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寨重构遵义文旅新想象:人文和自然共生,从零打造“桃花源”

乌江寨重构遵义文旅新想象:人文和自然共生,从零打造“桃花源”
2024年12月11日 16:56 澎湃新闻

乌江寨围炉冬歌:展现一种温暖生活。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孙骏(01:11)

一座位于黔北的村寨,何以逆袭为贵州旅游新地标?

乌江寨位于遵义乌江峡谷深处,藏匿于苍山之间,自2022年开放迎客以来,频频“出圈”,年均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不仅成为多档综艺节日的拍摄地,还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贵州夜景天花板”。

近日,“冬游贵州 别样澎湃”2024 全国主流媒体贵州文旅行的媒体团走进乌江寨,探寻这座村寨蜕变的历程,以及乌江寨“出圈”的密码。

历史的荣光,让“伟大转折之地”成为遵义最为显眼的文旅标识,如今,根植黔北民族文化的乌江寨,正构建起大众对遵义文旅的新想象。

“乌江寨没有一座建筑是相同的,作为游客,光是坐在村寨的一处角落,静静发呆,也是很有感觉的。”12月4日,遵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韦祎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说。

事实上,乌江寨曾一度被列为贵州省闲置低效旅游项目之一,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后,才得以涅槃重生。相较于贵州各大传统景区,从零起步的乌江寨如何在人流争夺战中获得主动权?

乌江寨认定破题的突破口,是根植于当地文化。

如今,在这里,黔北民族文化不仅存在于物理空间之中,更被延续到了无形的文化传承之中。盐帮客栈、黔书院、吊脚楼民宿,尽显黔北民居特色;制陶、烤烟、做酱、老鹰茶等传统工艺品与食品生产在这里被恢复;染布、扎花灯、做竹器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在这里焕发新生,爬花灯舞、傩戏、独竹漂、苗族竹竿舞在这里被生动演绎,在“共生思想”的催化下,文化与环境在此实现着有机交融,彼此映衬,不见突兀之态,省外游客占比达到70%。

可以说,这个成长不到3年的文旅坐标,正亲身验证着流量与发展“共生”的可能性。

“低效项目”成文旅新地标

12月4日,临近晚上6时,天色渐暗,乌江寨的灯光在鼓声中逐渐被点亮,有人正提着灯笼在街巷中漫步,有人坐在摇橹船上赏两岸灯火。半小时后,在乌江寨梯田广场对岸,一位位打铁匠人舞动高温铁水,千朵万朵铁花瞬间在空中绽放,犹如繁星点点,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盛景。到了晚上8时许,在廻龙岛广场上,穿着民族服饰的阿哥阿姊们,正带领大家围着篝火跳舞,而到了晚上近9时,数百架无人机升空,在夜空中编排出各种图案和文字.......

然而,如今热闹非凡的乌江寨,曾经却是个“低效项目”。据众望新闻报道,2016年10月,乌江寨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但随后因资金不足、疫情影响等原因导致停工,2021年7月则被列为贵州省闲置低效旅游项目之一。

同一年,贵州启动实施盘活闲置低效项目攻坚行动,明确按照市场化方向,坚持分类施策。这一核心思想,也为乌江寨的涅槃重生指明了方向。紧接着,遵义市播州区政府与运营浙江乌镇、北京古北水镇的浙江顶度集团达成合作,形成“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共同运营的公司管理模式,适当压缩建设规模的同时,引进专业管理团队负责景区日常运营,实现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最终推动景区再次绽放生机。

重新盘活的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于2022年2月1日开始试运营。据天眼新闻报道,仅仅6天时间,5.6万游客“涌进”度假区,为这个新兴的旅游点创造511.15万元的营业收入。

数据证明,乌江寨的诞生不是“昙花一现”。公开报道显示,2024年国庆期间,乌江寨景区实现了2028.69万元的营收。另据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品牌经理何明亮透露,截至12月初,2024年已接待游客次数达160万人次。

乌江寨的“火热”也引来兄弟市的学习考察。安顺市人民政府官网显示,11月初,安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尹恒斌率队赴遵义市、黔东南州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在乌江寨景区实地了解了度假区总体风貌、业态布局、运营管理等情况,学习景区在非遗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宣传营销、服务提升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

尹恒斌表示,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以“共生思想”理念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丰富旅游业态,整个度假区充满人间烟火气,安顺要认真学习借鉴贵州乌江寨国际旅游度假区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做法,加快推进国有景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度挖掘安顺地方特色文化,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业态,提升服务品质,持续提高经营效益。

用“共生思想”跳出千篇一律

“可以说,‘共生思想’塑造了乌江寨的灵魂。”何明亮告诉澎湃新闻,这一理念从规划初期,便引导着景区走向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的有机交融。

“乌江寨”古名为“上溪”,曾是多民族栖息地,乌江支流穿寨而过,沿岸至今保留着典型的黔北风格民居群落。

“要保留原来的生命力。”何明亮说,在建设过程中,团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将破旧的民居进行了修缮加固,以保留传统村落原来的“味道”。同时,为了满足更多的业态的空间需要,扩建的建筑群落也做到了向原始建筑“看齐”。

如今,穿梭在乌江寨的街巷,琳琅满目的美味从街头延伸至巷尾,紫霞仙子羊肉粉、雾隐龙抄手、唐氏摆手饼、蝶娘豆花......其命名与装饰融入乌江寨的整体意境之中,不见突兀之态。

