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房企落寂,“国”字头仍在坚挺丨房企生存现状

京派房企落寂,“国”字头仍在坚挺丨房企生存现状
2022年05月26日 21:24 野马财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多少家曾经风光无限的京派房企,如今变得黯淡无光。

作者 | 卢泳志

编辑丨高岩

来源 | 野马财经

企业的兴衰像极的朝代的更迭,在房地产行业更是如此。

在早期的地产江湖中,房企被划分为:海派、粤派、渝派、京派,代表“东、南、西、北”风格迥异的四大派系。

其中一段时间内,京派房企的江湖地位无出其右:万通擎举中国地产大旗,华远化身地产先驱企业,金融街缔造“中国华尔街”神话,soho中国叱咤北京地产江湖……京派房企盛极一时。

由于京派房企多为国企或者有国资背景,不能像“闽系”“粤系”等房企激进发展、大肆扩张。于是,发源于北京的众多房企近年来开始走向落寞,甚至逐渐跌出主流房企之列。

如今,房地产行业进入“黑铁时代”,那些身处降速通道中的京派房企目前生存状况如何?

没落的“贵族”

当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开始一路下行进入“黑铁时代”,那些曾占据行业一席之位的京派房企,开始跌落神坛、黯然失色。

作为中国最早的房企之一,万通发展于1991年由冯仑、潘石屹、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六人在海南共同创立,他们就是著名的“万通六君子”。

1993年,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大获成功,万通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经过10年的发展,万通发展的本金和营收均位列中国房企 前十。

2008年,万通发展实现营收48.41亿元,净利润为8.31亿元,创历史最高。2016年,嘉华控股正式入主万通,“冯仑时代”宣告结束。

2019年,万通地产引入普洛斯作为战略投资者。2020年7月29日,万通地产更名为北京万通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万通发展)。

之后,万通发展开始转型,曾一度尝试过向地产服务业和地产金融服务方向的第三产业转型,也曾尝试过跨界布局新能源电池业务,试图打造“地产+新能源”双主业发展格局,但最终“流产”。

如今,作为老牌房企的万通,早已经失去了早年间的光环,甚至营业收入开始负增长。

财报显示,2021年万通发展总营收为8.1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62亿元下降40.31%;而全年合同销售金额只有4.8亿元。

同样作为“万通六君子”之一,潘石屹于1995年和妻子张欣成立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现代城,采用“散卖模式”带动销售迅速增长。

2003年,SOHO中国以1.78亿元的纳税规模位居行业第二;2007年10月,SOHO中国登陆港交所,以19亿美元创下亚洲最大商业地产IPO。

来源:罐头图库

2012年,SOHO中国从"开发-销售"变为"开发-自持",潘石屹喊出"自持物业比持有人民币更好。"2015年,SOHO中国推出共享办公品牌SOHO 3Q,潘石屹认为,商铺的利用率远比不上写字楼。

2017年,SOHO中国利润达到顶点,为47.33亿元;2018年降至19.25亿元,2019年进一步降至13.31亿元,2020年净利润只剩下5.36亿元。

2021年6月16日,SOHO中国发布公告,高盛代表黑石集团发出全面收购要约;然而,三个月后,黑石集团决定不就收购公司股权作出要约,这意味着潘石屹张欣最终未能如愿卖掉一手创办的公司。

在私有化失败后,2021年,SOHO中国实现营业收入17.42亿元,同比减少4.5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31亿元,2020年同期为5.30亿元,业绩由赢转亏。

和万通发展、SOHO中国相似,华远地产同样拥有过辉煌的历史,甚至称得上是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先驱企业。

