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正在进行的接力

一场正在进行的接力
2021年09月25日 17:02 中国财经报官博

——河南省汝州市财政局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助力焦村镇邢村全面脱贫奔小康纪实

跟着工作队走在村子里,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村民们热情招呼着,一张张脸上写满了信任。

邢村,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镇南部,是省定贫困村。自2015年开始,汝州市财政局先后向邢村派驻四任驻村第一书记,组建工作队接力展开定点帮扶,书写了真情帮扶、倾力帮扶的高质量脱贫攻坚答卷。

图为汝州市财政局黄留国局长带领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卢占利和部分党组成员调研邢村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张军平 摄

功成必定有我

2015年12月4日,时任汝州市财校副校长的甄蕴志,作为首任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邢村。

“起初,工作队进了村,但还没进人家的心。”甄蕴志说,村民与帮扶干部保持着距离,能让人感觉到一种观望和疏离。

搞扶贫先搞清底数。工作队走家串户,调查识别,最终用两个月时间摸清了“家底”:全村耕地总面积4251亩,人口4241人,共有101户、324人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甄蕴志回忆,第一次召集5个自然村村民小组长开会是个雨天,大家穿着雨鞋来了,踩得满屋子都是泥脚印。

工作队向市财政局领导和有关方面积极汇报,争取到了15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和375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2017年村子里铺上了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

说起当年的事,邢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召很感慨。原先真是“水泥路”,每逢下雨,路上到处是水和泥,坑坑洼洼,一脚下去就没过脚踝;如今是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通往地里的生产路也硬化了,“出行难”得到彻底解决。

此后,甄蕴志带着工作队帮邢村发展、助村民脱贫,定目标,引资金,上项目,建成了全市第一家光伏扶贫电站,实现了当年建成、当年发电、当年收益、当年助贫的目标,为以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基础。

距离村委会不远,路边的大片深蓝色太阳能发电板整齐排列。汝州市财政局主任科员、今年8月刚卸任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卢占利告诉记者,这是第一任工作队为邢村引进的光伏发电项目,当年是汝州市第一家。按照上网电价每度0.98元计算,每年能够产生42万元的收益,收益期限25年。

汝州市财政局主任科员、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卢占利介绍说,这是第一任工作队为邢村引进的光伏发电项目,当年是平顶山市第一家。卜海涛 摄

“拿到这些收入,村里没有简单地给大家一分了之。”卢占利说,这些年来,村里一方面发展集体经济,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公益岗位,引导部分不便外出务工的弱劳动力和其他需要帮扶的村民就近就业,通过劳动取得收入。

“扶贫先扶志,要让邢村百姓富起来,更要有尊严感。”汝州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黄留国说,一个村庄要有生机和活力,就要鼓励大家去奋斗,并搭建好的平台。

2017年12月,汝州市财校副主任科员张志鹏出任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这一事业的接力者。

上任没几天,张志鹏就遇到了考验。一次,他冒雪到贫困户家走访时滑倒,造成肘关节粉碎性骨折。住院手术后刚两天,他就躺不住了:工作队都在忙扶贫,自己哪还有心思躺在医院里静养?他不顾反对,找人开车把自己送回村里,带伤工作。

回味这一段扶贫经历,张志鹏说:“我出身农村,可是只有真正驻村后才学会了怎样跟村民打交道,如何助民、贴民、利民,如何做群众工作。”

记者走进村民焦俊豪的家,门前停着一台崭新的“东方红”拖拉机,他抱着小女儿迎了出来。院子里左手一排猪圈,6头母猪、20多只仔猪哼哼地叫着。

焦俊豪说,母亲聋哑,弟弟智障,看病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前些年父亲病重去世,夫妻俩带着4个孩子,家里的日子特别难。

后来,张志鹏书记帮着出谋划策,2018年给焦俊豪办了3万元财政贴息贷款,买了20只仔猪,养了7个月,挣了近两万块钱。

靠着庭院养猪、包地种菜,2020年,焦俊豪花3万元买了辆新铲车,最近又凑了10万元买了台“东方红”,自己开着到周边犁地挣钱,“农忙时经常干到夜里两三点,累是真累,可是心里高兴着呢。”

“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焦俊豪说,以前家里3间房,里边没钱粉刷,现在院子里盖起了8间新房,里外都装修好了。

张志鹏还牵头为村里建起了爱心超市,帮助贫困群众实施危房改造。通过与村两委商定,主动对接全镇规划,村里从2018年开始集中种植桑树,面积达800多亩,为后来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一任接着一任干

中午时分,初秋的太阳仍是火辣辣的。邢村的大蚕饲养棚里一派忙碌景象。

拾蚕如指,桑叶如掌。撒桑叶喂蚕的村民李春芳说,自己一直守护着蚕宝宝,有感情了。看着它从针尖那么小,一点点养大,像是自己的孩子。

“蚕被她养得又白又胖的,跟她一样呢。”旁边一起干活的村民打趣道。

李春芳也笑了起来:“我天天发朋友圈,还发抖音,让别人看我养的蚕,一天一个样。”