事实上,乌江寨曾汇集着苗族、仡佬族、布依族、羌族等八个民族文化,为此乌江寨推出了“八方宴”,以八道菜、八个表演,为来往的旅人讲述八个民族的故事。何明亮称,在一定程度上,乌江寨是“微缩版的贵州”,可以一站式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

不难看出,乌江寨“共生思想”的应用,从物理空间延续到了无形的文化传承之中。这还体现在,乌江寨将制陶、烤烟、做酱、老鹰茶等传统工艺品与食品生产加以恢复;还为染布、扎花灯、做竹器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建起了非遗工作坊,还将爬花灯舞、傩戏、独竹漂、苗族竹竿舞等民间艺人请出山,让游客得以饱览黔北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仍保留了原始的梯田,并无偿提供给当地村民进行耕种。据何明亮介绍,这些农产品最终会成为景区餐桌上的一道道佳肴,而村民也将因此获得相应的收益,如此一来,游客、当地村民与这片土地,在自然而然间产生了深层次的联系。

目前,乌江寨景区已开放的业态达166个,生态景观带被规划为12个街区业态,包括传统工艺作坊区、沿河民居民宿区、民族文化表演区、小吃美食区、主题酒店区、茶马古道区、酱酒文化区、特色酒吧区、动漫创意区、高山亲子活动区、山谷野奢露营区、红色营地教育区,形成了集文化传承、自然体验、休闲娱乐与教育学习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整体规划井然有序,商铺各具特色的背后,得益于乌江寨推出的创新经营策略。何明亮坦言,假若最初选择以门店出租模式来快速填充各种商业形态,对于景区而言,或许能迅速收回成本,但这种做法无疑会导致业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整体布局可能会杂乱无章。

澎湃新闻了解到,乌江寨按照统一业态布局、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销售核算“三统一”经营理念,通过采取资产按60%自主经营、20%引进品牌持股经营、20%对外招商的“622”运营模式,首先确保了景区整体风格的一致性以及经营管理的规范性。

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景区收入从单一门票收入转变为“三组成”复合型收入,即:门票收入占1/3,酒店民宿、餐饮收入占1/3,会务、体验、文化附加收入占1/3,同时也促进了游客从观光游到度假游、过夜游的转变。

“桃花源”的乌江寨表达

随着景区业态的不断完善,乌江寨的游客结构也发生着明显变化。据贵州日报10月30日报道,乌江寨的省内和省外游客占比,从去年的大约6:4变为3:7,省外游客实现大幅增长。

然而,多元的业态虽然是吸引游客的基础,但想要游客专程而来,还需有独一无二的卖点。以2024年“五一”假期为例,乌江寨推出“少寨主与你同游”主题策划。活动中,“少寨主”与“寨花”们手捧米酒迎接游客,为大家贴花贴福,此外,还设置了抛绣球环节,与大家进行沉浸式互动。总结来说,游客一旦遇到身着国风服饰的NPC(游戏角色),便能解锁不同的游戏互动体验。

当下,乌江寨正推出“围炉冬歌-热火艺术季”。何明亮进一步介绍称,在数字时代,大家虽能通过一条评论或点赞轻松地在屏幕上建立联系,但这种互动往往局限于虚拟世界,可能很难触及人与人之间的深层次链接。基于此,乌江寨以火塘、围炉、民族、音乐为关键词,塑造了“热火”氛围的空间,共邀游客奔赴一场冬日盛宴。

晚上8时许,在乌江寨廻龙岛广场上,穿着民族服饰的阿哥阿姊们,正带领大家围着篝火跳着舞,彼此陌生的游客自然而然地牵着手,一同沉浸在音乐与舞蹈之中。

“在热闹的场域下,仿佛回归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沟通与交流,大家松弛又有活力。”来自上海的一名游客表示,一场篝火晚会,让她觉得整个旅程开始由观察、欣赏,跳跃进入到了与当地文化的真正互动当中。

在她看来,旅游不等于换地方消费,一场值得回忆的旅行,必定是因为与当地产生了深层次的连接,触动了内心渴望的情感共鸣。

如今,一场场音乐舞蹈表演、非遗展示,不仅触动着像她一样,来往游客内心的情感涟漪,也悄然改变了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

“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篝火晚会通过一首《我在贵州等你》温馨落幕。主唱之一的梁秀英在演唱结束后分享说,能够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与所学专业相契合的工作岗位,并有机会带领大家跳民族舞蹈,自己是快乐的,也是幸运的。

“我没想过,自己做的花灯,还能被外国人喜欢。”在乌江寨花灯铺里,年逾花甲的李作朋师傅感慨说,作为乌江寨附近惠民村的一名手艺人,他与花灯结缘已有四十余年,在被景区邀请成为传统手艺人之前,他时常需要拿着花灯前往集市售卖,收入时多时少。

如今,他告别了需四处奔波的日子,成为景区朝九晚五、月收入约5000元的手艺人,一条条竹篾,在他手中变成兔子灯、蝴蝶灯、鱼龙灯等各式花灯。阳光充足的日子,李作朋便会搬个板凳,坐在店铺外做起花灯,过往的行人偶尔会驻足停留欣赏、询问、赞美。“看到大家喜欢,不管买不买,我都很开心。”李作朋深情地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场景,在乌江寨正被逐一具象化。

海报设计:郁斐 王珏玮

李作朋在乌江寨制作的花灯。   受访者 供图

船行乌江寨。   乌江寨景区 供图

乌江寨里的演职人员来自周边村民。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乌江寨里保留有传统梯田。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乌江寨晚上的篝火歌舞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乌江寨晚上有打铁花等传统文化表演。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乌江寨里的一处商业设施。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夜色中的乌江寨。    乌江寨景区 供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