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为何仍值得今人学习?

“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荣氏兄弟为何仍值得今人学习?
2022年06月27日 11:00 财视传媒

时势造英雄。

正是在晚清接连不断的炮火、外国商品倾销及频仍的经济危机交织中,中国现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诞生了。这其中既包括郑观应这类买办转型,也包括张謇这类体制内官员下海。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与当今更为接近,也更为广泛的,这便是草根创业者。

荣氏兄弟即是此中最负盛名的代表。

和郑、张二人均从高起点进入商场不同,出身于微末的荣氏兄弟是实打实从学徒起步的,其第一个创业项目也只是一家小小的钱庄。但出于敏锐的商业嗅觉,他们很快便摸到了面粉这个民生行业,并在此后迅速扩展到另一根基行业——纺织领域。巅峰时期,荣氏集团拥有12家面粉厂、9家纺织厂,坐拥“面粉大王”和“纺织大王”双头衔,形成了在“衣”“食”两方面都颇具规模的轻工业体系,缔造了我国民族工业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集团。

荣宗敬、荣德生两弟兄/来源:维基百科

身为草根创业者,荣氏兄弟不存在如郑、张二人“官办”“官督”之类的苦恼,但也因此需要面对更多挫折和困难。支撑他们脱颖而出的是胆量和毅力,更是眼光和思维。即便时至今日回顾,荣氏兄弟的企业战略观、金融操作手法、经营管理方式都依然有可借鉴之处。兄弟优势互补且同心,更为荣氏集团快速发展带来了其他企业难以匹及的优势。

在当时的人们口中,荣氏兄弟常被和张謇并提,“吾国之以实业名家者,南通张氏外,端推无锡荣氏。”事实上,在企业经营之外,荣氏兄弟也以张謇为榜样,积极推动当地城市化转型,无论在教育、交通还是公共园林、桥梁等方面均有所建树。

在解放战争中,荣氏集团因经营模式决定的风险控制不当,以及战火和苛税,受损严重,兄长荣宗敬抱憾离世。但弟弟荣德生坚持到了解放后,并将家业顺利传给了后世。

可以说,荣氏兄弟非但开启了家族至今五代的兴盛,也是中国现代轻工业的先锋。其功,不可没;其创业历程,则是近代第一代草根创业者沉浮于时代洪流中的缩影。

起步

传说荣氏祖上原为富贵人家,但到近代家境日衰。太平天国时期,无锡遭遇战乱,荣家更是几近灭门,惟有荣熙泰因在上海铁铺当学徒而幸免于难。

1873年和1875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之间难得的二十多年的稳定期,荣熙泰的两个儿子相继出生,这就是荣宗敬和荣德生,后二人因在商业上的显赫成就被合称为荣氏兄弟。

荣氏兄弟都读过几年私塾,尤其弟弟荣德生也曾被父母寄予过“读书做大官”的期望。但家庭状况决定了他们需要早日迈入职场。1886年,少年荣宗敬步父亲后尘,扛着铺盖卷进入上海一家铁锚厂当学徒,次年转入一家钱庄继续学徒生涯。又过了两年,荣德生也在哥哥的介绍下,进入上海另一家钱庄做学徒。兄弟俩聪颖有悟性,也舍得下力气,很快便掌握了钱庄业务的基本功。1891年,18岁的荣宗敬学成出师,进入上海南市森泰蓉钱庄任职“跑街”,工作职责是在无锡、江阴、宜兴三个地区联系客户,做收放款业务。两年后荣德生学徒期满,则追随父亲前往广东三水县,任职厘金局司帐,相当于在税务局管理银钱账目。

这段早期的职场生涯尽管艰苦且看似平淡无奇,但为荣氏兄弟带来了对金融业务知识的掌握,对各地核心商品销售行情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行业人脉。这为他们后来创建商业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经营模式与金融密不可分。

上海钱业公所《内园》/来源:维基百科

1896年,甲午战争之后,上海的进出口贸易日渐繁忙,金融流通需求剧增,钱庄成为热门创业项目。荣父于是找到几个朋友合伙,带领儿子创建了自己的广生钱庄。事业虽小,但时机不错,且恰能发挥自身所长,荣氏父子看到了希望。但没多久荣父因病逝世,次年,上海金融业又经历了一场风波,几位合伙人因担忧风险而退股。

