嘉定万佛寺经过当代审美意识,承接了古代遗留下来的庙宇建筑范式和创新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气息。在展览中陶钧也注意那些沪上闻所未闻的小庙小庵,比如浦东高桥妙华庵的庙堂,现存的空间狭长占地有限,两边堆放着不少纸箱,世俗与脱俗混在一起,幸运的是,这座庵堂在几年前被浦东新区纳入320处文物保护点当中。

浦江源分水龙王庙,松江区石湖荡镇东夏村浦江之首东路1号。

青浦报国寺旁的淀山湖向东南流出一条泖河,往南约25公里与红旗塘汇合,两水交汇处形成一处尖尖的三角洲,这里就是黄浦江的起点——浦江之首。2002年在这里立起一座分水龙王庙,后面建有水文展示馆。龙王庙庙身是三层方棱台砖塔造型,里面供奉镇水龙王像。二层室内为明堂,堂内供黄帝像。顶层为方形攒尖式塔顶,不可登临。所谓龙王庙,有护佑往来船只避祸祈福的寓意。与此同时,独特的造型是其作为“航标”和“灯塔”身份的象征。

青浦报国寺,青浦区朱家角镇西淀山湖畔淀峰村452号。

在青浦淀山湖畔有一棵银杏格外高大瞩目,是上海现存八棵千年古银杏之一。就在这棵千年银杏树下,有一座畔湖而建的报国寺,前身为关帝庙。因此保留了佛道教两派的祭祀殿宇,譬如朝南为报国寺山门,西侧保留了关王庙前殿,再譬如天王殿的内殿也是道教的财神殿。寺内主殿为两层五开间歇山顶观音殿,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在道教中亦被尊为观音大士或慈航真人。

诸翟关帝庙,闵行区紫苑路126号。

关羽作为一位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经历代帝王推崇,被儒家、道教和佛教吸收,千年之后成为一位被社会各阶层共同信奉的万能之神。今日的诸翟关帝庙是自2004年陆续修建而成。庙内关帝殿由拜殿和大殿组成,在三开间的拜殿屋顶上紧挨着两侧垂脊的位置,搭出一对六角亭,可由拜殿内两侧的楼梯上到亭内。东亭挂钟,西亭置鼓,两座亭子之间用木桥连接,名为关桥。

白沃净寺,闵行区昆阳路3251弄100号。

闵行七宝教寺有个下院叫做白沃净寺。从昆阳路旁的一条鹅卵石小路走入田地里,朝着视野中最高的银杏树冠走去,便是这座隐匿在乡村田野中小庙的位置。一段黄色墙垣,一座小小的天王殿和门前一对石狮子就是这座寺院的门面了。院内两棵古银杏冒出高大的树冠。正值三月中旬,庙前油菜花田、庙门前小歇的农妇、发新芽的古树,乡间小庙别有一番春天的气息。

东林禅寺,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150号。

东林寺是一座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寺院。2007年重修扩建,庙门前的金愿桥、庙内金莲池中的善财童子像、钟鼓楼、圆通宝殿内的殿中殿,以及观音阁高达20多米的千佛门和山顶的五佛冠,都是全铜制造,可以说是我国当代第一座铜建筑群的佛寺。东林寺独特的建筑特征比比皆是,令人大开眼界。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叶松青表示,通过摄影让人看见建筑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启示。上海师范大学林路教授说,在作品的光与影之间,感受上海这座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城市中那些庙宇建筑的独特魅力,最重要的这是一份非常精彩的历史文献价值,最终这个价值由摄影来完成,以专题的方式整体呈现出来。上海摄影家席闻雷认为,一方面,拍出好照片是摄影技术的体现,另一方面,需要对拍摄的建筑、庙宇文化有较为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包括与寺庙里的住持、工作人员的沟通,都是不容易的事。席闻雷常年游走在石库门弄堂里厢,记录了大量城市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急剧改变的照片。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委会主任文小琴在发言中表示,“这个摄影展与陶钧先生的合作是做对了。开始看到一些样片,然后我就被震惊住了。”摄影语言的直观性让她抑制不住地赞叹。最终,本次摄影展由五个章节构成,分别是鸟瞰——大千世界、近观——琼楼玉宇、局部——独具妙境、佛殿——境由心生、天际——浮屠宝塔。

