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误会了“共享员工”!

对不起,我们误会了“共享员工”!
2020年02月14日 11:16 财视传媒

2月10日全国各地区正逐渐推进企业复工,但餐饮业仍未被解禁,还在等待复工“发令枪”。

从疫情爆发以来,大部分企业进入歇业状态,营运停摆收入中断,但每停工一天,房租、工资、贷款利息等刚性支出都需要企业应对。

虎嗅根据海底捞2019年中报对其进行粗略估算,每天收入约5789.6万元,每天员工成本约2029万元,当下收入为0,相当于每天亏损近8000万元。

西贝贾国龙对外“叫苦”,老乡鸡束从轩喊难,前者因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员工工资每月支出超1.5亿,预计损失至少达7亿,这么下去撑不过3个月,后者则表示亏损5个亿。

损失惨重,营收断崖,上万待业员工“无处安放”这些问题已成为餐饮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自救,有的企业将重点转到线上,希望将外卖做大,增加企业现金流,但仍面临配送难等问题。

2020年,“活下去”成为餐饮行业最迫切的愿望。

共享员工是应疾而生的非常之举?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的境遇“生死一线”,但生鲜零售平台却是订单大增,人手短缺。

疫情蔓延后,在家隔离的人们开始通过零售平台下单粮食和蔬菜,伴随需求量的激增,卸货、入库、上架、打包、配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人员。

为了应付人手短缺的难题,盒马首先向云海肴提出“借调员工”的想法,并与云海肴迅速达成一致,云海肴旗下近500名员工,由盒马培训上岗,并支付相应劳动报酬。

紧接着,蜀大侠、望湘园、茶颜悦色、西贝等多家企业与盒马达成合作。

这样的一种借调模式被称为“共享员工”,既能帮助餐饮企业降低人员成本,也能解决生鲜及配送企业人力不足的问题。

在盒马的带动下,永辉、苏宁、沃尔玛、绿地 G-Super、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等多家零售企业也向餐饮企业发出邀请。

阿里看准时机推出“蓝海”就业共享平台,全国各地餐饮商户,可统一为员工就近报名临时“转行”:选择成为一名“蜂鸟”蓝骑士,为自家的饿了么等平台提供配送运力支持;或者成为所在地附近商超便利店的员工,从事分拣、搬运等工作。

“共享员工”让餐饮业和零售业等多行业之间实现合作,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各行业部分暂时闲置员工重新上岗。

"共享员工"模式持续发酵,多个行业衍生出了不同的人力资源盘活模式,2月12日苏宁家乐福根据自身业务拓展,对外公布超10000人的招聘计划,将社会、企业和员工资源进行整合、灵活化,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但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员工”或是目前疫情之下的一种应急模式,是企业灵活自救的一种方式,等待疫情过后,这样一种灵活用工模式是否还会继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天才商业模式遭遇“水土不服”

“共享员工”虽然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需求,但也只是临时的过渡措施。

疫情过后,餐饮业人员需求量很大,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企业之间的员工借调情况或许少之又少。

“共享员工”虽然能合理调动人员资源,避免人才过剩,实现企业员工共赢,但在国内这样的用工形式并不多见,只是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调配方式。

这一模式下,劳动关系以及权重分担,以及劳动者权益都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借调期间,需要两家用人单位应当在借调协议中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应提前与借调单位约定好借调人员的薪资待遇与发放标准,尽量避免发生争议。

除此之外,借调也需要原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有效协议保障权益。

此次疫情中餐饮业与零售业采取“共享员工”模式自救,被视为“天才商业模式”,但仍有企业存在一定顾虑,有企业负责人坦言,工作强度大会造成部分员工对新企业文化“水土不服”,也会因为行业场景与待遇的差异,造成人才流失。

目前,共享员工这一“天才商业模式”仍有“水土不服”的问题,想要成为未来人力资源的新趋势还需不断磨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