年轻的荣氏兄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咬牙独资接办。自此,广生钱庄真正成为荣家的独资企业,兄弟俩将创业路程中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变成了新的起点,也为后续更大的创业成功赢取了第一桶金。

不过,事后看来,这还仅仅是一次牛刀小试。

和那些小富即安的商人不同,荣氏兄弟从不掩藏自己的野心。十年商业历练,让他们形成了敏锐的商业嗅觉。钱庄生意稳定后,荣德生再次应邀到广东的税务机关任职,来往于广东和香港,在此过程中大开眼界,萌生出办实业的念头。尤其一次在香港等船,他发现埠头每天都因大量装卸面粉落下一地雪白,且在204种商品过境税中,只有面粉进口可以免税。而荣宗敬在经营广生钱庄的过程中,也由资金的流动,洞察到面粉业的前景,“广生庄由申至锡之汇兑极盛,稽其款项之来由,则大半皆增裕、阜丰两厂办麦所用”。由此,二人一致判断,“粉厂一业,关系民生所需,倘在无锡产麦之区建设一厂,必能发达。”

鼎盛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也在这一年,因战争导致北方粮食急缺,汇兑业务繁忙,广生钱庄盈余达到前所未有的4900两之巨。有了资金,荣氏兄弟正式开始筹办面粉厂。

虽然对于跨行业经营尚无经验,但荣氏兄弟虚心求教、细致研究,逐渐梳理出面粉生产的全流程。随后,他们顺利完成招股集资,并选定了厂址。但每一部创业史都是血泪史。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在动工后历时两年才破除了土豪劣绅告状阻挠、谣言破坏等种种阻碍,于1902年3月建成投产。

此时,中国面粉厂家数量已由2年前的4家扩展到12家,作为后来者的保兴在规模上并无优势,产量也不高,但聪敏的荣氏兄弟采用了法国石磨配英国机器,机器性能好且价格相对便宜。这家仅有30名员工的小厂,由此成为荣氏兄弟经营实业的第一块基石,兄弟俩也走上了此后一个接连一个新开始的征程。

荣氏兄弟与朱仲甫合办的保兴面粉厂(后改为茂新面粉厂)/来源: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保兴投产伊始,首先面临的是销路问题。毕竟,无锡当地及整个江南都以大米为主食,打开北方市场才是关键。幸运的是,荣宗敬偶然认识了专门在北方搞推销的无锡人王禹卿,并果断以4倍高薪和大幅放权成功将其挖到保兴。用对了人,问题迎刃而解。但紧接着的1903年,保兴又遭投资人撤股。这次荣氏兄弟不但选择了自己追加资金,还趁机增资扩股。保兴也由此易名为茂新,以示新的开始。

此后茂新确实日益枝繁叶茂。

民以食为天,战乱中,经营民生产品的优势太突出了。1904年,日俄战争打响,面粉价格大涨且供不应求,荣氏兄弟大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扩充茂新产能。到1905年,茂新年度总利润高达6.6万两白银,为兄弟俩创业史上的历史新高。同一年,荣氏兄弟在“吃”之外,还涉足到觊觎已久的“穿”,与人合伙在无锡创办了振新纱厂。1907年2月纱厂一经投产便进入兴盛期,所产“球鹤”纱一度风靡无锡、常州等地。

在这之后,荣氏兄弟又遭遇过各种波折,均惊险渡过。熬到1912年后,国内面粉行业兴旺,茂新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早在两年前就在大型博览会——南洋劝业会上荣获了三等奖,这时更成为面粉市场的名牌。这一年,茂新不但还清所有债务,还盈余数万两,乘势再次大幅扩产。也是从这一年起,荣氏兄弟的面粉产业如入无人之境,进入高速扩张期。年末,他们在上海创立“福新”面粉厂,并顺利开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中国面粉出口提供了机会,“兵船”走向英、法、澳和南洋各国,每次订单量以几万包乃至几十万包计。荣德生迅速判断可以放手大做。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又使全国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更给本土的荣氏集团创造了夯筑实力的良机。到1921年,荣氏兄弟已掌管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面粉企业集团,工厂共12家,分布于上海、无锡、汉口、济南等地,占全国机制面粉产量的23.4%,成为不折不扣的“面粉大王”。

