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的坦途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加速普及,并将深刻改变当今的汽车格局。

2021年9月9日,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发布8月数据,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的零售销量达到了24.9万辆,同比增长167.74%。鉴于整体车市的不振,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的17.1%。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使汽车产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智能化时代,这将会给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产业格局也将会以超出所有人预料的方式重构,旧有秩序衰落和新秩序崛起的速度,都将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位个人,都需要重新评估格局的变化,并以更坚决的态度投身于智能电动化的转型大浪之中。

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正在加速。

2021年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达到了7.2%,接下来的7个月,除了4月之外,每月的渗透率都录得环比正增长,并在8月达到17.1%。

2020年,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的渗透率为5.8%。

增长还将继续。

从企业角度看,比亚迪、特斯拉、五菱、长城、广汽埃安、蔚小理等头部企业将维持增长态势。

比亚迪8月份的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为60508辆,秦Plus Dmi的交付量“仅为”12574辆,该车型积压的订单量已超过15万辆。

特斯拉8月在华的零售销量“仅为”12885辆,这远不能达到特斯拉的预期,通常情况下,特斯拉在华的月销量应该在3-4万辆的样子,9月份销量“井喷”是必然的。

从头部造车新势力的角度看,蔚来受制于产能只交付了5880辆,但这不是该公司的正常水平,月销1万辆才是蔚来的真实水平。

理想和小鹏的持续增长是可以期待的,何小鹏希望2021年12月的销量突破1.5万辆,理想汽车有更大的可能性。

头部新势力在现有强劲增长的态势之下,在渠道、充电、售后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这些投资,将会支撑上述企业在销量上保持强势增长。

受缺芯的影响,长城欧拉在产能上很挣扎,8月的12163辆的交付不会令人感到满意,在产能问题缓解后该公司的销量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在结构上,尽管以宏光mimi为代表的A00销量强势,该细分市场8月份的批发量为8.29万辆,占8月纯电整体批发辆的比例为33%,2021年1-8月的占比为35%,可见A00的销量增长弱于大盘。

在限购城市销量的占比上,以乘联会7月的数据看,限牌城市的销量占比仅为28.6%。在2020年,这个数据大概在40%-45%之间。

基本上,我们可以下结论,限购城市的销量占大盘的比例将持续下挫。

据此,可以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新能源车市的销量增长,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政策主导阶段;政策依然在发挥基础的作用,但市场开始成为主导力量。

对于新能源车市而言,另一个根本的普及加速的因素是:当下依然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更多的优质车型,还在陆续批量入市的过程中,像比亚迪海豚、小鹏P5、埃安V PLUS等车型的上市,将会给市场的增长带来更多的动能。

在2022年,将会有更多重磅车型入市销售,像蔚来eT7、理想X01等车型,会给传统燃油车的友商们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坦率地说,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真正意义上的总攻尚未发动。

燃油车市场则在持续下滑。

2021年8月,中国狭义乘用车的零售销量为145.07万辆,同比下降15%,这是连续第三个月的同比销量下降。

整体车市的“枯荣”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疫情依然在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这将会让车市备受煎熬。

一方面,整体车市限于负增长边缘,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强劲增长,其结果就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一再创下新高。

中国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的动力来自于哪?

在这里,既有基本面的因素,也有偶发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就偶发外部因素而言,疫情是最值得引发关注的那个变量,这个变量的出现,大幅缩短了产业精英就智能电动化转型达成共识所需的时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并席卷全球,各国央行为刺激经济大量印钱,其结果是让一些面向未来的资产价格高速“膨胀”。

特斯拉的市值从300亿美元一路涨到了8000亿美元,宁德时代的市值从500亿人民币迅速涨到了1.2万亿人民币。

当资本意识到市场上将会出现大量流动性的时候,本能反应是把钱投向那些增值性更好的和面向未来的资产。

于是,中国的头部造车新势力得以快速募集天量的发展所需资金,并进行了足够激进的投资。

当资本唱空传统业务时,当新势力在拿到足够多的发展资金并高歌猛进时,传统车企不得不加大发展新兴业务的力度。

这带来了两个结果:

第一,迅速达成了汽车产业不得不进行智能电动化转型的共识;

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天量的发展资金。

上述结果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一些产业精英敏感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将会加快。

这种预期带来的连锁反应是,一些雄心勃勃的科技企业,不得不提前释放造车的计划,包括百度、小米、滴滴都已经杀进了这个产业。

与此同时,像苹果、华为、oppo等企业也在蓄势待发,并不断有“实锤”的新闻爆出。

这些消息,又不断地刺激着媒体的神经。

在2021年的上半年,不仅仅是汽车专业媒体,几乎所有的媒体都不得不全面跟进智能电动车产业的报道。

智能电动车、无人驾驶、动力电池、数字化等名词,已成为当下最为火爆的热词。任何一家媒体,如果不能cover智能电动车产业,其结果就是被用户抛弃。

媒体大量的关注以及科技公司的入局,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新能源汽车全民教育,毫无疑问,这将会提振普通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和接受度。

在另一方面,新能源概念股的火爆,让亿万股民不得不奋力研究汽车板块,“带头大哥”和KOL们和媒体一样,成为了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的“急先锋”。

这使得消费者能够非常好地接受新能源汽车产品。

以上海和深圳为例,这两个一线城市今年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了30%。这就意味着,那些特大型城市的居民,在接受新能源汽车时已变得毫无障碍。

对于产业发展的共识、海量的发展资金和整个社会层面的媒体关注度,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普及带来强大外部助力,内生的增长动力则来自于产品体验的提升、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的成熟和使用环境的改善。

在这里,我们应重点关注产品技术因素,这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变量”。

产品,是智能电动车普及的核心因素。

从创新扩散曲线的角度而言,创新普及速度的一个内生力量来自于新旧产品体验的差距,新旧产品体验的差距越大,新产品替换旧产品的动力越强。

2021年,智能电动车1.5代产品的一些代表,如理想ONE、小鹏P7、蔚来ES6等产品,在产品体验已经与传统燃油车拉开了比较大的差距。

这些差距,体现在驾控上、NVH上、智能驾驶上、语音助手上、远程车控上等方方面面,并开始开发出了很多新的应用场景。

比如:

智能电动车有静止使用场景,使得很多用户更愿意在某些时刻,在自己的车里等待或者休息。

智能电动车可以围绕着220V电源打造一些有趣的车载电器,并带来一些车里K歌、烧烤、车载冰箱等有趣的应用。

当然了,这些应用还处于早期的阶段。

在技术上,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已经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并促使智能电动车在体验上远超燃油车,但实事求是地讲,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如电动化、自动驾驶和数字化依然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

在电动化上,电动车初步解决了续航里程问题,但尚未解决成本、低温特性、超快充等问题。

在智能驾驶上,电动车还处于高速导航辅助驾驶阶段,城区的导航辅助驾驶还尚未落地,更高阶的智能驾驶至少要到2023年以后才会出现。

在数字化上,电动车还处于将智能手机的移动应用生态往汽车上“搬运”的阶段,尚未形成自己的计算平台、OS、交互和全新的应用生态,更令人期待的基于AR/VR的下一代应用生态尚处于孕育期。

技术在加速发展,尤其是智能驾驶和数字化。

在2022年,头部造车新势力们将会推出基于2.0平台的智能电动车,将会在产品体验上与1.5代平台的产品拥有显著的差异,并让传统燃油车与之相比,体验差距的鸿沟将会再度被大幅拉开。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

第一,特斯拉、蔚小理们,将会持续地推出令人尖叫的产品,每一代产品都会拥有显著的技术迭代和体验差异。

第二,更多的科技公司宣布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并引发激烈的竞争。

第三,新能源概念股的市值将会在跌宕起伏中持续走高。

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成熟度,服务链条的成熟度将会持续提升。

《艾问人物》(iask-media.com)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过程中,新旧产品体验的差距,更多巨头入场所引发的激烈竞争,以及媒体的大规模报道,都会是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的关键动力。

增长的动力还在加速。

END

编辑:多金

图编:丘丘

图源:网络侵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