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利”背后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工资增长赶不上农民工

“红利”背后的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工资增长赶不上农民工
2020年03月08日 09:28 格隆汇APP

作者:梁中华 吴嘉璐 张陈 

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近几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的一些特征挺有意思:一方面是“民工荒”时常出现,薪酬过万的月嫂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每年都面临“最难就业季”,甚至出现“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根据我们搜集的数据,过去这些年大学生的工资涨幅越来越赶不上农民工,花三年时间读研带来的收入增长,比不上直接本科毕业就工作三年带来的收入增幅。如何理解这些现象?

在经济的转型阶段,“工程师红利”的概念越来越火,我们不否认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但“大学生”多就一定意味着“工程师”多吗?就一定能够释放出“红利”吗?根据我们分析,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很多,但工程师数量并不多,要实现从大学生到工程师的转化,似乎还需要其它方面的机制调整。本文我们重点讨论我国就业市场面临的一些结构性问题。

摘要

1、大学生的工资增长,赶不上农民工?过去十多年,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从500万以下提高到接近800万,而农民工每年新增数量从1000万以上降至不足200万。工厂招工越来越难,大学生找工作也越来越难。2009年时大学毕业生工资是农民工的1.7倍,而截至2018年底,二者差距收窄到了1.4倍以内。

2、大学生就业难:是否供过于求?2015年以来我国本科就业率开始缓慢回落;2017年以来,高职高专就业率开始反超本科生。与此同时,教育带来的工资溢价也越来越低,花3年时间读研带来的工资提升幅度,比不上3年工作经验带来的工资涨幅。即便如此,依然没能挡住“考研大军”,每年国考和省考人数也居高不下,而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之大。

3、民工逐渐变老:谁来工厂接力?近几年农民工数量增速大幅放缓,背后主要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6年负增长。农民工的老龄化也在快速加深,我国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从2008年的30%快速升至2018年的47.9%。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肯定会实现转型,告别“世界工厂”的模式。但短期内,农民工快速退出劳动力大军,大学生很难弥补部分缺口,也会带来结构问题。

4、大学生多工程师少:改革才能释放“红利”。我国大学生很多,但工程师数量并不多,反而有些稀缺。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比,我国研发人员占比明显偏低,说明我国大学生向科研人员的转化率不高。尽管我国研发投入占比没有其它主要经济体高,但并不是研发人员少的限制因素。大学生转化成工程师,发挥出红利来,还是要从别的机制改革上着手。否则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的问题依然会同时存在。

1

大学生的工资增长,赶不上农民工?

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数量激增。1998年时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仅100多万,而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800万,20年间增加了6倍多。

教育确实是构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我们并不否认国民教育程度的提升对于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重要意义,也不否认教育带来的其它非经济福利。但也要注意到,当大学生数量供给过多时,也会带来一些结构性问题,就业市场可能会出现供需错配。

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少,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在2010年、2011年的时候,我国农民工数量每年能够新增1000万以上,但之后增速就开始大幅放缓。而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却从500万以下,大幅攀升至接近800万。例如2018年我国农民工增加了184万,还不到当年大学毕业生数量的3成。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现象是,工厂招工越来越难,大学生找工作也越来越难。也就是说,一边是招不到劳动者,一边是劳动者找不到工作。

供给数量的变化,在收入上也有体现。在2009年的时候,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是农民工的1.7倍;而截至2018年底,这一差距已经收窄到了1.4倍以内。而考虑到结构问题,部分行业的农民工工资已经比大学生高,比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从事交运仓储行业的农民工月收入已经达到4345元,而麦可思调研的2018届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仅4624元,其中文化教育大类平均月收入才3621元。农民工收入增速在赶超大学生,高等教育带来的工资溢价不断收窄。

2

大学生就业难:是否供过于求?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从2015年以来,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始缓慢回落;而从2017年以来,我国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始反超本科生。