在面粉产业大发展的同时,荣氏兄弟的纱厂也日渐兴盛。早期振新纱厂股东众多,多急于求眼下近利,一心想做大的荣氏兄弟与他们道不相同,选择退出振新,以自有资本为主,创办“申新纺织无限公司”。恰逢中国近代纺织业的黄金时代,申新于1916年一开机就赢利。第二年,日商的上海恒昌源纱厂盘让出售,荣氏兄弟索性买下,由此成就了近代中国棉纺工业史上唯一一次华商纱厂并购日商纱厂的创举。到1922年,荣家的纺织厂已发展到4个,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的20%,布机的28%,成为响当当的“纺织大王”。

鼎盛时期,荣宗敬曾不无骄傲地说,荣氏“在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战略

2004年,距离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创始百年之后,万科集团创始人、当时风头正劲的王石在无锡梅园博物馆了解到荣氏家族,“肃然起敬”。

因为王石发现:其一,荣家非但早在当年就引进了德国的设备,还同时引进了包括技术和管理的各类人才。这与1980年代很多工厂在引进人才上脱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二,梅园是荣家从一开始就将其作为公园来建设的;其三,荣德生曾提出沪苏西的概念,这和如今的苏锡常经济圈正相吻合。王石由此感慨:虽然现在的企业家更有能力,但在胸襟和对未来的眼光上,显然还需要向民国初年的企业家学习。

事实上,荣氏兄弟铸就大业,正是由战略眼光和思维决定的。

更名移地后的申新纺织第九厂/来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在清末民初民族工商业的创业大潮中,荣氏兄弟远非行动最早,或实力最雄厚的。但他们不但发展速度最快,而且堪称长青。1922年全国爆发大规模经济危机,尤其纺织业大量企业折戟,其中就包括张謇的大生。但在大量华商纱厂改组、出租、出售时,荣氏反而不断收购扩厂,到1931年,申新已扩展为9个厂,无论从产能还是销量上都雄居全国纱业首位。

通过不断扩张保持企业的高速运转,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获取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正是荣氏兄弟多年来秉承的不二法门。荣宗敬曾总结说:“茂、福、申新各厂得力于: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因之无月不添新机,无时不在运转;人弃我取,将旧变新,以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庶几其能成功。”

因为荣宗敬格外推崇运用资金杠杆,有一块钱要做十块钱的事,所以荣氏企业一般不分红,盈余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且20年中,荣家每每建成一家新厂就抵押,取得抵押贷款后再办一家,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荣宗敬以公司名义参股3家银行,以个人名义则至少参股7家钱庄、2家银行、1家保险公司,意在“搭上一万股,就可以用上他们十万、二十万的资金”。事实上,荣氏集团在发展中经历了数次大风波都挺了过去,确实有赖于金融业的帮助。

和郑观应及张謇精通企业管理不同,荣氏兄弟在管理上并没有多细致,但他们懂得要引进先进设备,懂得不断创新,尤其懂得用人。荣氏曾礼聘海归人才周惠久、刘先志、孙德和三位教授分别出任开源机器厂总工、设计部主任和厂长。这三人在新中国建立后的身份分别为:中科院院士、山东省副省长、上海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兼中科院院士。

其实荣氏兄弟本身,亦是合伙人互补的范例。哥哥荣宗敬绰号“无锡拿破仑”,做事大刀阔斧,富有冒险精神,思路灵活善于创新,是激进战略的痴迷者,坚信凡事不进则退,“重洋,重视新设备、新发明、新技术”。弟弟荣德生则心思细腻缜密,老成持重,谦虚低调,善于化解危机,“重视生产成本,重乡谊,重土器”。两人尽管性格迥异但感情极好,且同样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在“要拿大钱就要大量生产”上,荣氏兄弟意见一致。在很多年里,荣氏集团都以荣宗敬为主、荣德生为辅,一个立足上海,一个扎根无锡,遥相呼应,为荣氏集团的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人和。