浦东国庆寺,浦东新区南曹路1106号。

国庆寺于2022年竣工,因使用了大量清水混凝土和钛锌板,且为非对称布局,使之极具有当代建筑风格。天井是一个浅水池,一个金属正方体置于水中央,正方体四面镂空佛坐像造型,令观者驻足思考“四大皆空”之意。

法华学问寺观音殿,浦东新区华夏西路399号。

法华学问寺不设天王殿,没有一般汉传佛教寺院常见的弥勒佛、韦陀尊者和四大天王。山门悬挂“妙华莲”匾额。两边抄手游廊通向东边钟楼、药师殿和西边的鼓楼、观音殿。药师殿和观音殿均为朴素的悬山顶,墙面都采用大面积落地玻璃。观音殿悬挂“正法明”匾额,“正法明”是观世音菩萨过去已成佛时的名号。殿内柱子和中间背墙都呈金色,案几上一尊六臂观音像安坐在莲花宝座上,显得庄严宁静。

永福庵展厅卧佛,宝山区南陈路351弄2号。

永福庵的佛教文化展厅二楼供奉着一尊树枝缠绕而成的卧佛,名为“永福庵的涅槃”。地上用了镜面,折射出永福庵天王殿屋檐和卧佛的倒影,镜面的衬托似有“净土无垢”之意,以枯枝为体又有“不生不灭”之意,是为“涅槃”。

高桥妙华庵,浦东新区高桥花山路978弄3号。

高桥妙华庵始建于1933年,如今淹没在高桥中学后面,高桥北街东侧的一片老房子中。高桥镇上曾有关帝庙、城隍庙、妙华庵等好几处小庙,今只余妙华庵的一间堂屋。

据了解,陶钧在2005年开始接触摄影,受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影响,热衷在一个项目上长期投入,深入耕耘,他先后与《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建筑遗产》等专业类期刊有着长期合作,从2015年起,开始将视线投到“庙宇”建筑上,有计划地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上星罗棋布的佛道教庙宇和孔庙,终于走遍上海160座庙宇,积累了丰厚的照片和文字。

青龙寺塔,青浦区青龙村474号。

青龙寺塔曾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龙雁塔,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重修重建。塔身七层八角,砖木结构。青龙寺塔不在青龙寺内,它位于寺院山门外西南侧。从许多传统建筑典籍和著作中不难发现,隋唐时期是中原佛教重要的变革期,随着南朝“舍宅为寺”风气的流行,按照中国传统院落式布局的佛寺逐渐成为主流。原本以佛塔为核心的寺院,逐渐演变成前塔后殿的格局,甚至不建造佛塔。佛寺的重心由大雄宝殿逐渐取代佛塔,正是由“礼佛”取代“转塔”的演变过程,这也正是佛教汉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嘉定州桥法华塔,嘉定区嘉定镇南大街登龙桥南堍。

法华塔在今嘉定区镇中心。始建于南宋。嘉定县城就以此塔为中心而建。万历年间重修,恢复七重楼台,四面设壶门,砖木结构,高40.83米。法华塔旁无寺无庙,巍然耸立于街衢闹市之中,据传建塔并取名法华,是嘉定人期望能以此激励读书人奋发进取,想不到塔建成之后,嘉定果然“科名鹊起”。

松江天马山护珠塔,松江区刘家山村460号。

护珠塔始建于北宋,是当年圆智教寺中的一座砖木结构佛塔。塔高七层,八角造型,总高18.82米。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圆智教寺演戏祭神,因燃放爆竹引起火灾,寺院被烧毁,护珠塔也被烧去所有木构件,仅剩砖砌塔身未倒塌。圆智教寺此后未再重建,而大受损伤的护珠塔却奇迹般地存留至今。曾有人在西北角的塔底挖到过宋代古钱币,引发村人相继拆砖觅宝,致使西北角的塔身底部露出了一个大窟窿。

展览信息

展览地点:上海市长阳路1568号复地四季广场10号楼《经纬天地》展厅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6日——2025年1月6日,9:00-16:00(工作日)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