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过渡期为什么延长1年,解读来了

资管新规过渡期为什么延长1年,解读来了
2020年08月01日 09:28 格隆汇APP

 来源:金融时报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期敲定!

 7月31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发布公告称,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充分考虑今年以来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在坚持资管新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审慎研究决定,延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同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稳有序推进资管行业规范发展。

2018年4月资管新规正式下发,持续推动资管业务平稳转型、规范整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资管乱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银行风险显著收敛,资管业务逐步回归本源,呈现稳健发展的态势。

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资管新规过渡期将于2020年底结束。但事实上, 临近资管行业转型过渡期结束时间,净值型产品余额仅60%左右,行业转型压力加大,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考量以及尽可能减少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不少专家也建议适当延长过渡期。

此次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同时,考虑到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所以,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另外,机构也能够较好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另外他还强调,此次过渡期延长的政策安排,综合考虑了疫情冲击、宏观环境、市场影响、实体经济融资等因素,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作出的决定,坚持了资管新规治理金融乱象、规范健康发展的初心和底线,不涉及资管业务监管标准的变动和调整,并不意味着资管业务改革方向出现变化。

资管新规落地后:

百万亿大资管迎来规范

自资管新规发布以来,资管产品的风险呈现收敛态势。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表示,资管产品的风险收敛体现为:一是同业交叉持有的占比持续下降,5月末资管产品的同业资金来源占其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49.8%,比年初下降了1.2个百分点;二是杠杆率(总资产跟募集资金的比例)回落,资管产品的负债杠杆率平均为107.7%,比年初回落了0.9个百分点;三是净值型产品占比持续上升,5月末净值型产品募集资金占全部资管产品募集资金的余额是60.3%,比年初高了4.9个百分点;四是非标准化的债权规模持续减少,5月末资管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规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个百分点。

另外,资管产品风险得到控制,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也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央行数据显示,5月末,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到实体经济的余额是39.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2万亿元,占全部资产的43.6%,比年初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新增的投向实体经济的底层资产主要是企业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的资产。

银行理财:转型存在压力

从当下整体情况来看,“转型难”的突出问题在于占据绝对大体量的银行理财。

在资管新规的框架下,银保监会相继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流动性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管理办法》《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等细则。行业监管与发展框架基本完型。

据普益标准调研统计,截至2020年2季度末,全市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3.82%,较上季度环比上升2.43个百分点。其中全国性银行(包括国有行和股份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4.28%,较上季度环比上升1.82个百分点;城商行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4.87%,较上季度环比上升4.18个百分点;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为42.04%,较上季度环比增长6.33个百分点。另外有统计显示,到2020年末,银行理财存续资产余额约12.3万亿元。

另外受疫情影响,银保监会此前披露,截至2020年4月末,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25.9万亿元,较2019年11月末再度上升1.6万亿元。而从发行产品期限来看,三个月及更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在一季度发行规模中的占比提升至43%,这是2018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与资管新规“鼓励银行发行中长期理财”的目标有所背离。

业内认为,银行理财转型的突出问题在于:新产品转型难,整体进度较慢,且新产品又衍生出新问题,如现金管理类产品在监管标准细化和明确后,重新面临整改;老产品化解难,其投资组合中部分资产已成为坏账,部分资产不具备回表条件或回表后对银行监管指标形成较大压力,且投资端压缩打破原有融资体系,造成一定溢出效应。

人民银行上述负责人也在答记者问中补充谈到,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列明处置明细方案,逐月监测实施,并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

私募资管规模逐渐压缩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7月31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应当结合新的过渡期安排,制定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产品的整改计划,分步稳妥有序实施,按期完成整改。同时,根据实际规范进度及风险状况,公募理财债券基金、公募分级基金的规范整改不作延期。公募理财债券基金规范主要涉及合同变更安排,目前绝大部分已完成规范整改,剩余部分继续按照《关于规范理财债券基金业务的通知》(证监办发〔2018〕66号)要求于2020年底前完成规范。公募分级基金继续在2020年底前完成规范整改。

2020年7月7日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研究报告》认为,2017年以来,在新的监管环境下,券商资产管理逐步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积极开展净值化转型,对存量不符合要求的业务在过渡期内逐步收缩规模、有序清理。全行业资管规模虽然有所下降,但主动管理规模占比稳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2018年10月22日,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规则,证监会发布了《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简称《资管细则》)。《资管细则》与资管新规保持高度一致,部分监管指标较现行监管规定略有放宽。