当年主动请缨到邢村扶贫的卢占利介绍,驻村工作队以基层党建促产业发展,通过合作社示范,引领村民尤其是贫困户种桑养蚕或参与务工。同时,在财政部门支持下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5座小蚕共育棚、50座大蚕饲养棚和一座蚕茧收购加工园。

另一处大棚里,石光州、韩苗夫妻俩正忙着喂蚕,汗水浸湿了衣服。前些年,韩苗因病落下残疾,右脚不能弯曲,走路有些吃力。即使这样,她也坚持干,养蚕、养鸡、种粮、种菜,空闲了还去村里的面粉厂务工。

“虽然干活辛苦,可是心里敞亮。”韩苗说,2018年种了10亩桑树,2019年租了1个棚、试养了1批蚕,今年已经养3批了,正在准备的第4批产茧量预计每张蚕种80多斤。

村民们说,收蚕茧都是当场给钱,不愁卖。但是价钱也有起伏,今年春季每斤30元,夏季每斤25元,秋季可能每斤25—27元。

卢占利告诉记者,自2020年开始养蚕以来,邢村因养蚕人均增加收入627元,占人均增收总额的36%,进一步实现了全村“人人有活干,家家有收入”。

2020年11月,邢村最后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在市财政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接续努力,邢村已走上了一条蚕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打造了桑叶养蚕、桑叶制茶、桑葚酿酒酿醋、蚕丝被制作和蚕桑文化研学游的产业发展链条,初步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园。

在帮扶群众致富的同时,卢占利还帮助村里引资20多万元建起法治文化广场,每月开展一次大型文化演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法治意识。

在邢村村委会办公楼前,汝州市财政局党组成员、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军说,自己到村子里工作1个来月,已经陆续走访了100多户村民。下一步,将依托种桑养蚕产业优势,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带着村民共同致富。

扶贫还要扶智。村委会对面是村小学,有两层高的教学楼、一个小操场。村幼儿园更是漂亮,大大的院子,崭新的三层楼前铺着地垫,有滑梯、戏水池和沙坑。

“由于疫情防控原因,幼儿园还没开学。”园长李巧巧告诉记者,仅这幢教学楼就投入了183万元。幼儿园有7位老师,自2018年9月开始招生,当年收了15个孩子。2019年有30多个,去年增加到78个,今年秋季预计有八九十个孩子入学。

汝州市财政局党组成员、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军表示,前三任驻村书记在工作期间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自己有信心能把工作做好,争取更大的成绩。卜海涛 摄

打通“最后一公里”

田建卫是前三任驻村工作队的老队员。他说,从2015年到现在,为了帮扶好邢村,市财政局注重精心选好带头人,选优配强工作队。四任书记无缝衔接,带着工作队接力帮扶,做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帮着大家赚。

“第一任书记打造了样板村,第二任书记打造了标杆村,第三任书记打造了脱贫示范村,第四任书记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宋建召说。

“感受群众疾苦、帮扶群众致富的过程,就是一种再教育,教育财政干部要廉洁奉公,为民理财。”黄留国说,通过派驻帮扶和结对子,财政局和邢村形成不同层次的对口帮扶体系,局党组对村党支部,局党员对村党员,联学联做,财政局对每名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从局长到一般同志都确定了帮扶对象。

同时,市财政局还成立了22人的巾帼志愿服务队,每组2人,到村里搞志愿服务。大家的工作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起来,到贫困户家里都是同干农活、共话家常,逐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帮扶的过程,是心与心越来越近的过程。

“走的时候,大家关系相当紧密,村民有什么小心思也愿意跟你讲。”田建卫说。

汝州市财政局副局长何艳娜说,看到我们的女干部来了,村里的老人们有时互相打趣说,你干闺女来了。有时候,邢村的村民到城里来,会到财政局门前放些蔬菜等农产品,像走亲访友似的。

邢村,这个曾经的省定贫困村,在汝州市财政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就成了全市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如今,村民有土地租金、村集体经济分红、创业和务工收入,还有合作社和村集体分红,人均年收入超过1.5万元。村里还建起了篮球场、文化大舞台和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发展形成了桑蚕产业、光伏发电、面粉加工等多种特色产业。

倾力帮扶邢村只是汝州市财政局全面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2016—2020年,汝州市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共计5.91亿元,保障6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3万户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近年来,汝州市财政局先后荣获“河南省第一书记派出先进单位”“平顶山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国家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荣誉,累计获得上级扶贫奖励资金2662万元。张志鹏荣获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黄留国荣获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晚上8点,天色黑了下来,在邢村文化广场上,十几位村民正和着音乐节拍跳广场舞。“现在日子好了,心情更好。”几位跳舞的大姐说。

村委会办公室二楼西侧是驻村工作队宿舍。“每当我回到这里,内心会变得非常宁静,有一种特别的归属感。”田建卫有些不舍。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邢村的面孔,都为了这个村庄努力着。本不是村里人,也融入进来,甚至在离开后,仍时时牵挂着这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