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故都”,也是“红色财政”的发祥地。扎根在这片光荣土地上的赣州市财政局,传承弘扬财政优良传统作风,一心一意抓收入、抓管理,凝心聚力强服务、保发展,为促进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局先后获评“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社会保障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赣州市综合考评第一等次。
牢记“国之大者”,主动担当职责使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发出“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赣州财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心系“国之大者”,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在践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中展现老区财政的使命与担当。
围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战略,赣州财政紧盯政策导向,谋划助力推进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补短板的重大项目。首批国家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等先后批复,稳固了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夯实了生态文明根基;赣深高铁、兴泉铁路、瑞金机场等建成运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取得新成效;陕投信丰电厂、赣县抽水蓄能电站开工,梅江灌区工程主体工程全线通水,老区能源水利建设补短板成效明显。
面对财力紧张的现状,赣州财政想方设法拓宽资金渠道。一方面坚持过紧日子,调优资金支出结构;另一方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年均安排专项债、增发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资金300亿元以上,拉动有效投资。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别突破300亿元、1100亿元,财政收支实现“量质齐升”。
当好“理财规划师”,集中财力办大事
近年来,赣州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勇气,加快构建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然而,产业基础薄弱、科技研发投入少、产业链条不完整,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
直面差距,赣州财政主动担当,推动出台完善工业技改、科技创新政策,调整工业奖补资金使用方向,累计支持企业技改及关键核心设备更新的资金连年翻番,推动产业链升级;设立产业基金、人才基金、科创基金,推动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了一批产业链补短板项目落地赣州,近年来赣州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同时,投入“真金白银”支持建设重大科创平台。2020年,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赣州,填补了赣州市乃至江西省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
农业是“国之根本”。赣州财政聚焦补短板,集中财力支持农业基础提升。统筹资金新改扩建高标准农田156万亩,加大支持土地流转、农机购置力度,推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农事服务,推动农业生产“大托管”;支持发展农业加工业,发展预制菜产业,做好“农头食尾”文章,推动脐橙、设施蔬菜、油茶等主导产业持续提档升级,赣州连续三年全国乡村振兴考评为“优秀”等次。
聚焦建设互联互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赣州财政一年一策补贴口岸物流,支持陆港创新通关模式,发展中欧班列、铁海联运、多式联运,覆盖全球22个国家、151个城市,助力赣州迈入全国内陆港口“第一方阵”,成为江西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同时,全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深圳科技园赣州园区、粤赣边际合作示范区和“飞地园区”加快建设,深圳赣州产业合作呈现新气象。
赣州财政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以政府“紧日子”换人民“好日子”,每年将80%以上的财政支出用于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持续办好重点民生实事。
用好“关键一招”,全面提升财政治理效能
一直以来,赣州财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算好账、管好钱、保发展,持续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赣州财政治理效能。
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向低效财政资金“开刀”。通过突出绩效导向,树立预算权威,推动各部门由以往的“护盘子、争资金”向“谋项目、讲绩效”转变,把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健全完善支出标准体系,三年来压减一般性支出及“小而散”的专项资金近10亿元,转化成为支持工业技改、科技、消费的资金增量。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始于预算贯通到项目的全过程绩效评价机制,实现事前有评估、事中有“监控”、事后有评价,评价结果有运用,坚决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推动政府投融资决策体系改革。建立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价机制,在立项之前选取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必要性、合理性进行评估,管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政务信息化、政府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仅2023年,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审减率达14%,信息化项目审减率达29%。
扎实推进市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中心城区“五区一体”的财政体制,深化乡镇“一级财政”试点,全面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通过合理划分各级财政事权,推动财力向基层倾斜,加强乡村服务群众的经费保障,确保财政体系高效运行。
持续支持改革试点示范。成功争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95个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中已获各级推广经验44个。
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四型”财政干部队伍
近年来,赣州财政不断强化政治建设,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担当型”干部队伍,实施财政管理绩效提升计划、青年干部系统培养计划,规范调查研究、业务学习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工作体系。
提升干部服务能力。局党组对干部“给方子”“压担子”,鼓励干部剖析工作问题,增强系统性思维;坚持“开门办预算”,每月主动上门服务预算单位,了解资金使用及掌握工作发展重点;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讲学,开办“财政讲坛”,组织年轻干部“走出去”见世面、学经验,沉下心到“吃劲”岗位锻炼。近年来,赣州市财政局行业群众满意度测评位居全市直单位前列。
扎紧财政纪律篱笆。把完善内控制度作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利器,每年选取部分科室开展入驻式内控检查,与被检查对象同在现场工作,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堵塞制度漏洞。深入开展“财政管理绩效提升年”活动,既把资金管理质量摆在考核之先,又把服务质量和岗位履职实效列入考核之重。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沿着先辈开拓的光辉道路,迎着振兴发展的壮丽前景,赣州财政将继续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的道路上奋楫争先。
(赣州市财政局供稿)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赣州市财政局
编辑:秦斯成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