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A股经历了波澜壮阔的过山车行情,完成了一次惊险的牛熊切换。
作为本轮行情最锋利的矛,海内外资金不约而同选择用ETF配置中国股市。
10月,ETF资金继续净流入645.86亿元。同期,全球资金爆买A股1700亿,海外被动资金已经连续5周净流入。
ETF在今年,成立的第20周年,更是创造了多个里程碑式的历史时刻,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王”,年内净流入超1万亿元。
10月8日,股票型ETF规模首次突破3万亿元关口,仅历时9个月时间。而ETF规模突破第一个1万元规模,历时16年之久,突破2万亿元,历时3年。
ETF势如破竹的底气,究竟是什么?
01
指数基金,最伟大的创新
时间回到20年前,自2004年华夏基金推出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以来,ETF在中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
二十年间,ETF以其独特的优势“一路生花”,成为了投资者参与市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途径。
11月7日,华夏基金在京举办“一年一度指数大会”,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出席活动并发表演讲。
李一梅在开场致辞中表示:
“过去二十年,ETF从一个创新品类到如今资本市场上资金流入的“主要阵地”,成为投资者街头巷尾讨论的焦点,并非是一路坦途,而是监管、交易所、各方从业者、媒体以及同业伙伴们勠力同心、厚积薄发的结果。”
事实上,指数基金是金融史上当之无愧最伟大的创新之一,因其费用低廉,过去20年为投资者省下了数以万亿美元的交易费用。
“这些钱,留在了投资者自己的口袋,而不是给了所谓高薪投资专家。”FT著名记者威格斯沃斯在《万亿指数》如此写道。
同时,指数基金还微妙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生态。在历次金融危机期间,ETF一直是稳定市场的“压舱石”。
不论是美国通过养老金计划增持ETF,还是日本央行直接持有ETF,都对稳定股票市场起到关键作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金融市场遭遇重创,当年全球共同基金(不包括 ETF)净销售为-2567亿美元,而ETF逆势净流入1875亿美元,是唯一实现资金净流入的基金资产类别。
2023年,全球被动型基金规模正式超过了主动型基金规模,为指数化投资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02
首只ETF,艰难问世
行至2024年,国内的ETF市场成立的二十周年,也迎来了里程碑式时刻。
今年三季度,被动基金持有A股市值超过主动型基金,属历史首次。
二十年前,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正式诞生。
回顾华夏上证50ETF的诞生过程,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发轫于90年代初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的红利下快速成长,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2001年,上交所战略发展委员会提出设计ETF的构想。华夏基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会,开始着手研究ETF。
作为亲身经历上证50ETF诞生过程的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回忆道:
“ETF研发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数百个,涉及产品设立、申购赎回、成分股交易和套利等等。”
作为一种创新品种,ETF产品开发面临诸多法律制度和实际运作的障碍,当时的《证券法》没有涉及,《基金法》更是没有明确规定。
ETF开发就此卡在第一步:ETF没有推出法律依据。
怎么办?
为了开发上证50ETF,华夏基金准备了三年多时间,一边向海外机构取经学习,一边反复研究在当时的法制框架下,怎样建立起实物申赎的框架系统。
直到上证50ETF的发行和运作细节几近完善的三年后,国务院才正式同意ETF作为“另行规定”的基金品种,ETF开发终于获得法律依据。
2004年6月,证监会正式批复上交所推出ETF。当年7月,华夏基金获批成为首只ETF产品——华夏上证50ETF的基金管理人。
历经千辛万苦,华夏上证50ETF终于可以开始募集了。
新的问题,又来了。
不同于今日,人人熟知ETF的好,当时的投资者连基金都一知半解,更遑论ETF这种颠覆性的创新品种。
负责上证50ETF销售的总经理李一梅,对那一年发生很多事,依旧记忆犹新:
“当时心里完全没底。大家都说名字里有数字或有字母的基金产品难卖,上证50ETF这样既有数字又有字母的,更是难上加难。谁也不知道ETF是什么。”
世上难事,最怕有心人。
“我们只能一家券商一家券商地做地推,经常一站就讲两个多小时。常常是上一场刚讲完,又马不停蹄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下一个营业部接着讲。”李一梅回忆道。
