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老四”,今年被重庆赶超,老牌一线城市广州咋破局?

多年“老四”,今年被重庆赶超,老牌一线城市广州咋破局?
2020年08月07日 11:00 财视传媒

从近3年的GDP总量来看,广州市依然是除北京、上海、深圳以外的经济强市。

2019年广州市GDP总量为23628亿元,排名第4,实际增速6.8%;2018年广州市GDP总量为23000亿元,排名第4,实际增速6.5%;2017年广州GDP总量为21500亿元,排名第4,实际增速7.3%。从GDP增速来看,广州市在GDP前五名的城市中也维持着较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广州2017-2019年GDP及增速

今年疫情期间,广州市市场主体数量逆势上扬,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5月底,广州市市场主体已达244.74万户,同比增长12.82%;其中实有企业137.33万户,同比增长19.78%。广州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一系列数据都显示出广州市营商环境的持续向好。但作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在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时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且2020年上半年GDP数据显示重庆赶超了广州GDP。广州在一线城市间的发展情况处于劣势,而又承担着粤港澳大湾区引领城市的责任,在此背景下,营商环境的优化改革是广州市突破发展困境的必经之路。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也在专题工作会议上提出,广州应当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充分认识营商环境是广州提升综合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在贯彻落实营商环境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的标准,并进一步增强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2020年上半年四大城市GDP总量及增速

在2019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的调研中,广州在五大环境的评价中表现最好的是市场环境,排名第二。具体情况排名及得分情况如表所示。从企业对广州市五大营商环境的评论来看,与北京、上海、深圳三大一线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与杭州、南京这类“新一线城市”相比也存在不足。

2019年万家企业评营商城市排名结果

自2018年10月印发《广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来,广州市营商环境改革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1.0阶段时《实施方案》共提出了8个方面43条具体措施,聚焦于深入推进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3大国家级改革试点。2.0阶段,广州印发了《广州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实施2.0改革,共提出13项改革任务,43条具体举措,聚焦于打造1个全国领先的“智慧政务”平台;争创2个走在前列的国家级试点示范区域。发展到3.0阶段,广州制定了《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从五大方面共提出26条改革任务、82项改革举措;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市场主体满意度,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深化改革,推进“四减一优”、打造创新创业创造高地、国际营商规则衔接高地、法治化营商环境高地3个高地。营商环境4.0改革是广州市营商环境改革的下一步走向,在制定营商环境4.0改革实施方案之前,广州市应当对自身营商环境优劣势进行分析,以对症下药,对标改革。

广州市营商环境优势分析

广州市的市场环境一直是其强项。疫情期间,广州出台了《广州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招商引资事项实施细则》、《关于规范新增租赁租房住房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了对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以助力城市恢复活力。其次,广州依靠制造业的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出台了《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制定了到2022年孵化1000个网红品牌、培训10000名带货达人等,将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直播电商之都的目标,以求通过电商发展扩大内需,促进企业销售。

在政务环境方面,广州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中,政务环境荣登榜首。近期广州更是发布了《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措施》中率先提出了为力求实现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以“最小颗粒度”为梳理标准,在不同层级实现同一事项名称、编码、依据、类型等基本要素统一。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理指南、办理状态等相关信息同源发布和统一提供,逐步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经过梳理,办事指南的精细化程度由原先的2.29提升至2.63,颗粒度细化了16%,基本实现企业群众“找得到、看得懂、办得成”,为广州市政务服务装上了“精准导航”。广州成立了广东省首个也是北上广深第一个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改革局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主要工作的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工作部门,并承担全区营商环境建设等改革的监督检查工作。且广州在政务服务改革的过程中率先实现企业筹建全链条38个事项“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统一办受理,一套图纸统一跑报建,一个系统统一管审批;实施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相分离。“承诺制信任审批”“定制式审批服务”“秒批”“信任筹建”和“带规划方案”出让土地模式等多项改革创新举措,成为了特大城市营商环境改革探路先锋。

在法治环境方面,广州市是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强市和具有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的知识产权枢纽城市,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也是首个实现全国范围跨域立案,成立5年来共受理专利、商标、著作权纠纷等各类案件4.15万件,办结3.45万件,为同期全国审理专利民事案件总量最大的审批机关。且广州近期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建设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在广州打造广东省首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城市。

广州市营商环境劣势分析

政务环境方面,广州市市场主体爆发式增长,但广州市行政审批事项优化的速度并未跟上市场主体的增长速度;且营商环境的改革涵盖多个方面,每个部门都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容易导致政策文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系统性和精准性不高,目前广州市电子政务建设目前仍存在信息系统整合不足、电子政务服务效能不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等弊端,导致政策落实到具体主体时,企业和个人的获得感不足。在市场准入的便捷程度、政务诚信建设状况、决策信息公开力度等方面还亟须加强,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使用率不到60%。

