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房地产销售回升,对债市冲击几何?

如何看待房地产销售回升,对债市冲击几何?
2022年06月26日 17:01 格隆汇APP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业谈债市,作者:杨业伟

主要观点

近期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急速回升,相应的产生地产复苏预期,并进而产生压制债市走势的担忧。近期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攀升,在半个月左右时间内从同比下跌40%-50%已经回升至超过去年和前年同期水平,回升速度显著超过20年疫情后。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回升,是不是意味着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快速复苏了,房地产对债券走势影响如何,债市需要因为当前的回升而调整吗?

房地产对债市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居民资产配置,其中房地产销售是核心指标。地产销售大幅下跌导致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向存款、理财等转移,同时房地产销售下降也意味着按揭贷款减少,因而这将降低居民贷款,增加居民存款,居民部门资金回补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宽松,并增强债市增配力量。二是通过经济基本面,房地产投资是核心指标。地产行业疲弱意味着房地产投资明显下行,这将导致地产上游行业以及下游相关消费行业需求减弱,考虑到地产较长的产业链,这将对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加基本面压力,拉低债市利率。

6月高频数据显示的地产回升主要由于青岛苏州等个别城市所致,背后主要是短期因素导致销售大幅放量,其余城市依然相对疲弱。6月份以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从4-5月30万平米/天左右的水平快速攀升至70万平米/天左右,并且高于去年和前年水平。从回升原因来看,一方面青岛、苏州等少数城市表现突出,特别是青岛,6月1-24日,青岛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323.7万平,累计2.4万套,占到同期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的27.4%。而青岛、苏州等地销售大幅度增长,存在短期因素影响。另一方面,疫情之后上海等地需求阶段性的恢复也是销售回升的另一原因。如果剔除青岛、苏州和上海之后,其它30个大中城市销售相对平稳,上周日均销量23.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41.8%。青岛、苏州以及上海等地销售回升主要由于短期因素,当前水平能否维持有待继续观察。

另一方面,地产对债市的影响则通过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体现。目前来看,地产投资存在继续下行压力。经验关系显示,地产销售往往对地产投资有1-2个季度的领先性。但本轮地产投资相对于销售的反映可能更为滞后。这是因为过去1年,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剧烈恶化,我们估算的前50房企货币资金在去年下半年减少23.2%,今年上半年下降势头并未改变,甚至保利等头部央企也未能幸免,今年1季度货币资金环比下降19.8%。而在此前十年前50房企货币资金未出现过同比下降,当前如此幅度的下降意味着即使周期回升,初期房企也和此前周期不同,受资金约束,难以有效的扩张投资。这意味着房地产销售对投资的传导会比此前周期更为滞后。考虑到施工面积下行和单位地价上涨难持续,我们预计下半年地产投资可能同比下跌10%-15%。

目前来看,地产尚未到对债市形成压力的时候。由于地产销售增长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青岛、苏州以及上海等个别城市异常存在短期因素影响,因而销售对债市资金挤压目前来看并非趋势。另一方面,施工面积继续下降,土地价格难以持续攀升,房企资金不足,销售向投资传导存在滞后,地产投资可能继续下降,地产尚未到对债市形成压力的时候。

季末冲击相对有限,跨季之后资金将更为宽松,杠杆策略与一定程度的久期策略更为占优。本周季末效应已经开始体现,跨季资金价格小幅上行,但总体相对于往年依然处于低位。而存单和票据利率小幅下行,显示资金面总体平稳,实体融资需求依然不足。因而目前来看季末冲击相对有限。而下周政府债券净融资近5000亿元,虽然绝对水平较高,但与过去几周相对变化不大,对市场冲击有限。而在季末效应退出,政府债券锐减之后,7月上中旬,预计流动性将进入持续宽松阶段,继续对债市形成保护。结合当前相对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形态,短端利率过低意味着过于保守的操作可能导致票息损失较为明显,因而提升杠杆水平,持有一定久期资产是更为占优的策略。可以考虑通过5年期国开或二级资本债加杠杆增厚收益。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超预期。

近期高频数据显示地产销售急速回升,相应的产生地产复苏预期,并进而产生压制债市走势的担忧。近期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攀升,在半个月左右时间内从同比下跌40%-50%已经回升至超过去年和前年同期水平,回升速度显著超过20年疫情后。那么如何看待这种回升,是不是意味着地产行业已经开始快速复苏了,房地产对债券走势影响如何,债市需要因为当前的回升而调整吗?

