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十,记得:1要晒,2不做,吃3样,寓意风调雨顺添百福

三月初十,记得:1要晒,2不做,吃3样,寓意风调雨顺添百福
2025年04月06日 21:26 娥姐美食

农历三月初十,一个浸润着农耕智慧与生活哲思的传统日子悄然来临。在民间,它有诸多雅称:“撒种节” 里藏着春耕的希望,“云神诞” 中蕴含着对风调雨顺的祈盼,“天医日” 则承载着顺应天时的养生智慧。古人说 “春生夏长”,这个介于清明与谷雨之间的日子,正用独特的习俗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1 要晒、2 不做、吃 3 样,且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份流传千年的春日 “生活指南”。

晒春光:晒出阳气与福气

三月初十,阳气升腾,万物向荣。古人讲究 “晒” 出好兆头:晒衣物被褥,让春日暖阳带走冬日的潮气与霉气,《岁时杂记》中 “晒衣于庭,以祛湿邪” 的记载,正是对这份生活智慧的印证;晒谷种杂粮,既是为即将到来的播种做准备,更暗含 “颗粒归仓” 的丰收愿景,仿佛提前与土地约定一场金秋的盛宴;而晒晒太阳、全家踏青,则是 “天医日” 的养生之道 —— 让阳光洒满身心,在草木萌发的旷野中舒展肝气,正如古人所言 “与春同辉,与光同暖”。

守宜忌:以和为贵纳福运

古人将三月初十视为 “耗日” 与 “天医日” 的重叠之日,因而有两大禁忌需谨记:

不动土,不争执

黄历有言 “不宜动土、嫁娶、远行”,这里的 “不动土”,既是对土地春耕前休养生息的尊重,也暗合 “不扰生机” 的自然法则;而 “忌争执” 则是对人际关系的呵护 —— 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邻里往来,都应保持平和,毕竟农耕时代的丰收离不开 “人和”,正如《礼记》中 “春三月,川泽不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所倡导的 “休养生息” 之道,唯有与自然、与他人和谐共处,才能迎来顺遂。

不说穷,不扫地

民间认为 “忌说穷”,并非盲目避谈现实,而是用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以言语的善意滋养福气;“忌扫地” 则是提醒人们暂缓大扫除,让家中的 “财气”“福气” 暂留,保持环境整洁即可,不必过度清扫而失了从容。

品三鲜:食中有情亦有愿

一碗长面:系住时光与安康

面条,在三月初十有着特殊的寓意。云南阿昌族的 “五福面”,以火腿、牛肉、木耳等食材汇聚 “五福临门”,面条细长如丝,既象征 “风调雨顺” 的绵长,也寄托 “长长久久” 的祝福。白居易曾赋诗 “长面条,细如丝,春来一束系千思”,这碗春日的面,何尝不是古人对生活的细腻期许?煮一碗高汤,卧个鸡蛋,添几片牛肉,让每一根面条都裹满暖意,入口便是对岁月的温柔以待。

一尾鲜鱼:游过四季皆有余

“无鱼不成宴”,在 “撒种节” 里,鱼更是主角。无论是外酥里嫩的 “松子鳜鱼”,还是炭火炙烤的 “罗非鱼”,都寓意 “年年有余”。《诗经》中 “岂曰无鱼?与子同舟” 赋予鱼互助共生的深意,正如春耕时节,人们携手耕耘,期待秋日共享丰收。鱼腹填入香料,炭火慢烤,香气四溢间,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也是对 “富足” 最质朴的向往。

一碗米线:尝尽春味盼丰年

牛肉米线是春日的另一份馈赠。米线洁白柔软,象征稻米的丰美,牛肉醇厚香浓,寓意身强体健以耕良田。云南阿昌族常佐以米酒,正如李清照词中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微醺间更添春日的惬意。烫一碗米线,浇上鲜香的牛肉骨汤,撒把薄荷、折耳根,酸辣开胃,既是对春耕劳作的能量补充,更是对 “稻米满仓” 的深情守望。

从 “晒春光” 的蓬勃生机,到 “忌争执” 的和谐之道,再到 “食三样” 的烟火温情,三月初十的习俗里,藏着古人 “观乎天文,察乎人文” 的智慧 —— 敬畏自然,珍视当下,以仪式感链接时光,用烟火气温暖生活。正如《周易》所言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些传承千年的习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 “讲究”,成为我们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密码。

不妨晒一晒衣物,陪家人吃顿团圆饭,暂放琐事纷争,在一碗面、一尾鱼、一碗米线中,感受古人对 “风调雨顺、百福骈臻” 的向往。愿这个春日,我们都能借传统的力量,心怀希望,步履从容,与时光共赴一场丰收的约定。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