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的初心与创新:每一次进步看似是终点,实则是下一个起点

生物医药的初心与创新:每一次进步看似是终点,实则是下一个起点
2023年05月26日 18:25 资识

生物医药被誉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它关系人类生命的长度与质量,也是资本市场的必争之地。

随着“资本寒冬”渐渐过去增量资金不断入场,部分医药ETF份额也在不断创出新高,市场对生物医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二级市场的风生水起,在一级市场其实已有前瞻信号。早在年初,国内外的医疗健康企业就收获了来自一级市场的大额融资,据浙商证券统计2023年1月,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 80 起融资事件(不包括 IPO、定向增发等),披露融资总额约 27.73 亿美元,环比上升约12%。

随着生物医药的水温不断“升高”,聪明投资者也应邀参加了5月10-11日由红杉中国主办的第三届红杉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峰会。

在这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球的医学专家、领军医药企业、新兴高增长biotech以及投资者齐聚一堂,通过近20场主旨分享与巅峰对话,共话全球医疗健康前沿热点,展望行业发展趋势。

峰会中,多位学术领域专家,围绕着代谢性疾病、延缓衰老、再生医学、细胞治疗、AI蛋白生成、脑机接口、手术机器人分享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

无论是SIRX596化合物可以实现的逆龄生长、通过非生殖系统创造生命,还是脑机接口的初步临床应用,都让大家对生物医药的未来有了无限期许。

但不同于以往的“技术流峰会”,在这份对未来的期许之外,红杉的会场中还萦绕一份来自学者与企业家“责任”的厚重感

北京生命科学所所长王晓东院士直言“随着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研究衰老、理解衰老,有策略的对抗衰老,是我们做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现在脑机接口基本上还是瞄准像包括运动,视觉等等初级的功能,未来可能会更关注在记忆、学习、意识等等更加高级的脑功能上”智冉医疗联合创始人宋麒在

畅想未来时,也如此说道。

正如本次峰会的主题“以终为始·致远尽微”,前赴后继的企业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不断探索,其实都是对生命健康的不断追求,而这条路上没有终点,每一次进步看似是终点,实则是下一个起点。

包括2023年开年以来就被市场热烈讨论的人工智能,其实也与生物医药息息相关。

晶泰科技董事长温书豪表示“未来,人工智能、实验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可能会成为药物行业新的基础工具,标准化、规模化的AI实验机器人将会使医药公司研发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提升。”

而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孟庆虎对于GPT时代的手术机器人更是满怀期待于虎

此外,在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中,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红杉中国作为国内最早开始专业医疗投资的机构之一,经过十余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性的投资布局,已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投资了超过200家具有鲜明技术特征和高成长性的医疗健康企业。

投资范围覆盖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精准医疗、数字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一路见证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成长过程。

在本次峰会中,红杉中国邀请到了多位医药从业者、创始人及被投企业围绕中国创新药企的企业管理、商业化路径、全球化趋势等要点进行了深入的圆桌交流。

博安生物董事长兼CEO姜华特别提到:“一个成功的商业化产品需要考虑三大因素:首先是临床需求导向,产品要能够明确地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次是市场,产品所在的治疗领域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可及性,包括定价、市场准入等,这些决定了这个产品能否很好地触达市场。。”

而对于新创企业出海这一“必答题”,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黄丹洁表示,未来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

赛乐医疗创始人陶欢与康方生物商务拓展部门负责人潘攀不约而同的提到了新兴市场,相比于发达市场,新兴市场是初创企业出海更好的选择。

全场超过7个小时的观点输出,可以说科技感满满,知识量满满,更是对医药生物的前景信心满满。

聪明投资者精选了本场峰会众多嘉宾的精彩观点分享给大家,一起感受来自生物医药的星辰大海。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医疗市场

Philip S. Ross|摩根大通投资银行全球主席

1、因为出差原因我经常会来中国,大家可以看到,中国正凸显出更显著的重要性,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医药研发领域也是如此。特别是创新药,中国已经从“进口方”转变为了“出口方”,在创新药的全球输出方面,很多创新都来自于中国本土生物医药企业。

2、我们希望能够把一些最好的、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带到中国,同时也把来自于中国的创新介绍到全球市场。唯一要考虑的是,我们也在中国看到了一些独特挑战,比如中国的医药费用支付机制是否会对新药研发产生影响。我想不管是作为投资者还是创业者,都需要关注这样的政策。

