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冲击,未必用“大刺激”托增长

应对疫情冲击,未必用“大刺激”托增长
2020年02月21日 10:52 格隆汇APP

作者:张文朗  郑宇驰

来源:文话宏观

新冠疫情主要从供应端影响经济,政策的应对重点可能在于供应端,而不是大力刺激需求。如果人们工作和出行时间因为疫情而减少,大力刺激需求效果也不显著,反而可能加剧物价上升压力,甚至增加中期金融风险。当前的政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主要是从供应端入手。比如财政减税降费、补贴,货币政策方面的专项再贷款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某些地方政府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或优化审批服务、调整履约监管,这些政策有助缓解疫情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困难,或不宜简单理解为对房地产监管出现方向性的大变化,“房住不炒”的定位预计不会发生改变。

不过,为应对疫情冲击,适当的需求管理也合情合理,力度要看疫情的演变与最终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当前疫情的演变已经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受到的影响预计在可控范围,大力刺激需求的必要性似乎也不大。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短期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的下行压力。近期货币与财政政策也对疫情及时予以反映。那么,如何看待疫情对政策的影响?是不是会出台比较强的刺激需求的政策呢?

新冠疫情主要从供给端影响经济运行,主要是影响人们的工作与出行。2003年SARS疫情集中在4、5两月,人员已经返岗,对企业的劳动力供给影响较小,甚至可能有促进作用,2003年取消了“五一”假期,人员更多地集中生产;而新冠疫情集中在春节后,部分人员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尚未返回工作岗位,对供给端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出行,当然也会对部分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但疫情对消费影响程度与消费品的性质有较大关系,即可推迟和不可推迟消费的商品受到的影响会有所差别。疫情期间,大多数消费都会受到冲击,而疫情一旦消失,可推迟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消费出现反弹,消费者会弥补在疫情期间受到冲击的支出(比如买车)。但不可推迟消费的商品即使疫情消失,也不能弥补回来(比如餐饮),甚至部分旅游活动也不能弥补。疫情对于部分第三产业需求端的负面冲击可能会延续更长时间,但是从SARS的经验来看,疫情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影响似乎只持续了一个季度。

那么,如何应对疫情短期对就业的影响呢?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情景。一个情景是因为疫情而推迟返工时间,工作机会并没有消失,这还不能称之为“失业”。疫情尚未完全消失的时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复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疫情消失之后恢复正常工作,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第二个情景是,如果疫情对某些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导致其无法运转而倒闭,工作岗位就会消失,带来真正的失业风险。这种情况下,靠刺激需求恐怕也难以解决问题,因为人们不愿意出去消费,企业投资意愿也不强,需求也难以被刺激起来。比较合适的措施还是想方设法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在收入受损的情况下,降低其成本压力,比如利息成本、租金成本,劳动成本。也就是说从供应端入手,帮助企业生存下来,工作机会就不会消失,也不会带来较大的失业风险。

如何应对疫情对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影响呢?2月12日,无锡发布《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意见》,其中明列17条措施,涵盖缴税延期、贷款支持等方面,全力支持房地产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应对疫情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困难。上海、浙江、南昌等省份或城市也出台了房地产支持政策,或调整土地价款缴付方式和期限或优化审批服务、调整履约监管,全面减轻企业资金压力。这是不是意味着放松房地产监管、甚至刺激房地产呢?

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缓解疫情给房地产行业带来的困难,而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房地产监管出现方向性的根本变化。疫情短期对多数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企业杠杆率较高,销售较大的下滑会增大其资金链的压力,要避免房地产企业的大起大落,适当缓解疫情的负面影响合情合理。“房住不炒”的定位预计不会发生改变。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是短暂的,疫情过后经济还会回到长期趋势,如果为了应对疫情的短期冲击,而改变房地产政策的大方向,可能会增加中长期金融风险,跟防范金融风险的目标也不吻合。

其实,房地产交易下降本质上还是因为疫情导致大家不愿意出门带来的结果,一旦疫情缓解,与房地产相关的交易多数可能还能弥补回来,也就是说疫情主要推迟了这些交易,而不是让这些交易完全消失。

简而言之,疫情主要是对供应端带来影响,宏观政策的应对重点似乎也在于供应端,而未必是大力刺激需求。如果生产和出行时间因为疫情而减少,大力刺激需求效果也不显著,反而可能加剧物价上升压力,甚至增加中期金融风险。当前的政策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主要是从供应端入手。比如财政减税降费、补贴,货币政策方面的专项再贷款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不过,面对疫情冲击,适当的需求管理也合情合理,这要看疫情的演变与最终的影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疫情的演变已经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经济受到的影响预计在可控范围,大力刺激需求的必要性似乎也不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