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喜欢读书的人都爱与书店、图书馆结缘。在北京这座城市里,不仅有众多特色鲜明的书店,也有不少供大家免费阅读的公益书屋。来到这里的阅读者都带着对读书的热爱,而这些公益书屋不收费、不求回报,成为城市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公益书屋置身社区
夏日炎炎,却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在团结湖水碓子1号楼南侧,几位老人陆续走进一家名为湖边草的书店内,娴熟地拿起当天的报纸,坐在椅子上静静地浏览起来。
书店的主人是73岁的李士杰先生。退休后,他并没有闲下来,而是琢磨着还能为社区、为年轻人做点儿什么。于是,2018年湖边草书店开业了,至今已经营了6年,会员读者已经有上千人。
书店只有约200平方米,分成几间小屋后更显得不大,却被李士杰安排得井井有条,一排排木色书架上摆放着社会科学、中外文学名著等各类书籍近万本。因为店主人曾担任市政协委员,所以店里还有个人民政协类书籍的专柜,许多市面上少见的书在这里都能寻到踪迹。
书店的场地是由团结湖街道工委提供的,而书店的装修、经营、人工等费用全部由李士杰个人承担。在这里,读者可以免费读书,还有免费的热茶热水,会员可以零付费购书。这里不仅是免费的阅读空间,每周还有讲座活动,知名作家、书画大家会不定期在这里举办公益性质的大讲堂,每到周末书店里经常高朋满座,周边八个社区的万余居民也因此受益,湖边草书店逐渐成为团结湖街道的一张文化名片。
同样藏在社区里的,还有一家民间流动图书馆。走进北锣鼓巷北下洼子胡同16号院,按照指示牌一直往里走,古朴的四合院中有一间别致的玻璃小屋,7平方米的空间,摆放着数百本书籍。踏入这方小小的天地,仿佛走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世界,这就是今年重新开放的民间流动图书馆北锣鼓巷赠书屋。窗玻璃上“书香中国,人人传阅”几个字格外显眼,书柜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图书。与传统图书馆不同,这里实行的是单向借阅方式——只出借不用还。这种借阅模式松弛感十足,任何人都可以免费拿走一本书,只要留下姓名并承诺看完后传给下一个人即可。
馆长徐大伟是位47岁的山东人,大专毕业后他曾经卖过鱼、打过工,如今在北京经营一家广告策划公司。徐大伟认为,自己前进的每一步都有书籍的帮助,因此也希望更多人因书受益。于是2010年,他开办了全国首家公益赠书图书馆——“民间流动图书馆”。十多年来,图书馆历经三次迁址,在安定门街道的帮助下,今年3月27日,民间流动图书馆北锣鼓巷赠书屋正式对外开放了,让周围居民感到非常开心,不少居民暑期都带着孩子来这儿看书。“家门口有家赠书屋,特别有意义!”
除了附近居民,还有许多人慕名而来。保安员老鲍,总是穿着破旧的制服,却很爱读文学类的书籍,还曾专门为流动图书馆写了一篇文章,文采斐然;游客王女士,带着孩子旅游的间隙,来赠书屋选了几本好书,对北京的阅读文化连连感叹……从3月开放至今,北锣鼓巷赠书屋已经累计赠出了100多本书,不仅给南锣地区增添了浓浓书香,也为胡同小院增添了美育新空间。
爱心捐赠书香更浓
50岁的市民陶磊抱着一大摞书来到了民间流动图书馆,将这些书全部捐了出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捐书了,从3月至今陶磊已经累计7次为书屋捐了上百本书。“从图书馆最早开在国子监的时候,我就很喜欢这种模式。今年得知图书馆重新开张了,我很激动。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都会看书。现在有了这么一个平台,一本书看的人越多,这本书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让一本书的价值从1变为更多,我觉得很有意义,徐老师做了我们很多人想做却没能做的事。”陶磊说。
民间流动图书馆传出去的书一直在流动中,有记录可查传阅到二手甚至三手的书多的是,实际上可能传阅的维度更广。“那天有位读者,拿来一本盖有2013年我们流动图书馆印章的书,告诉我这本书是通过朋友辗转传到她手中的,她没想到我们图书馆还存在,于是拿回来给我看。”徐大伟说,书友的回馈让自己很振奋,也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现在的图书不便宜,有的人可能没有条件都去买新书。所以我觉得公益赠书的理念,应该坚持下去,哪怕我自己力量有限,也希望有一家理想化的书屋能一直存在,为书友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现在我们这里不缺书,但是新地址缺读者,让书流动起来,才是我们的初衷,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过来拿本自己喜欢的书,看完后再传给自己的朋友。”徐大伟说。
共享阅读、无偿捐赠的理念在北京不少公益书屋都有体现。走进位于菜市口大街甲2号院9号的陶然书苑,各类报刊、杂志、经典名著、儿童读物琳琅满目,既有孩子们喜欢的《狐狸和兔子》,也有适合大人阅读的《乌合之众》、《百年孤独》,这些书很多都是附近居民自发捐赠的。陶然书苑运营部主任马靖介绍,目前书苑有藏书上万本,曾有居民捐赠了100本世界名著,也有年轻人考试上岸后,一口气捐出了近200本杂志。进入暑假,为了方便市民安排暑期生活,陶然书苑阅读空间的营业时间还从晚上8点延长至9点,将一直持续到8月31日。
同样,在湖边草书店内的捐书荣誉榜上可以看到,除了热心读者和社区居民,上百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曾为湖边草书店捐赠书籍。李士杰根据这个特点,专门建立了“七馆一平台”——政协委员捐书馆、人大代表捐书馆、民族作家捐书馆、社区居民捐书馆、热心读者捐书馆、社会单位捐书馆、中小学生捐书馆及新书共享平台。如今,湖边草书店总计藏书3万余册,并陆续开设了3家分店,还与通州区第五季生态农场内的丛林书屋合作,受到广大游客和读者的欢迎。
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徐大伟总说:“在公共场合看书就是做公益。你看书时,别人即使不看书,也可能被触动,在小家庭里更是如此。我在家里也经常看书,14岁的孩子也就不好意思总玩手机了,常常也拿起一本书看,这对于孩子就是一种带动、一种榜样。”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京洞察发布了《世界读书日调研》。数据显示,54.8%的人仍然偏爱纸质书,29.5%的人习惯电子阅读,还有10.1%的人喜欢利用碎片时间听书。纸质书的存在感之所以如此强烈,缘于其不可替代的阅读仪式感,这也是众多读书爱好者醉心于实体书店的原因。
“实体纸张带来的读书氛围,能让人很快沉浸下来,安安静静去感受文字之美,摩挲纸张时的感觉,是电子书做得再完美也替代不了的。”李士杰说,“小时候一分钱看一本书,有时候还央求书摊的大爷,能不能2分钱看三本,这是我们那代人对书的情怀。”
“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号召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湖边草书店各种活动中最常出现的话。李士杰很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陈经纶中学的学生分批来过他的湖边草书店,周边的青少年也常到这里来翻阅图书。为了方便读者,他把日益增长的藏书开始分类为文学专柜、法律专柜、知青专柜、军事专柜等,也是为了方便大家阅读。
自费开办公益书店,投入的费用已数不清了,但对于李士杰而言,湖边草书店存在的理由不仅在于提供书籍与知识,还在于书店与城市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逐渐融入了都市生活的场景,能让更多人爱上纸质阅读。“只要接近书籍、翻阅书籍,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喜欢上看书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