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小伙在多次战争中出生入死,为家人留下宝贵财富

彝族小伙在多次战争中出生入死,为家人留下宝贵财富
2020年10月22日 06:15 视图空间

(此稿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特稿之一。在此,让我们向那些老兵英雄们道一声:谢谢你们!是你们用鲜血与生命,才换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可惜父亲健在的时候说得太少,那段惨烈的历史或许他不愿再想起。”10月17日,家住桂林市七星区合心苑的杨建津像往常一样从房中拿出一沓有些褪色的照片,追忆已逝的父亲。很多邻居都不知道,他的父亲杨候,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还参加了著名的老秃山战役,当年老舍作品《无名高地有了名》、巴金作品《团圆》和著名电影《英雄儿女》中不少情节都是以此战为背景。

杨建津在47军军史馆里观看父亲的部队当年攻下老秃山后获得的集体一等功锦旗。(记者翻拍)

彝族小伙参军经历多次战争

1923年,杨候出生于云南武定,是彝族人。上有1个姐姐和2个哥哥,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杨候5岁的时候,父母因故去世,他由出嫁的姐姐抚养到8岁,后以帮地主放牛为生。

1935年,红军经过云南彝区,和广大彝族人民一样,杨候因红军体恤民众而深受感动,被红军精神所触动,满腔热血想要参加红军,因为没有成年而未能如愿。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哥和二哥被国民党军队先后征入军队,不幸的是大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在第二次征兵时,杨候考虑到二哥已成家,便主动提出替二哥参军抗日。

1947年,杨候所在的部队起义加入了解放军,后编入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七军。由于表现突出,杨候在部队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他荣立一大功、一小功,荣获模范班长称号并晋升排长。新中国成立后,杨候随部队在湘西剿匪,荣获湖南省人民政府颁发“人民功臣”勋章,并获得模范党员称号。

他在朝鲜战场上出生入死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出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在朝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广大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杨候成为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3团1营机枪连的一份子。

当年老秃山战役的图片。杨建津拍摄于47军军史馆。

最让杨候印象深刻的是老秃山一战。强攻老秃山是1953年在朝鲜西线爆发的一场最激烈的战斗,中美双方激烈拼杀之残酷,可以同上甘岭战役相提并论。老秃山是黄海道涟川郡上浦防东山的一个无名高地,汉城的“大门”之一,是通往汉城的要塞,是美军前沿阵地的一个重要的制高点。

从1952年6月起,经敌我双方的反复争夺,致使山上草木皆无,成了一个光秃秃的山头,且尘土达一米厚,老秃山因而得名。美军在老秃山上构筑了100多个明暗堡和大量的铁丝网,与坦克配合,形成了以15、16、17号高地为支撑点的火力密集、易守难攻的环形防御体系,志愿军曾五次攻打老秃山均被敌人反扑夺回。老秃山表面阵地上一片焦土,双方均伤亡惨重。1953年1月底,山上的守军换成哥伦比亚营的一个加强连和美七师一部防守,美第八集团军司令马克斯韦尔·泰勒上将甚至宣称“老秃山是最坚固的阵地,共军攻不破的防线”。

1953年3月,志愿军第47军准备投入141师423团进攻老秃山。423团中作战能力最强的是杨候所在的一营,团首长便决定让一营打头阵,一营营长郝忠云将突击主峰的任务交给了三连。杨候作为机枪连机枪二排排长,带领机枪二排配合三连进行作战,以火力为步兵开道。出发前,师部制作了6面红旗授予担任突击的连队,部队在毛主席像和红旗下宣誓,保证把红旗插上老秃山。

3月23日晚,一声炮响打破沉寂的天空,志愿军炮火开始对老秃山阵地进行火力急袭,郝营长发出冲击信号,三连官兵向敌阵发起猛烈攻击。战士们勇猛前进,迅速突破了敌人的前沿阵地,向主峰冲击。此时,数十名敌人蜂拥而至,开始向志愿军反冲锋。杨候的战友宋德清拉响爆破筒的导火线投向敌群,不料狡猾的敌人将爆破筒踢了下来,千钧一发之际,宋德清急忙抓起冒烟的爆破筒,飞身扑向敌群;冲天的火光伴随着一声巨响,宋德清与数十敌人同归于尽,敌人的反冲锋被击退。三连战士们乘胜冲上主峰,把红旗插在老秃山上,此时距离发起冲击只过了7分钟,原本100多号人的三连只剩下了20余人。