曹弋博 | 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

3、中国和亚太是全球临床管线发展最快的地方。从近年来中国不断出现的大额对外授权上也确实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资产无论是在价值的认定上,还是在临床引进的阶段广度上,都在越来越被国际主流认可。

4、随着中国的创新药不断走向深入,我们不再像以前能摸着别人的石头过河,而是在有些领域走到了“无人区”,走到了没那么多先验的地方。希望企业家和投资人们在技术判断的基础上,给与这些走在真正国际前沿的创新更多信心,更多的支持中国原创。

杨悦 | 清华大学药学院药品监管科学研究院院长

5、如何看待创新药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对于投资的影响?从投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在预测所投资产品未来的获利预期,而不是实际获利。获利预期有一个模型:净现值模型。对于创新药来说,在没有上市之前净现值都是负的,并且越来越多。上市之后随着市场的获利,净现值会逐渐上升,直到有一天超过0的临界点,那一天也就宣告盈利了。但不是所有产品都会盈利。前期的临床试验阶段,以及后期的独占期,对于未来收回投资都有很大影响。

6、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寒冬”是一个短期的现象,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下一个可能会激发(生物医药)投资热潮的就是“市场独占期”和医保价格谈判政策的变化。

医疗需求仍未被满足

王晓东|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百济神州联合创始人

7、衰老的过程是由组成个体的基因、蛋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够从分子水平上、从机理上理解这些基因蛋白和环境如何作用来决定衰老的过程,我们就可以通过现在蓬勃发展的各种技术来干涉这个过程,从而达到延缓衰老,甚至是健康衰老的目的。

8、我们希望通过了解跟衰老有关的生物学的分子机理和干预的策略、手段,能够把和衰老所相关的过程,包括认知衰退、代谢衰退、生殖衰老、免疫衰退、肌体骨骼衰退了解清楚,达到防治衰老相关疾病的目的。

宁光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9、关于治疗病人,大家都在不断探索药物的用法。我作为一个内科医生,更是每天都在用药。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地推荐某一种药物,而是推荐一种方法,也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这种方法我们糖尿病的控制率从15%左右提高到45%左右,哪一个药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没有的!而且这个效果是可以持续的。糖尿病和相当多的代谢性疾病就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疾病,如果生活方式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其实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是最有效的。

「CXO机构如何让研发更快一步」

顾静良 | 昭衍新药副总裁

10、过去几年,新冠疫情这种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引发了资本对医药的关注,医药行业创新出现了新的需求,带动了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的增长。但与疫情前相比,整个行业还处于良性增长态势中。

11、CRO这个赛道目前谈“卷”,还是为时尚早。

首先,国内的CRO行业格局基本清晰,真正的龙头没有那么大,市占率也没有那么高。

其次,不要只局限于在国内市场发展,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朝着更大的舞台即海外市场发展,因为后者对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的需求更大。

最后,这个行业比较难卷,它的“护城河”很高、很宽,它对人才、资本、仪器设备、网络整合资源能力、法规等等的要求都很高,不是轻易就能卷起来的。

刘寒松 | Novotech中国区总经理

12、能不能帮助生物科技公司在全球开展临床试验,为它们制定可靠的全球临床试验方案,助推它们企业顺利“出海”,这值得关注。同时,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企业自身也需要提升能力。

13、对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来说,创新出海过去是一个选择题,现在是一个必答题。

温书豪 | 晶泰科技董事长

14、在AlphaFold出现后,解析蛋白靶点结构的速度大大增强,AI技术发展也很快,不管是AI还是机器人,使得药物创新的门槛包括成本都在不断地降低,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转化和新型的生物科技公司。

15、生命科学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终极命题,这是最不随周期变化的一个产业。也许会有一些短期的小的市场波动,但是追求生命健康是一个长期的刚需,特别是在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之下。

16、未来,人工智能、实验机器人这样的技术,可能会成为药物行业新的基础工具,甚至会像未来医药行业的水和电一样普及。

用了这些标准化、规模化的AI实验机器人,医药公司研发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发生前所未有的提升,而同样技术赋能下的CRO公司,未来它的人效比和毛利率也都会不一样。

杨蕊 | 凯莱英医药集团联席执行官

17、从全球药品研发的需求以及药品市场规模的增长来看,中国CDMO的产能并没有出现过剩,也不会出现过剩。

18、中国制药行业正在经历的资本寒冬,对医药研发生产外包行业的发展带来一些干扰,使得行业出现了调整,但行业调整后会走向分化,那些真正有技术或者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仍然会迎来更强劲的发展势头。

