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麻江公路管理段:讲好道班故事传承公路人初心

贵州麻江公路管理段:讲好道班故事传承公路人初心
2024年05月07日 13:55 贵州故事工作室

从居无定所的“飞班”,到花园式的养护站,道班的前世今生承载了公路人的居住环境变化,也见证了公路的飞速发展。每条公路,都承载了老一辈公路人太多的记忆和念想,记录了公路前进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公路人为改善交通条件绝不服输的事迹,镌刻了一代代公路人坚守奉献的“铺路石”精神。

为探寻公路先辈的感人事迹,定格老记忆和老照片,五一前夕,贵州省麻江公路管理段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和退休老同志“讲”道班故事,感受公路人的橘色旅程……

强队伍,创先进,打造优质道班

在干净、整洁、畅通的公路上,有这么一支拥有养护经验丰富、工作兢兢业业的养护队伍——下司道班。

最早的下司道班于1958年修建土坯道班房,地址不详,1970年7月总段投资3000元修建第二代道班房,2016年下司镇新大桥拆迁重建。

如今,名为下司养护站,位于黔东南州凯里市下司镇良田坝S311线K343+500,距离丹寨县城40多公里,麻江县城和凯里市区各20多公里,紧邻311省道,1997年10月17日成功创建文明示范窗口单位,1999年9月被评为“全国文明道班”,数次获得省交通系统、省公路系统“好路道班”“双文明道班”“安全生产先进班组”等荣誉。

原下司道班班长刘宝生1986年7月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两个文明标兵”,1991年10月被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抗洪救灾”先进个人,1993年11月刘宝生被选为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9月刘宝生被交通部、公路运输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养路工”称号。

1995年3月任下司道班班长的王全富被当时的同事们称之为“好样的兵头将尾”,在班上建立了“二长五员(即班长、工会组长,统计员、安全员、驾驶员、材料员、政治宣传员)民主管理小组”,1998年11月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现下司养护站站长罗佩和2021年9月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他们在不同时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见证了公路发展从补“断头”、填“空白”到畅“动脉”的光辉历程。

强担当,养好路,践行行业使命

老一辈公路人工作环境艰苦,但甘做“铺路石”,以公路为家、以砂石为伴,热情饱满,不畏艰险,主动担当,任劳任怨,用灰尘和汗水在公路上默默地书写着自己的奉献和担当。

回想起五十年前的工作,下司道班退休人员王秀芬说:“刚刚参加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当时养的路基本上都是砂土路,一下雨,路面上都是大坑,人走过去都是没过脚的烂泥,满身都是灰尘,眼睛都看不见,车走过去更是一道道的坑槽,养护工人只能用掏耙、撮箕、铁铲和锄头铺路。

那个时候没有伙食保障,一个鼎罐(吊锅)加点菜和盐就是一顿,也没有分工,都是集体作业,有什么东西一起吃,有什么活大家都一起干,确保每天的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刘元勋当时也是下司道班故事中的一员,接着说到:“记忆最深刻的是1970年至1971年底改建虫蚁坡光头寨-花桥五公里后,主要是泥结碎石铺面,结构相对松驰,加之受地形影响,路面狭窄,弯道曲折。

一到雨天,路面被雨水浸泡,被过往的车辆压翻浆,路面上常常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每逢汛期到来,得坚守在道班,等雨水过后,道班工人拉着手推车,带上铁铲、掏耙、撮箕等工具,及时抢修道路,等一天收工下来,满身的泥浆和汗渍,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90年代以后,养护完成情况与奖金挂钩,完成会有15元奖金,我们道班就会严格根据总段工作要求,提前制定养护工作计划,养路讲究八道工序,加上后面的养路材料和设备升级,我们的工作就越来越好做了。”

交谈中,原贤昌道班班长后到下司道班工作的王元平更是滔滔不绝:最开始总段提倡“开源节支”,冬天养护任务较少的时候就会有自备砂石任务,生产瓜米砂,拖拉机用于拖材料,走路养护六七公里,1975年有了第一代沥青路,一开始采用的是灌入式修筑,养护没有机械设备,都用瓢泼式铺洒。

1986年是人工炒拌,柏油需要人工拌料,我们就在路边支起一个大锅,用柴火或者是煤炭进行人工炒拌沥青混合料,再人工铺到路面上。夏天的时候这个活最难干,天气炎热,靠近温度达到近180度,效益不高。

90年代开始至2000年,公路交通发展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压路机、推土机、挖掘机、搅拌机等机械设备逐渐被运用到养路一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泥结碎石路变成了柏油路,路况质量和道路通行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机械化普及以后,我们的工作也就相对轻松些了。”王元平说。

如今,公路交通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养护道班已变身养护站,养路工人也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工作环境,养护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公路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老道班”成了历史的见证,更是交通行业“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两路精神一种真实写照。作为新一代的公路人,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把老一辈的“铺路石精神”和“两路精神”优良传统传承下来,真正做到眼中有活、心中有责、尽心尽力,为推动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光发热,就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文/张飞燕 图/贵州麻江公路管理段 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