华远地产初创于1983年,后与香港华润集团合资,于1996年成功登录港交所,创造了房地产利用外资高速发展的传奇。

2000年,华远地产的总资产高达80亿元,净资产达30亿元,累计税后利润达15亿元,资产、销售额、开发量等指标连年居北京房地产市场前茅。

2001年,华远地产和华润集团“分手”,2008年成功借壳上市,登陆A股市场。之后,华远地产开始主张“小而美”战略,在规模上逐渐落后于第一梯队。

来源:爱企查

2018年,华远地产开始重新提速,并提出:“未来3-5年,力争实现500亿的销售规模。”然而,时至今日,华远地产始终未能重现往日辉煌。

2021年,华远地产的销售业绩勉强超过100亿元,与500亿的规模目标更相距甚远,如今的华远地产与“头部房企”的称号渐行渐远。

“掉队”的房企

和万通发展、SOHO中国和华远地产等房企逐渐落寂相比,在京派房企中还有一部分企业面临更加糟糕的情况,比如首创置业、当代置业和鸿坤地产。

首创置业是一家背景雄厚的国资房企,其控股股东为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

2003年,首创置业在港交所上市,之后迎来快速发展。然而,2021年7月,首创置业宣布退市,于10月份正式从联交所退市。

作为一家老牌百强房企,首创置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被对手超越,以致排名被不断向后挪动。

来源:克而瑞

据克而瑞发布的“2021年1-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榜TOP20(全口径)”显示,首创置业以546.2亿元销售额排名第63位。

可以看到,在过去6年内,首创置业的业绩一直在下滑。同样是克而瑞的榜单,2015年首创置业以323.2亿元的销售额,排名第23位。

在市场的浪潮中,背靠国资背景、并早早就享受资本市场融资便利的首创置业,不进而退,最终黯然退出资本市场。

和首创置业的退市相比,另一家京派房企当代置业的生存状况更加艰难。

当代置业成立于2000年,发迹于北京,曾因开发MOMA系科技主题住宅而名噪业内,业内曾有“南有朗诗,北有当代”的盛赞。

当代置业曾立下过“2005年要突破1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2009年突破700亿元,2010年则要达到900亿元”的FLAG,CEO张鹏也曾公开表示,2020年要实现500亿的销售目标。

为了迅速扩大规模,当代置业在土地市场开启“买买买”模式,并且开始不断发债,而且以较高的发债成本闻名业内。

最终,当代置业吃到了苦头。2021年10月26日,当代置业发布公告表示,其于10月25日到期的2.5亿美元、票息12.85厘的美元优先票据,发生票据违约。

之后,当代置业宣布委任华利安为财务顾问,希望可以解决流动性问题。同时,股东支援8亿元贷款,试图挽回市场信心。

今年3月24日,当代置业公告,占当代置业现有票据未偿还本金额75%以上的债权人已经订立重组支持协议,以支持其境外债务重组。目前,当代置业的境外债务重组方案最终版还未正式出炉。

和其他京派房企相比,鸿坤地产的名气不大,但在北京尤其是西红门几乎是家喻户晓。鸿坤地产成立于2002年,早年深耕西红门区域,后扩张至京津冀。

2017年,鸿坤地产的实控人由创始人赵彬变更为其子赵伟豪,并制定了宏大的扩张目标,包括进驻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海南自贸区,甚至喊出千亿销售目标。

不过,无论是从拿地,还是融资能力优化方面,鸿坤都没能实现质的飞跃。在政策、疫情的影响下,鸿坤地产经营开始恶化,陷入流动性危机。

3月25日,鸿坤集团旗下鸿坤金服突然被曝出30亿理财无法兑付,涉及上千位投资者。目前,鸿坤金服已经停止运营,APP和官网已下架全部理财产品。

然而,理财产品的暴雷风波还未散去,鸿坤地产又迎来美元债违约。

5月10日,鸿坤地产公告显示,旗下一笔美元债利息于2022年4月8日应付。根据票据条款,公司拥有30天的支付宽限期。现宽限期已过,其未能在宽限期届满前支付相关款项,因此发生违约事件。

除此之外,据爱企查显示,近年来鸿坤地产还涉入多起票据追索权纠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等。

坚挺的国企

在一些京派房企掉队、退市、暴雷的同时,还有部分企业仍在坚挺,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国”字头。