经过艰苦的努力,2004年12月30日,华夏上证50ETF公告募集资金54亿元。2005年2月,华夏上证50ETF正式上市交易,如今最新规模超1600亿元。
03
深耕指数投资二十载
在这之后,ETF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点,都能看到华夏基金的身影。
2012年5月,沪深300ETF作为跨市场的ETF正式上市,开启国内ETF跨市场的新纪元。沪深300ETF华夏作为首批沪深300ETF正式发行上市,如今最新规模高达1700亿元。
2012年8月9日,华夏恒生ETF成立,通过QDII渠道投资于香港市场,是首批跨境ETF产品之一。
2015年,国内首只ETF期权——华夏上证50ETF期权上市交易,进一步拓展了场内权益衍生品产品体系。
从首只ETF产品破茧,到投资者逐步认可,再到ETF规模突飞猛进,ETF蓬勃发展的二十年里,华夏基金发展的步履,从未停歇。
从零起步的ETF寂寂无名,16年里不为外界关注。
李一梅感慨道:“我们就像在一条漫长的甬道里往前走,一开始只有若隐若现的微光,只有我们孤勇前行。”
正是因为在20年前选择埋下ETF的种子,并一直坚持耕耘,当机会出现时,华夏基金才能快速把握住ETF的机会。
是以,在这群英荟萃,竞争激烈的ETF生态圈,华夏基金能被誉为“指数一哥”不是没有道理的,旗下权益ETF连续19年年均规模TOP1,服务客户数从十几万户增长到2.15亿户。
今年三季度,华夏基金权益指数产品规模达到7657亿,排名行业第1。
04
红色火箭,指数投资不费力
李一梅深知财富管理要真正获得投资人认可,无一不经过时间的检验。只有投资者赢,行业才能赢。
正如华夏基金官网上鲜明展示于眼前的slogan:“为信任奉献回报”。
“二十年来,从上证50ETF到现在的A500ETF,华夏基金ETF业务的核心要义始终没有变过,那就是‘将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交给投资者’,用尽全力让投资者的投资毫不费力。”李一梅如此说道。
站在ETF新的里程碑上,国内市场正在进入“全民指数投资时代”,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ETF名称混乱、跟踪同一个指数的不同ETF表现有差异、相似指数名称之间有何不同,CS新能车?新能源车?桩桩件件都令人摸不着头脑。
华夏基金敏锐观察到指数投资存在的种种痛点,从2021年就开始思考着要如何将浩如烟海的资料、经验、数据,不打折扣地、以一种没有门槛的方式传递给万千指数投资人。
为了构建出一个最好用的指数投资工具,华夏基金组建了一个精锐的项目小组,深度调研了超过450位的投资者,超过12万小时的开发调试,1000多个日夜的锻造,90多个正式版本的锤炼。
三年磨一剑,11月7日,李一梅在华夏基金一年一度的指数大会上,正式宣布推出一站式指数投资工具——红色火箭,力求让指数投资投得明白、投得高效、投得轻松 。
为了有效帮助投资者拨开“营销信息”面纱、快速看清指数投资的本质,红色火箭所有服务的基础都是“指数”,首页包括“指数浏览器”、“指数对比”、“热股选指数”以及“指数风向标”。
如“指数浏览器”解决的是通过三个维度,快速看清一个指数。在“指数浏览器搜索”国证芯片指数,可以快速知道该指数近期走势、估值水平、盈利状况、产业政策以及跟踪该指数的所有基金产品等。
05
小结
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ETF规模扩大,市场资金结构逐渐优化,进一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稳定股票市场的定海神针。
当前时点,随着房地产回归住房属性,资管新规打破刚兑,ETF将在长期资金入市、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政策也对ETF的发展寄予厚望,新“国九条”明确提出要“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
对华夏基金来说,回望ETF走过的这20年,从来不是一条坦途,而是突破一道道窄门后的厚积薄发,时间沉淀下来的是对价值的坚守,来时路走过的每一步,都作数。
20年前,排除艰难险阻推出第一只ETF;20年后,带来红色火箭。华夏基金坚信,指数基金就是下一个余额宝,它简单、透明、生生不息,可以成为每个投资者的第一选择。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往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风险提示:
上述内容仅反映当前市场情况,今后可能发生改变,不代表任何投资意见或建议。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亦不构成基金投资收益的保证或任何投资建议。指数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市场发展的所有阶段。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购买任何基金产品前请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请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