激烈的战斗仍未停止。由于机枪连连长在开始战斗后不久便牺牲,机枪二排在杨候的带领下从主峰东南侧突进,准备支援三连。在稍作休整后,只剩20余名战士的三连继续向无名高地发起进攻,因敌人火力过猛而没有成功。这时,杨候带领机枪二排冲过敌人的重重阻挠及时赶到。在郝营长的指挥下,三连重整旗鼓,与前来支援的机枪二排一道向高地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数分钟后,志愿军成功占领该高地。进入无名高地时,杨候所在排仅剩4人。三连一共仅剩24人组成敢死队与敌人肉搏。2小时后,后方支援赶到,志愿军全歼守敌,拿下老秃山全部阵地……因为连长牺牲,战役结束后杨候升为机枪连副连长,代理连长负责全连工作。

志愿军占领老秃山后,美军再次用飞机汽油弹进行疯狂轰炸,但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顽强的毅力和作风坚守住了阵地,老秃山的胜利也促使了美军重新坐回板门店的谈判桌前。美军总部发言人说:“老秃山战斗是继上甘岭后的又一次最激烈的争夺战”。

47军军部秘书科长毛峰编剧的电影《英雄儿女》真实展示了这场战役的情景,拉响爆破筒与美军同归于尽的三连战士,也是英雄“王成”的原型之一。

杨建津告诉记者,父亲曾提起过,当时冲锋时枪林弹雨,他突然被一阵炮弹震倒,等他爬起来时发现身边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也被炮弹震坏了耳朵,听力受损。每次回忆起那段历史,父亲总会陷入长久的沉默不愿再提起。

当时著名作家老舍为了记录此役,曾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前线采访,后写下纪实小说《无名高地有了名》,书中这样记载:“1953年3月23日,在朝鲜战争的第3个春天里,这一天,英雄的志愿军攻击营营长贺种耘和他的突击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趁夜幕在我军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对上浦防东山(即老秃山)美军阵地发起强大的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摧毁敌人7道铁丝网和近200个钢板地堡,消灭了躲在地堡里顽抗的400多个敌人;像插入敌人心脏里的一把利刀,将这个嵌在敌人主阵地的两个高地之间的制高点夺过来,把红旗插上了老秃山……”书中的贺种耘便是杨候的营长郝忠云。

47军军史馆里关于老秃山战役的展板介绍。(记者翻拍)

老秃山战役结束后,因作战表现突出,首长奖励了郝忠云和杨候一人一块瑞士手表;杨候所在2排荣立集体二等功一次;抗美援朝战争中杨候获个人二等功一次,并荣获“模范排长”称号。

他勤俭一生,为家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战场回来以后,杨候本该留在部队工作,但他再三要求回云南农村。虽再三劝说,他还是坚持,团部领导不得不同意。在临上火车前,得知此事的军首长赶到车站又一次把他拦下,称因其对革命贡献大不同意其回去,但依然拗不过杨候那死犟的性子,最后勉强同意其转业回地方,坚决不让其回农村。

随后,杨候先后在广西多个单位任职,1984在桂林资源县离休,1997年病逝。在地方工作期间,他关心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走家串户,嘘寒问暖;从没居功自豪,也没为自己的家人争取过个人利益。

离休后的杨候。(记者翻拍)

“他一生勤俭,从来没有为家人找过一次关系。”杨建津告诉记者,当年他想参军,可当时征兵范围仅限农村,杨建津想让父亲找老战友帮个忙,被父亲一口回绝。“当时他的战友很多都是部队的领导,可父亲就是不肯走后门。”杨建津说,当时他很生气,为此还很长时间不跟父亲说话,但后来他理解父亲了。

“父亲在生前交代我,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代他看望他的老战友、老营长、郝忠云军长。”2013年,杨建津前往西安临潼第47军军部,拜访了郝忠云军长的后人,并参观了第47军军史馆。

杨建津(右二)在47军军史馆参观时,受到郝忠云家人和47军政治部同志的热情接待。

杨建津说,因为郝忠云已经去世,他见到了郝忠云的女儿和女婿。当年一人一块的瑞士表成了两家人相见的信物。杨建津说,当年父亲交代,如果见到郝军长就说老秃山、瑞士手表、“黑彝族”,他就知道你是谁的儿子了。杨建津说,当年父亲因为骁勇善战被部队领导和战友们打趣称为“黑彝族”。

当时军史馆并不是开放日,得知杨建津的情况后,47军政治部破例开放军史馆并热情接待了他。“这是建馆以来首次为一个人开馆。”看着军史馆中一幅幅锦旗、一张张照片,是自己的父亲和他无数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安宁繁荣,杨建津深受触动。

杨候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戴着奖章拍摄的照片。

杨建津说,能够探访父亲曾经工作生活的部队,算是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在47军军史馆的留言簿上,他郑重写下:“继承父亲遗志,发扬四野亮剑精神!为实现中国梦、个人梦奋斗至生命最后一息!”

“那一刻,我终于懂了父亲。”杨建津告诉记者,他深刻理解到了父亲平常不愿多谈的往事有多么崇高和壮烈,“那是他留给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桂林日报记者陈静 实习生唐文睿 陈易民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