说起北京的房企,就不得不提首开。作为深耕北京的老牌国有房企,首开股份(600376.SH)有着“一部首开史,半座北京城”的美誉。

时至2022,首开股份迈过42载历程,目前已进入全国17个省市区的约30个城市。2021年,首开股份继续蝉联北京区域销售榜首。

来源:Wind

有喜有忧,首开股份开始出现“增收不增利”,2021年营业收入为678.02亿元,同比增长53.31%;归母净利润6.92亿元,同比减少77.95%。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首开股份频频质押股权,且其担保额已经超过了归母净资产,存在担保风险。

和首开相比,中交地产(000736.SZ)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年轻的公司。2017年1月,中交集团将其委托给中房地产代为经营管理,10个月后正式更名“中交地产”。

中交地产负责中交集团房地产业务的运营和管理,目前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地区,境外重点投资美国、马来西亚、印尼、肯尼亚等国家。

来源:Wind

不过,和其他很多房企一样,中交地产也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并且其扣非净利润在近4年中首次出现罕见的较大亏损。

2021年,中交地产实现营业收入145.42亿元,同比增长18.23%;归母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减少32.19%;扣非净利润-4.32亿元,同比减少2143.7%。

三道红线方面,截至2021年,中交地产净负债率为217.7%,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2.0%,现金短债比为0.6倍。也就是说,三道红线全踩。

和中交地产类似,中国金茂(0817.HK)是中化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房地产和酒店板块的平台企业,于2007年8月17日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1年底,中国金茂共布局全国53个城市,总土储建面达9322.6万平方米。

中国金茂在一二线城市引入高端产品线金茂府,它的规模化扩张之路非常迅速。但由于北京限价政策的出台,中国金茂的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来源:Wind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0年,金茂净利润分别为25.36亿元、39.78亿元、52.11亿元、64.52亿元、38.81亿元,增速分别为-16.75%、56.88%、31.00%、23.82%、-40.12%。

可以看出,中国金茂的归母净利润在2017年增速触顶后,连续两年下滑。2020年,金茂的归母净利润甚至出现几乎“腰斩”的情况。

经过一年的调整,2021年,中国金茂的营收为900.6亿元,同比增长50%;毛利率为167.58亿元,同比增长38%;而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增长21%。

京派房企缘何掉队?

之所以能在地产江湖中大放异彩,是因为京派房企在北京长期扎根,占据资源优势。但相对来说,这也是京派房企的难以克服短板。

2017年,北京迎来被称为最严调控的"3·17"新政,在调控政策与信贷紧缩的多重影响下,京派房企的发展和业绩受到很大影响。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北京房企销售放缓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北京市场不好。在调控加压的背景下,北京及环京楼市遭受冲击较大,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

除此之外,近几年来北京住宅用地计划一直不多,尤其是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的供地计划多次爽约,房企在北京拿地变得更加困难。

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表示,由于楼市调控,一线城市的市场被明显压制,整体的开发节奏在放缓,北京已经开始向存量市场转向,这个时候房企都会争抢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房企纷纷涌入,万科、绿地、保利等房企开始把北京作为企业发展和重点布局的目标,并且开始迅速占领北京市场。

在外来房企进入的同时,京派房企的全国化布局却并不理想,他们在拿地方面过于保守,布局围绕一二线城市展开,错过了三四线城市的发展机会。

另外,很多“国”字头房企缺少产品创新的动力,在市场变革的过程中,没能建立自己的产品体系、形成鲜明的产品优势。

财经评论员严跃进分析称,外来房企入京挤压了北京部分房企的经营空间。而且很多北京房企在战略执行层面偏于保守,尤其是对于全国市场的扩张节奏比较慢,影响了此类房企的规模。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曾这样评价京派房企:“在行业趋于垄断、北京市场缩水的大趋势下,京派房企守成有余、进取不足、逐渐失去客户、金融、供应商的青睐。”

当然,除了上述房企,华润置地、中国铁建、金融街、远洋集团、北辰置业、五矿地产等京派房企都在尝试打造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穿越“黑铁时代”,努力地“活下去”。

您觉得京派房企掉队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接下来他们能改变心态、调整战略、加速奔跑吗?欢迎留言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