从近两年的数据看,不难发现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业务在过渡期内规模逐步收缩。从存续情况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25.91万亿元。其中,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约14.92万亿元,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约10.83万亿元,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约1600亿元。

而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月报(2020年6月),截至2020年6月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业务规模合计17.82万亿元(不含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以及证券公司大集合)。其中,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约9.016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4.302万亿元,基金子公司3.802万亿元,证券公司私募子公司5146亿元,期货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1877亿元。

另一方面,2018年11月末,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经规范后,大集合产品将转为公募基金或私募资产管理计划,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持续稳定运作。

根据《指引》要求,存量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围绕产品销售、份额交易、合规管理、相关人员的资质条件与行为要求等多方面内容于2020年12月31日前对标公募基金进行管理。此后,总规模7000亿左右的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征程开启。

2019年8月,证监会批复东方红资管、国泰君安资管、中信证券率先推进大集合资管计划改造。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至少有8只产品拿到监管批文,共涉及5家机构。截至目前,各券商大集合资管产品的改造持续推进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资管、中金公司等9家完成了19只产品的改造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新证券法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新证券法将符合证券筹集资金、由他人从事经营活动、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可交易可转让等金融属性的资产管理产品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同时,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做出调整,删去了“证券资产管理”这一业务范围,明确“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保险资管:投资运作总体稳健 

监管规则加快完善

由于保险资管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保险业务获取的资金,且保险资管产品设计清晰,基本能够避免多层嵌套、刚性兑付等问题。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保险资管产品投资运作总体审慎稳健,产品期限较长、杠杆率低,基本不存在多层嵌套、资金池等问题。

针对保险资管产品此前缺少统一的制度安排,与其他金融机构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也存在差异等问题,作为落实资管新规的重要配套措施,今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在坚持保险资管产品私募定位的同时,基于保险资管产品的中长期特色,引导保险资管产品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并且在期限匹配、风险准备金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政策空白,在投资范围、能力监管等方面制定了更严格的规则。考虑到不同保险资管产品在各方面的差异,银保监会下一步还将分别制定出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配套细则。

与此同时,保险资管行业也积极迈出对接资管新规的脚步。针对资管新规实行产品净值化管理的要求,今年4月,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正式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估值指引(试行)》。去年9月,中债金融估值中心有限公司与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合作推出首批估值,8家保险资管机构参与了首批试用。截至2020年3月,双方已共同完成1500余只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估值工作,涉及资产规模超1万亿元。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近日撰文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金融市场运行波动增多,资产管理市场竞争加剧,各种风险因素有所增加,保险资管行业需要积极应对挑战。他表示,保险资管行业需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拓展金融服务。探索扩大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范围,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投资方式,逐步开发参与提供量化投资、指数投资等产品,应用期货、期权、远期、掉期等衍生工具主动管理风险,积极探索黄金ETF等保值效应显著、收益较为稳定、适合长期资金配置的工具,扩大保险资产配置空间和灵活度。

信托:规模下降明显

个体风险犹存

去嵌套、降通道,资管新规落地后,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近日,行业重磅文件《信托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也出台。总体来看,信托行业规模持续收缩。

6月10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1季度中国信托业发展评析》(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行业受托管理资产规模为21.33万亿元,较2019年末小幅下降1.28%,而这也是自2017年四季度以来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连续九个季度下降。此外,投向金融机构的信托资金规模继续回落,规模占比为13.6%,居第四位;而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绝对规模虽有所下降,但占比略有提升至10.97%。

在备受关注的房地产信托方面,2018年4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资金余额为2.69万亿元,同比2017年4季度末2.28万亿元增长17.72%;环比3季度末2.62万亿元增长2.76%。另外,2017年年末,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为2.28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的1.43万亿元同比增长59.69%,较2017年3季度的2.07万亿元环比增长10.50%;占比为10.42%,较3季度上升了0.41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来看,信托业务依然存在种类多、差异大、监管难、本源业务发展偏弱等问题。今年以来,行业风险也在持续累积。上述《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托业风险资产规模达到6431.03亿元,风险项目1626个,较2019年四季度末的环比增幅分别为11.45%和5.11%,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27.20%和61.63%;行业风险率升至3.02%,首次突破3%。

除了上述细分行业文件外,人民银行等部门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等文件规范资管行业发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