从当前情况看,房地产对债市影响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居民资产配置,其中房地产销售是核心指标。地产销售大幅下跌导致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向存款、理财等转移,同时房地产销售下降也意味着按揭贷款减少,因而这将降低居民贷款,增加居民存款,居民部门资金回补银行体系,带来流动性宽松,并增强债市增配力量。二是通过经济基本面,房地产投资是核心指标。地产行业疲弱意味着房地产投资明显下行,这将导致地产上游行业以及下游相关消费行业需求减弱,考虑到地产较长的产业链,这将对经济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加基本面压力,拉低债市利率。

6月高频数据显示的地产回升主要由于青岛苏州等个别城市所致,背后主要是短期因素导致销售大幅放量,其余城市依然相对疲弱。6月份以来,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从4-5月30万平米/天左右的水平快速攀升至70万平米/天左右,超过翻番式增长,并且高于去年和前年水平。从房地产销售原因来看,一方面来自青岛、苏州等少数城市,特别是青岛表现极为突出,6月1-24日,青岛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323.7万平,累计2.4万套,占到同期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的27.4%。而青岛、苏州等地销售大幅度增长,与当地阶段性的安置房等集中网签存在一定关系。另一方面,疫情之后上海等地需求阶段性的恢复也是销售回升的另一原因。如果剔除青岛、苏州和上海之后,其它30个大中城市销售相对平稳,上周日均销量23.1万平方米,同比下跌41.8%。青岛、苏州以及上海等地销售回升主要由于短期因素,当前水平能否维持有待继续观察。

相对来说,青岛、苏州以及上海之外地区更能代表真实的地产需求水平。青岛、苏州和上海近期房地产销售的大幅攀升主要由于短期因素所致,持续性有待继续观察。如果以更具代表性的其它地区来说,房地产销售依然是缓慢改善的态势。这意味着一方面,居民贷款依然可能同比少增,难以支撑信用显著放量;另一方面,居民资产中有房地产向存款、理财甚至股票的转移会持续,这将会继续为金融体系回补流动性。因而,当前由于地产销售回升的持续性存疑,因而对债市和资金状况并不一定形成持续冲击,预计未来个别城市短期冲击退出,销售总体恢复缓慢,对债市冲击有限。

另一方面,地产对债市的影响则通过地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体现。目前来看,地产投资存在继续下行压力。从先导指标来看,地产销售是地产行业内部的先行指标,地产销售回升改善房企资金面,进而向地产企业拿地和新开工传导,并带动地产投资增速回升。因而经验关系显示,地产销售往往对地产投资有1-2个季度的领先性。但本轮地产投资相对于销售的反映可能更为滞后。这是因为过去1年,地产企业经营状况剧烈恶化,我们估算的前50房企货币资金在去年下半年减少23.2%,今年上半年下降势头并未改变,甚至保利等头部央企也未能幸免,今年1季度货币资金环比下降19.8%。而在此前十年前50房企货币资金未出现过同比下降,当前如此幅度的下降意味着即使周期回升,初期房企也和此前周期不同,受资金约束,难以有效的扩张投资。这意味着房地产销售对投资的传导会比此前周期更为滞后。

从今年投资表现来看,相对其它地产指标跌幅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房企需要加快施工进度,以更多实现现房交付,另一方面是土地单价增长支撑,但趋势上地产投资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今年房地产投资相对平稳,相对于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以及地产销售等40%左右的下跌,地产投资近期-10%以内的跌幅相对有限。从分项来看,建安投资近几个月跌幅只有-5%左右,而其它费用也只有-10%左右。建安投资由施工面积决定,但年初以来在施工面积增速回落的同时,建安投资保持平稳,主要由于地产销售中现房增速明显高于期房,例如今年以来,除了4月受疫情影响,其它月份现房销售同比增长0左右,而期房销售跌幅则在40%左右,因而房企需要加快建设进度,以保障地产销售,这导致建安投资增速高于施工面积增速。另一方面,今年土地市场不景气,地方政府将更为优质地块出让,导致土地出让单价较去年显著上涨。但考虑到施工面积会继续下降,地价也难以持续上升,这意味着地产投资继续面临放缓压力,我们预计下半年地产投资跌幅将在10%-15%左右。

因而,目前来看,地产行业尚不能确定对债市形成压力。由于地产销售增长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青岛、苏州以及上海等个别城市异常存在短期因素影响,因而销售对债市资金挤压目前来看并非趋势。另一方面,施工面积继续下降,土地价格难以持续攀升,房企资金不足,销售向投资传导存在滞后,因而地产投资可能继续下降,地产尚未到对债市形成压力的时候。

季末冲击相对有限,跨季之后资金将更为宽松,杠杆策略与一定程度的久期策略更为占优。本周季末效应已经开始体现,跨季资金价格小幅上行,但总体相对于往年依然处于低位。而存单和票据利率小幅下行,显示资金面总体平稳,实体融资需求依然不足。因而目前来看季末冲击相对有限。而下周政府债券净融资近5000亿元,虽然绝对水平较高,但与过去几周相对变化不大,对市场冲击有限。而在季末效应退出,政府债券锐减之后,7月上中旬,预计流动性将进入持续宽松阶段,继续对债市形成保护。结合当前相对陡峭的收益率曲线形态,短端利率过低意味着过于保守的操作可能导致票息损失较为明显,因而提升杠杆水平,持有一定久期资产是更为占优的策略。可以考虑通过5年期国开或二级资本债加杠杆增厚收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