尾声

荣氏兄弟比张謇小20多岁,终生以后者为标杆。张謇在推动南通城市建设上,成就有目共睹。荣氏兄弟也效仿张謇,以实业为基础,在家乡无锡展开各项建设。

如张謇一样,他们也是从教育开始着手的。1906年,荣氏兄弟在无锡梁溪河畔的荣巷创办第一家公益小学“荣氏公益学堂”。到1905年,他们已在当地创办了8所男女小学。1919年,他们又在无锡创办公益工商中学,荣德生手书“和平耐劳”四字为校训,勉励学生“求实学为实用”。后来这里走出了科学家钱伟长、经济学家孙冶方及一众活跃于无锡工商、新闻、教育、劳工各界的新秀。此后荣家先后开办了上海中国纺织染工程补学校、上海中国纺织染专科学校等。到1947年,荣德生还实现夙愿,创建了综合性大学江南大学。他不惜重金聘请教授,包括当时享有盛名的钱穆、牟宗三、唐君毅等均在这里专职,另外还有来自上海、南京的不少教授每逢周末前来兼职上课。

荣德生出资建造的宝界桥老照片/来源:无锡日报公众号

从1914年起,荣氏兄弟还在无锡启动了修路造桥工程,出资修筑道路合计80多里。1928年,荣氏兄弟等人发起“千桥会”,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共在无锡及周边建造了92座桥梁,其中尤以沟通蠡湖和太湖的宝界桥最为有名。这座桥的资金来源于荣德生60岁生辰时收到的亲友寿银大约6万两,由他亲自现场踏勘、选择桥址建造而成。

如今的南通,依然有不少老人对张四先生念念不忘,今天的无锡,也同样处处可见荣氏的影子。他们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实业,为之殚精竭虑,但他们也将实业中所获的馈赠结结实实地回报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成为工业化时代企业家带动社会转型的典型。

但长期负债经营的模式,终究为荣氏集团埋下了隐忧。1929年,欧美进入大萧条时期,中国成为欧美国家倾销剩余产品、转嫁危机之地,也迅速陷入萧条。祸不单行,荣宗敬在期货交易中错判行情,也出现巨额亏损。随后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又使东北三省纱布市场尽失,中国面粉也遭到日商紧逼排挤。这一年,荣氏集团的硬币另一面已然到了无法遮盖的程度。

这一次,幸运没有降临,灾难愈演愈烈。1933年,纱布市价继续下跌,荣氏的申新四厂还不幸毁于火灾,苛捐杂税也成为荣氏集团不能背负之重。勉力维持到1934年,荣氏申新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92.6%。尽管荣德生以无锡资产倾力前往上海挽救大局,但终难阻止颓势,7月4日,上海各报纷纷打出四字头条新闻:“申新搁浅”。

1936年秋,申新曾得以短暂地扭亏为盈,但不足一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坚持不肯外迁的荣氏集团遭受致命损失。无奈之下,荣宗敬于1938年初离沪赴港,仅月余后便郁郁离世。到解放前,荣家家业已在战争损坏和官僚侵蚀及子侄四散中近乎土崩瓦解。

1949年3月15日,荣氏家族在无锡《人报》上刊登公告宣布其工业机构不撤往国外

但无论如何,荣德生终究是坚持到了全国解放。1953年,78岁的荣德生在无锡谢世。4年后,其四子荣毅仁将父辈创下的家业,无偿交给了国家。从1896年荣氏父子在上海开设广生钱庄算起,彼时荣氏企业已经历60个春秋。1979年,荣毅仁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信,中信在日后声名显赫,顺利传到荣家第五代,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附:荣氏兄弟生平】

1873年,荣宗敬出生,两年后荣德生出生;

1896年,荣家创办广生钱庄;

1900年,荣氏兄弟第一家实业工厂保兴面粉厂创建,3年后更名为茂新,此后的20多年中,荣氏集团发展到12家面粉厂,4个纺织厂;

1931年,荣氏集团开始连续4年巨额亏损,3年后荣氏集团申新系搁浅;

1938年,荣宗敬逝世;

1953年,荣德生逝世;

1956年,荣氏集团交给国家。

参考资料:

《商业史人物记:荣氏兄弟创业》,知乎;

《百年荣氏的缔造:“面粉大王”的起家,从四台石磨开始》,路上读书;

《柳传志与王石对谈:1984、创新、人生,还有死亡》,虎嗅网;

《旧中国的唯一财团——荣氏家族的崛起》,环球时报;

《荣氏兄弟创业史及其经营思想浅析》,西部学刊

《荣氏兄弟的“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武陟县政协;

《荣氏兄弟,熠熠生辉的战略思维》,江南晚报;

《荣氏兄弟的公益善举》,新浪公益;

《从荣氏兄弟到林家铺子:民国大萧条往事》,腾讯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