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晋级之后,上海经济如何持续高质量进阶?

观察丨晋级之后,上海经济如何持续高质量进阶?
2025年01月15日 18:47 澎湃新闻

上海经济规模跃上新台阶。

1月15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在世博中心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

“从总量规模上看,振奋人心。不仅是量,也能看到,上海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升级。对上海来说,‘五个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迈上5万亿这个新台阶,意味着,上海将进一步发挥经济龙头的带动作用,也将增强上海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上海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

“5万亿”背后的“高质量”

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情况下,上海经济规模的这次“高质量”晋级来之不易。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上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一是经济运行回升向好。除了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374.2亿元、增长0.7%,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4.2%左右。

二是新动能培育壮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4%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57.9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三是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2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认定60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1016家和591家。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650万亿元、增长8.2%。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万元、增长4.1%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5%、提高0.8个百分点,新增公园141座、累计达到973座,为“十四五”末建成千座公园城市打下扎实基础。

具体来看,2024年,上海口岸贸易总额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5000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650万亿元、增长8.2%。

先导产业引领增长。2024年,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随着国产大飞机C919的横空出世,上海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有的既能造大飞机,又能造汽车、轮船、火箭的城市。

“上海是双轮驱动。不仅有金融、航运、贸易等服务业,还有高端制造。”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邵宇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相对于全球同一阵营的顶尖城市,上海的经济引擎和发力点较多。

与此同时,上海还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战略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上海已集聚超过80家国字号的重大科技平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GII)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全球第五位。

“综合创新成本低”,多家始于张江、兴于张江的企业,他们的管理者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个关键词。

在杨浦,一家位于湾谷科技园的头部3D打印公司创始人直言,“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不出园就有产业链。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杨浦这片创业的热土。”

这家企业从苗圃到孵化器到加速器,从三位创始人发展到超过500名员工、在湾谷科技园拥有超200人的研发团队,所获得的远不止资金支持,而是一整个创业生态体系的包围。

在闵行,“大零号湾”,高校零距离、创业零起步,是其孕育成长的灵感和初心。“让高校的老师骑着自行车就能把成果转化”,其关键是破除高校“围墙”,让科技成果“转”起来。

在上海,我们也看到了经济、金融、科创中心之间的联动效应。“科技—产业—金融”,三者高水平联动循环,让硬科技不缺投资,好项目不缺资金,产业化能够落地。

新出发,新机遇

5万亿,是上海经济规模晋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自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曾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为上海如今的经济晋级奠定坚实基础。2006年,上海成为中国内地首座GDP过万亿元的城市。近年来,上海经济总量接连迈过重要关口。2017年,上海GDP突破3万亿元,2021年GDP突破4万亿元。

随着经济体量的升级,国际环境的变化,新阶段的上海经济必然需要转换动能,走上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之路。战略新兴产业在上海的崛起,便可管中窥豹。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比重为15%;2023年,这一数字提高到24.8%。

5万亿之后,上海经济依然需要高质量晋级。这条路上,上海不会独行。

一方面,上海拥有长三角的巨大经济腹地支撑。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区域,长三角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集聚全国1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占全国的1/3。

上海向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辐射,已从传统产业扩散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先进制造业扩展到现代服务业。长三角在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上形成了高效的协同,许多产品和服务在长三角不同城市节点间发生着高频互动的紧密链接,一起分享高能级产业的价值红利。

“上海有长三角腹地的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科创、制造能力优势明显。加上高素质劳动力,在先进制造方面,上海是有雄厚依托的。未来,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及资源要素的配置方面,上海都可以进一步发力,瞄准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同时与全球合作,进行协同创新。”

另一方面,上海正在深入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和开放枢纽门户这四大功能,也将为上海经济的再晋级提供新动能。

2025年的目标已经确定: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沈开艳表示,不仅要注重科技的应用,更多要从基础研究领域发展壮大,尤其在关键核心技术层面,“用好上海的国际化高端化人才和金融要素资源的优势。”

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同最强者比拼、与最优者同行。与全球顶尖城市比拼城市治理水平、开放包容程度、创新创业活力、经济发展动能、市民生活幸福指数等指标。

邵宇认为,上海未来可以寻找开放和创新的结合点。“将城市的制造能力和原创精神相结合,培育社会的创新精神。上海的发力点多,构建人才、教育、科技、产业、金融的纽带,塑造更利于创新开放的生产关系或生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