在金融市场环境方面,广州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和另外三个一线城市相比,金融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广州金融机构的数量来看,截至2019年底全市法人金融机构54家,持牌金融机构323家。从金融业增加值来看,2006年到2018年这12年间,广州市金融业增加值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9%。2018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2079.5亿元,占地区GDP比重为9.1%。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619.5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位列全国大城市的前列。从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来看,2019年11月末,广州市本外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92万亿元和4.66万亿元。2003年11月到2019年11月,16年间广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3%和12.9%,两者都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尽管广州金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和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一线城市相比,广州的金融业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金融业占GDP比例明显偏低。资本市场发育较为缓慢,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滞后,上市公司和本土证券公司数量偏少,也一直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产业集聚区。广州的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赖制造业,在产业升级时也偏向于发展诸如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金融业发展时间尚短。且因收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广州虽然把金融业定位为市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实际工作中更多的是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较少关注,这制约了广州金融业的发展。与邻近的深圳相比,深圳依靠深交所和大量金融机构,已经成功跻身中国金融中心的第一梯队,由于金融业的发展往往会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效应,深圳和广州的空间距离较小,这增加了广州发展金融业的难度。

而法人金融机构数量作为衡量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也直接影响着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进程,从其数量来看,尽管广州市的金融机构数量和网点密度居全国大城市前列,但是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偏小。2019年底广州全市有法人金融机构54家,但在2018年年末,北京和上海就分别拥有法人金融机构120家、212家。以现有的金融机构法人数量,难以满足广州金融中心建设需求。

在创新环境方面,广州市R&D投入强度与北上深相比,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2017年广州R&D投入强度为2.5%,与北京、上海相比相差3.1%、1.5%,与邻近的深圳相比则相差1.9%;且与北上深相比,广州市2017年发明专利授权数也相差很大。广州产业发展偏重商贸服务业,在一线城市中,研发强度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城市,也低于部分二线城市,如西安、武汉、杭州、合肥等。

一线城市2017-2018年R&D投入情况

2018年广州R&D投入强度约为2.6%,而北京投入强度为6.17%、上海为4.16%、深圳为4.2%,与这三个城市相比,广州投入最多相差3.57%。但坚持开放创新推动科技赋能产业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持续动力,也是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手。

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发展现状

在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广州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的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发挥广州在科技型制造业领域和进出口商贸方面的优势,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

从广州的产业经济来看,广州包括工业、商贸流通和服务业、金融业、农业、交通运输与邮政业、信息业、建筑和房地产及对外经济贸易,是大湾区内上下游供应链最完备,产业生态系统最完善的城市;同时广州聚集了广东省近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97%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广州市的定位来看,要让广州发挥在科技型制造业领域的优势,需要坚持开放创新推动科技赋能产业,但从近几年广州R&D投入强度来看,广州甚至低于西安、合肥等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投入强度最大相差3.57%。要想实现广州科技赋能制造业的优势,必须加大对创新驱动的支持力度,提升广州产业结构素质,实现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广州的科技人才力量,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研发、孵化、专利和产品交易等平台建设;及时发现和调整不适宜的政策规划,健全创新服务金融支撑体系。

同时,广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固有的行政、财税、金融体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阻碍了要让广州带动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增强其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一目的的实现。所以,要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保持广州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南沙新区、自贸片区等国家级体制机制实验平台为载体进行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出适合广州及新常态的发展规划,改变固有体制,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量。

总的来看,广州经济虽持续平稳发展,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市近几年的发展与北京、上海、深圳相比仍存在着差距。且新一线城市中重庆市正在赶超广州,区域竞争激烈。数据显示,2019 年重庆市的 GDP 达到了23605.77 亿元人民币,与广州市的差距只有 23 亿元。但在厚实的传统产业与良好的市场环境背景下,广州在营商环境优化、创新型经济发展方面持有巨大的潜力及机会;首先,广州应认识到自身聚集了广东省70%的普通高校、科技人才,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广州打造成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大脑”,以实现传统产业向外转移,使周边城市引进驱动。其次,广州是广东省的政治中心,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财政统筹调配,制定重大规划,分配建设项目,更多的承担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及平衡功能,争取将大湾区发展的行政协调机构落户于广州,将广州打造成大湾区的“秘书处”,将广州打造成“催化剂”、“黏合剂”,同时让广州在发展过程中明确定位,使广州发展实现新一轮飞跃。

附录:

广州营商环境十大案例:

题图来源:摄图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