与此同时,教育带来的工资溢价也越来越低。根据麦可思对历届大学生三年后职业发展的跟踪调查,以2015届本科生为例,如果他们选择直接工作,那么三年后拿到的平均月薪大概有7419元;而如果选择修读硕士学历后再工作,平均月薪却只有7371元。这意味着,花3年时间读研带来的工资提升幅度,比不上3年工作经验带来的工资涨幅。我们往前追溯了几届学生的薪资水平,都是一样的结论。

不过即便读研带来的收入增长较低,也挡不住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考研大军”,而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之大。因为虽然读研的性价比不高,但是不读研可能意味着直接失业,所以考研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2015年以后我国考研人数持续增加,最近三年甚至维持在每年20%左右的增速。

类似地,每年国考和省考人数也高居不下。根据中公教育的数据,即使2019年我国国考公务员招录名额减少了一半,但报名人数却达到137.9万,录取率创下新低。而2020年国考热度依然不减,报名人数接近140万人。

3

民工逐渐变老:谁来工厂接力?

农民工是推动我国过去几十年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力量,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接近3亿人,占总人口的20%,占劳动年龄人口的三成。而近几年农民工人数增速大幅放缓,2018年和2019年农民工人数涨幅均不足1%。这和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变化是一致的。由于第三代“婴儿潮”消退,新补充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少,而第一代“婴儿潮”逐渐退出劳动力大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连续6年出现负增长。

往前看,农民工的老龄化还在快速加深。我国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从2008年的30%快速升至2018年的47.9%,而其中有将近一半都在50岁以上,老一代农民工将陆续退休返乡。2019年我国农民工人数同比增速仅0.8%,未来转向负增长只是时间问题。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接近90%的农民工只有高中及以下学历,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居民服务等为主。我国每年毕业近800万的大学生,尽管就业面临困难,但是会愿意从事农民工的行业和职业吗?恐怕很难。近几年制造业、建筑业农民工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恐怕也反映了这些行业招工难、“民工荒”的现状。

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肯定会实现转型,告别“世界工厂”的模式。但短期内,农民工快速退出劳动力大军,大学生虽然数量多但很难弥补部分缺口,是否也会带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

正如我们刚开始提到的,我们不否认教育对个人、企业、国家的重要作用。但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学生如果过多的话,也会带来就业压力,也会带来失业的问题。假设一个经济体中的所有劳动者都是大学生,大家愿意去做高技术工人、高端服务业人才,那中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谁来从事呢?一个经济体的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肯定是有一个最优比例的,如果偏离了这一比例,职业技能和岗位要求不相匹配,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

所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复杂的,长期来看,从总量角度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劳动力是越来越稀缺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比如会出现“民工荒”的现象;而从结构上来说,我国大学毕业生供给量大,但与市场需求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错配,出现结构性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短期来看,当前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农民工,都面临经济波动带来的“周期性失业”的问题。

4

大学生多工程师少:改革才能释放“红利”

最近几年市场上流行“工程师红利”一说,认为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很多,是经济转型增长的强大后盾。但仔细想一下,这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虽然很多,未必都去做工程师,如果很多没有去做工程师,要释放出“红利”就会比较困难。

事实上,虽然我国大学生很多,但工程师数量并不多,反而有些稀缺。比如,各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与研发人员占比基本成正比,而与我国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比,我国研发人员占比明显偏低。全球高等教育平均入学率约为38%,我国则达到49%,入学率并不低,但每百万人研发人员世界平均值约为1500,而我国仅为1200左右。说明我国大学生向科研人员的转化率不高。

“工程师”偏少,是因为我国经济上的研发投入少吗?也不是。全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与研发人员占比也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而我国明显偏离这条直线,这说明尽管我国研发投入占比没有其它主要经济体高,但这并不是我国研发人员少的限制因素。

总结来说,我国大学生的确不少,但要真正转化成工程师,发挥出红利来,还是要从别的机制改革上着手。否则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的问题依然会同时存在。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经济下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