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代表工作站助力讲好晋宁文化故事

专业代表工作站助力讲好晋宁文化故事
2024年04月02日 06:04 昆明日报掌上春城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治所、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拥有如此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因势利导,巩固和拓展代表活动阵地,通过“家访汇”“代表提”“小组议”“人大定”等方式,充分发挥人大作用,助推文物保护与利用。

  搭建“五级”人大代表工作架构

  2022年年底,全省首个“文物保护与利用专业代表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正式落户文物资源丰富的晋宁区上蒜镇。及时制定运行机制,强化代表履职,实现工作联动……工作站设立以来,先后邀请1名全国人大代表、1名省人大代表、4名市人大代表、23名区人大代表和4名镇人大代表驻站,并聘请3名专业顾问,搭建“五级”人大代表工作架构。平时,驻站代表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在广泛收集民意的基础上,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宣传,围绕监督工作、立法服务及代表作用发挥等,探索形式多样的代表活动,持续助力文物保护利用。

  目前,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围绕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以多种形式开展监督,已开展1次执法检查、2次专题调研、2次联合调研、多次单点调研,督促落实2件代表建议,进一步了解全区文物情况,向区政府提出因地制宜的建议,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与此同时,晋宁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提升建议质效,以文旅康养产业暨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调研主题,组织驻站代表开展调研及座谈,结合此前7次专题调研掌握的情况,形成两个调研报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议意见转区政府办理,同时形成专报为区委决策提供参考。

  代表助力讲好文化故事

  工作站成立运行以来,驻站代表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广泛联系群众的优势,加强文物保护法律宣传,广纳各界意见建议,及时反映民意,助力文物保护利用。针对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对方家祠堂修缮并建立方树梅文化研究教育基地的建议”等文物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专门下拨资金支持。为使建议得到落实,在两年多时间里,驻站代表及顾问多次调研项目推进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指导人大街道工委加强与街道、村组干部的沟通对接,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在各方合力推动下,方树梅纪念馆于2023年12月28日建成开馆,为宣传方树梅先生事迹,讲好晋宁文化故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晋宁区人大代表连续两年提出的“关于修缮不可移动文物石槽河门楼的建议”被区人大常委会列为2023年重点督办建议交由驻站代表督办,通过召开会议、现场会办、协调部门、定期掌握进度等方式促进修缮项目顺利竣工。

  “家访”让建议更具操作性

  解决更有温度

  “家访”是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对“双联系”制度守正创新的具体实践,“我们认真执行好‘家访’制度,通过深入联系选民、广聚民智民意,形成与文物保护利用有关的建议,推动全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晋宁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驻站代表“家访”后,可全面了解当地文物保护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收集民意更加全面,提出的建议更具操作性,建议解决更有温度。

  工作中,代表们做实“家访”,收集民意,聚焦主题提出建议。据统计,工作站建立后,通过“家访”汇聚民意民智,收集到文物保护与利用方面的意见建议21条,代表促成推进解决5条,相关部门正在推进解决12条,由代表作为建议提出4条。此外,还在全国、市、区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3件代表建议,在闭会期间提交2件代表建议,拟在省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1件议案。

  在滇池沿岸重点乡村改造提升工作中,晋宁区委将福安村打造“非遗体验村”的工作交由区人大常委会牵头,按照区委安排,驻站代表积极谋划,6次调研推进“非遗体验村”打造工作,并邀请国家级艺术家在村内设立工作室,围绕主题进行现场调研指导,有力推进特色村打造工作。同时,驻站全国人大代表还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将石寨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纳入全国重点项目建设,给予相关政策支持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的重视关心,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项目建设。现石寨山考古工作站已完成建设,布展正在进行。此外,石寨山古墓群环境整治项目也已完成,曾经发掘“滇王之印”的古墓群栈道焕然一新,既保护了古墓群,又可让民众近距离参观,使体验感进一步提升。2023年年底,工作站还将石寨山考古工作站吸纳为工作站“联动工作点”,今后开展活动及召开会议将邀请驻站代表参与,为更好地与专家对接,聚焦重点助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更高平台。

  下一步,晋宁区人大常委会及工作站将进一步立足职能、扎实工作、守正创新,为助力文物保护与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记者杜仲莹 通讯员戍万富报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