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四,正值仲春时节。古人云:“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节气里,民间素有 “迎春耕” 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修整农具、清理田垄、准备应季饮食,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些传承千年的老讲究,不仅藏着农耕文明的智慧,更暗含着现代人也能借鉴的生活哲学 —— 修物以利行,断舍以迎新,尝鲜以养身,日子便在这一修一舍一食间,渐次丰满兴旺。
一修:修农具,亦是修匠心
春耕之始,农具为先。传统习俗里,三月初四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将闲置一冬的犁耙、锄头、镰刀等农具搬出来,细细检查:木柄是否松动?刀刃是否卷口?生锈的地方用砂纸打磨,开裂的部件用麻绳捆扎,缺了零件的及时修补。老辈人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看似简单的修农具,实则是对劳作的敬畏:让工具以最佳状态迎接春耕,既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是对丰收的期许。
放到现代生活中,“修” 的智慧依然适用。春日来临,不妨将家中的园艺工具、运动装备、甚至办公用具整理一番:给生锈的剪刀上点润滑油,为闲置的花盆补上裂缝,把杂乱的书桌重新归整。当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对待身边之物,其实是在修炼一份专注与耐心 —— 就像农人相信修好的农具能带来好收成,我们也能在 “修物” 的过程中,为生活注入井然有序的力量。
二不留:不留杂草,更要不留冗余
仲春时节,杂草随着雨水疯长,若不及时清理,便会与农作物争夺养分。老习俗里的 “田间杂草不留”,看似是农耕经验,实则暗合 “断舍离” 的生活哲学:学会给生活做减法,才能让真正重要的事物茁壮成长。
现代人的 “杂草”,或许是衣柜里多年不穿的旧衣,是手机里积灰的无用 APP,是心里放不下的琐事杂念。不妨借春日之机,像农人打理田地般整理生活:清理过期的食品、捐赠闲置的衣物、屏蔽无关的信息干扰。当空间变得清爽,心灵也会随之轻盈 —— 就像田垄除去杂草才能丰收,人生舍去冗余才能腾出精力,让梦想与热爱在肥沃的 “心田” 里扎根生长。
吃三样:应时而食,不负春光好 “食” 光
老祖宗的饮食智慧,向来讲究 “顺时而食”。三月初四的餐桌上,有三道应季美食不可错过,既藏着对丰收的期盼,也饱含春日养生的学问。
1. 温补鸡肉:给春耕添活力
春耕时节体力消耗大,鲜嫩的鸡肉是绝佳的能量补给。古人认为鸡肉 “补虚温中”,现代营养学也证实其富含优质蛋白,易消化吸收。不妨试试快手的【炒鸡丁】:鸡大腿肉切丁,与脆嫩的黄瓜同炒,用黄豆酱与甜面酱调和酱汁,咸香入味。炒时火候要足,鸡肉炒至金黄即刻加入黄瓜,保持清脆口感,既下饭又不腻,为春日劳作注入满满活力。
2. 杂粮燕麦:祈愿五谷丰登
燕麦作为 “五谷” 之一,在春日食用寓意 “五谷丰登”。其富含膳食纤维与蛋白质,健脾养胃又抗疲劳。推荐做一份【燕麦蒸糕】:鸡蛋、燕麦片、红枣搅打成糊,加入蛋糕粉与泡打粉,蒸制后蓬松香甜。红枣的甜香融入燕麦的麦香,口感扎实有层次,当早餐或下午茶都很合适,一口下去,仿佛把对丰收的祈愿吃进肚里。
3. 春韭尝鲜:唤醒春日味蕾
“春日食韭,祛病强生。” 春天的韭菜鲜嫩多汁,中医认为其能 “疏肝理气、温中开胃”。用它做【韭菜鸡蛋盒子】再合适不过:面团和得稍软,醒发后擀成薄皮,包裹住韭菜鸡蛋馅,烙至金黄酥脆。调馅时记得先加葱油锁住水分,临包前再放盐,避免韭菜出水。咬一口,外皮松软,内馅鲜香,满满的春日气息在舌尖绽放。
迎春耕,迎兴旺:让传统习俗照进现代生活
三月初四的 “迎春耕”,不只是一场农耕仪式,更是一次与自然对话的契机。古人通过修农具、清杂草、品时鲜,在季节更替中学会敬畏与感恩;现代人则能从中汲取智慧,在忙碌的生活里停下脚步,整理、舍弃、滋养 —— 这或许就是传统习俗的魅力:它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依然能触摸到土地的温度,在柴米油盐的日常中,延续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今日不妨动手修理一件旧物,清理一处角落,为家人做一道春日美食。当我们认真对待这些 “老讲究”,日子便有了仪式感,而生活的富裕与兴旺,往往就藏在这些充满心意的细节里。
你准备好迎接这个生机勃勃的春天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春日小计划,或家乡的独特习俗,让我们一起在传统中寻找生活的美好答案。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