赵静 | 集萃药康CEO

19、过去快一年的时间,对于CXO公司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调整的时期。之前的一些过热,实际上是一件好事,很多企业都做出了调整。一方面是在管线领域的调整,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在同一个靶点,同一个行业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有了各自的创新点,出现了差异化竞争。

20、让创新药企的产品顺利“出海”,除了帮助其制定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外,在药物早期研发阶段、药物靶点选择上,医药研发生产外包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赋能,因为这也关系到后面的临床试验方案是否会成功。

走向商业化:医疗健康企业的成功经验

陈娟 | 心泰医疗董事长兼总经理

21、我们的产品从研发到立项上市,原则上是5-10年,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技术在今天立项的过程中要看未来10年的发展路径,以及10年后的市场变化和技术革新的变化,所以,企业所有的研发历程和(市场)发展历程的规律需要完全贴合。

22、新创企业也好、成熟企业也好,都需要“以终为始”,以市场终端,以患者为终端,以便利医生的操作为终端,以终端布局产线、技术、市场,以此为进,持续推进,会有一个比较成功的未来。

姜华 | 博安生物董事长兼 CEO

23、科学探索的道路没有捷径,很少有人能实现“弯道超车”,我们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并且正确的方向也很重要,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就已在某种程度上获得领先优势。其次还要提高效率,加强项目管理,例如:一个药品要实现卓越上市,早在临床期间就应该考虑供应链、市场准入、药品可及等因素,成功的项目管理能帮助我们节省时间,更好地抓住市场机会。

24、一个成功的商业化产品需要考虑三大因素:首先是临床需求导向,产品要能够明确地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其次是市场,产品所在的治疗领域要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三是可及性,包括定价、市场准入等,这些决定了这个产品能否很好地触达市场。

陶欢 | 赛乐医疗创始人/总经理

25、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特别是做器械的,在早期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新兴市场是出海非常好的选择,因为它们对价格更敏感,会有更多机会。

26、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时,各个产品线、研发实力、制造链工艺、成本优势和能力上来以后,可以向发达市场做进展。但向发达市场做进展的时候,需要进行本土化,在当地要有团队,所以挑战会比较大。

吴知才|爱博泰克生物CEO

27、生命科学这个赛道的逻辑是,只有一个业务是不够的,要有基本面,还要有扩张面,所以需要不停地引入管线,对运维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但我们以终为始,不但要在国内完成国产化的替代,还要把在国内研发的产品进行全球化。

28、做难的事、做对的事、做长周期的事,特别是上游(企业),疫情三年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短周期的事情都干不长久,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才是最值得干的事情。

朱彤 | 先声再明首席运营官

29、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迈进,需要把握一定节奏。首先,要注意创新药与仿制药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做创新药需要充分的市场医学铺垫,从而得到平稳而长期的增长;其次,研发药品时要注意其差异化和有效性,使得产品有足够的生命力;最后,要对企业进行全方位把握,让各部门有效协作。

30、创新药行业“内卷”时代竞争不断前移。一个产品的早期研发设计、成本控制、团队协同等因素,都能影响其上市后的身位,这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现在产品的窗口期非常短,可能就 2-3 年,Biotech公司在窗口期的快速上量以及后续产品计划的支持尤为重要,需要对产品的全过程商业化能力进行整合设计。

出海进行时,中国医疗健康企业的全球化路径

黄丹洁 | 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

31、现在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模式主要是与MNC进行授权合作,我们相信未来的出海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当前中国本土biotech经过多年发展已拥有了数量众多的创新药管线,同时 MNC也有自身的关注与优势领域。不止于双方合作,我们可以借助实力日益强大的中国资本力量,采用不同以往的模式,来实现本土创新的出海。

32、任何一款新药上市最重要的是时机,这个时间转瞬即逝,所以一定要尽早地开始布局,才更有可能实现成功出海。

季娟 | 默沙东亚太业务拓展和授权中国区负责人

33、站在中国Biotech或者Biopharma的角度,过去几年很多的同质化竞争是看谁做得快,看谁做得好。未来可能更多地会变成差异化竞争。比如自己的产品在整个适应症的治疗选择里、在临床策略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以及面对这么多的跨国公司,你的产品在对方的产品线上对哪个适应症是最好的补充,对于哪个来说又是冗余,互补性在未来可能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点。

34、从BD的角度来说,以前一个产品是要把所有的公司都找一遍,看哪一个公司有兴趣。现在是公司总体的策略决定了它BD的策略,要看是否需要现金流,是否有sheng chan 能力,海外是否有研发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选择交易方需要考量的温度。

刘必佐 | 西比曼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

35、任何一个deal的达成都不会那么容易,挑战肯定会有。根据我们跟大药厂打交道的经验,如果这款药它的机制没有弄清楚,根本没有办法谈下去,这是很重要的基础条件。

36、对于目前的产品,我们还是希望在中国市场能够继续往前推,五年之内在国内站稳脚跟。未来五到十年,我对公司的定位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在国际上通过授权合作,一方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把资源与授权结合,尽快让药走出去。

潘攀 | 康方生物商务拓展部门负责人

37、有些biotech公司的商业模式可能更看重大公司的背书,对于后续融资会非常有助益。而康方生物年营收达到了11亿人民币以上,我们在这个阶段不是非常迫切地需要大公司的认可和背书,对康方可能更需要的是实打实的现金流的支撑,如何更好地强化现有管线并且把临床项目往后推进,这是我们更迫切的需求。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我们选择了小公司,选择了现金流比较多的模式。

38、随着发达市场中PD-1市场,甚至整个IO市场的饱和,越来越多Biotech的公司会考虑新兴市场,不仅因为它的成长性比较大,也因为这是一个授权模式更多元的选择。

医疗健康产业未来趋势与前景展望

许锦波 | 分子之心创始人,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卓越访问教

39、在ChatGPT出来之前,我们在2019年就已经开始使用生成式AI去生成各种各样的蛋白质。用AI去做蛋白质的生成,有两大优点:第一,效率非常高;第二,用AI设计的蛋白质,成功率超过以前传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40、过去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蛋白质的设计,试图通过使用AI的方法,去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我们想找到一个结构或者功能都可以满足特定需求的氨基酸序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主要在于可能的蛋白质序列空间是非常大的。假设我们想设计只有10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自然界有20种常见的氨基酸,这个空间是20的100次方,也就是说我们想从这么大的空间里找到满足我们需求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这相当于是大海捞针一般。

41、AI不仅可以用来预测自然界里蛋白质的三维构型,也可以用来产生各种各样人体所需的基于某种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在不远的将来,AI可能可以用来产生大分子药物。

丁胜 | 清华大学药学院创始院长、拜耳特聘教授

42、为什么制药领域没有诞生万亿市值的公司,一个原因在于这个领域的产品不可迭代。现在由于新技术的出现,细胞产品出现了可以迭代的场景,指的就是从通用型的诱导的多能或者全能细胞作为单一原料进行底层的基因编辑,可以实现迭代,这个代表未来10~20年真正出现可迭代产品的医药公司,真正诞生万亿市值的公司。

43、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很有机遇的时代,已经经历了大模型、人工智能的时代。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跨度内,我们有可能会解决人类或者生命的终极问题——“如何通过非生殖系统创造一个生命,如何真正的再生/重生?”

孟庆虎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元化智能首席科学家

44、大家知道一个GPT的服务器造价非常高昂,运算非常贵,我们在普通的应用当中用不起这样的服务器,我们如何能够从人工智能的进步当中把它用到智慧医疗,用到机器人这些领域去呢?我们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用“超低维场景智能”来应对各种应用场景。

45、手术机器人目前是“从无到有”,智能化的道路还非常漫长。核心部件国产化、增强现实导航、专用机械臂等需求,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慧医疗的痛点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持续发展难,没有自己的原创技术。从医疗器械这个行业来说,未来5-10年,国内会逐步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变化。

宋麒 | 智冉医疗联合创始人兼CEO

46、如果将目光放到更远的未来,我们觉得增强型的脑机接口可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脑机接口基本上还是瞄准运动,视觉等初级的功能,未来可能会更关注在记忆、学习、意识等更加高级的脑功能上,应用场景也会拓展到更广泛的范围,可以实现真正的大脑增强的目的。

47、我们可以将脑机接口的发展分为几个大的阶段,到2023年,脑机接口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科研型的应用场景,针对各种脑科学的研究,包括针对一些神经相关的医疗器械,神经类药物的研发,尤其对于神经机理方面,可以做出很多贡献;下一阶段2024~2028年的阶段,真正应用于临床落地的脑机接口能够诞生。主要目标也是针对神经疾病方向的治疗,包括神经功能的恢复,神经调控等等,我们认为会真正的实现临床落地。

48、脑机接口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但目前为止已经不存在非常难以突破的技术难关,更多的是工程性的开发。大概在5年以内会诞生真正能够应用于临床的脑机接口。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周周

责编:艾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