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基金经理”

做一个“聪明的基金经理”
2022年08月02日 13:59 选基小助手

当你把思考变成习惯,那些在智慧世界里经历过的冒险旅程,无论成功与否,都会让你愉悦和满足!本期“悦读”四本好书一起来读:《聪明的基金经理》(作者:泰德·西德斯)、《长期的基石》(作者:芮萌)、《死线效应》(作者:克里斯托弗·考克斯)、《锻炼》(作者:丹尼尔·利伯曼)。

先从《聪明的基金经理》来讲,这本书比较适用做资产配置的人。

本书是由泰德·西德斯撰写,那个和巴菲特有十年赌约的人,师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David F.Swensen),他撰写的这本 《聪明的基金经理》将“资本配置者”150期嘉宾访谈的经验总结悉数呈现。书中的内容虽然来自全球实践,但很多内容注入了关于主动投资和被动投资的看法,也是中国的专业人士颇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相信中国的投资人士,特别是基金经理看过本书之后,会有所启发。

与咱们的投资密切相关,这也是我推荐给大家看的重要缘由。

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在阅读时也提到,本书前言首先谈到被动投资和主动投资,这个话题和“与巴菲特的十年赌约”这个故事相关,西德斯在2007年和巴菲特开始了为期10年的赌约。西德斯挑选了自己非常看好的5只对冲基金作为投资组合,想看看10年内是否可以超过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走势。结果大家都知道,标普500指数基金的回报远超对冲基金的回报,但西德斯依然坚定地信奉主动投资。

主动和被动的争论过分纠结于对主动管理失败的批判。

作者西德斯认为,主动和被动都是有价值的工具,都可用于实现投资成功的目标

在成熟的西方资本市场,过去10年是被动投资崛起的10年,但主动投资依然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资本市场,还远远达不到成为有效市场的程度,但无论是西德斯还窦玉明,都坚定相信主动投资大有可为。

本书第一部分谈到了用流程提升决策质量,并提供了非常详细的流程建议。国内很多机构投资者在投资中过于强调投资的艺术性,给予投资研究人员很大的灵活性,客户也喜欢追逐投资明星。在此,窦玉明很明确的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更加强调流程的纪律性,更加强调投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更加强调团队协作的力量。”

观察国内很多成功的投资人,发现从长期来看,做的好的,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坚持,最有韧性,不断持续努力的。这是书中窦总在书该书第三部分时发出一感慨,西德斯采访的很多行业领袖分享了他们对自身投资经验的关键感悟,比如“任何工作都没有捷径”,而这些感悟都适用于中国的今天。

而在《长期的基石》这本书中,作者芮萌以中欧基金为样本,将多位成功的机构投资者对“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深刻见解整合于一处。

全书分为两部分:

● PART1的主题为“相信长期的力量”。中欧基金核心经营和投研团队,如中欧基金董事长窦玉明、投资经理王培等,分别分享了自己对长期主义的深刻见解,表达了践行长期投资的共同理念。

● PART2的主题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基金经理李彤、基金经理卢纯青等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独特思考,诠释了他们对“专业”的理解,以及如何找到专业的人、专业团队,做专业的事。

本书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基金经理做出决策的理念依据,以及“历经时间考验”的投资方略方法。公募基金有利于企业(包括众多民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也有利于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教授们与企业家们在课堂内外的共识是: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我的天,你知道这个吗?

《死线效应》

当我看完《死线效应》这本书后,我得到了新的启发:对我们这些平时工作“很忙”的人来说,我们不仅仅需要克服拖延症,还需要一种方法来帮我们有效的管理时间,确保工作如期完成。如果你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工作,并因此影响到个人发展,那这本书可谓是及时雨。

你可以一口气看完它,因为书中的内容故事性很强,而故事背后的方法又简单、有趣且实用。作者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做了不少有趣的研究,他会告诉你确保工作如期完成的 7 个方法。这些方法简单独特,无须改变人们的心态,只需要为工作任务设置截止日。将截止日设置得越早,按时完成工作的概率就越高。

“截止日” 这个词来自出版业,最初是指印刷机上的一条线,这条线叫截止线,或者叫死线,一旦超过这条线,就无法印出字了。设置截止日能够带来高效的行为,不过你知道吗,这种做法也有负面效果。因为只要你设置了截止日,往往容易直到最后时刻才开始着手准备,这样工作反而容易被延迟,这跟我们小时候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复习有点类似,那这种现象被称为“死线效应”。

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身体

"锻炼"锻炼不是人类的本能

在不算太遥远的过去,我们那些狩猎采集者、农耕者祖先,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每天需要进行数小时的身体活动,偶尔也会为了娱乐或者社交而做游戏或者跳舞,但没人会为了健康而奔跑或者行走几千米。锻炼只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近期才出现的现象。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凭借自己多年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与经验,向我们讲述为什么我们从未进化出锻炼的本能。

在这本打破神话的书中,《锻炼》作者丹尼尔·利伯曼告诉我们,锻炼,并不是人类的本能。利伯曼从人类学和进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我们的身体,破解了关于锻炼的12个谬误,教我们可以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身体并进行正确的身体活动,帮助那些对锻炼感到焦虑、困惑和纠结的人们把锻炼重新放到正确的位置上。

不同社会角色对”锻炼“的理解

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与其他领域一样,在锻炼健身方面,没有绝对正确,只有相对正确。

国体育报业总社董事长高超:热爱运动的人,视锻炼为一种自我奖励;超重者或者由于过度摄入而不得不运动的人,则把锻炼当作一种自我惩罚。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将“不运动”定义为某种罪恶——如果不能完成锻炼计划,就捐款给自己痛恨的机构,比如美国步枪协会……《锻炼》讲述的并不是如何锻炼,而是人类身体的进化与运动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薛原:动还是不动,这是个问题。从进化和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人为什么锻炼以及如何锻炼,这个属于现代人的行为包含着一些自相矛盾的内容。正因为如此,从《锻炼》里,你可以为自己总是半途而废的锻炼找到理由。更应该期待的是,你能找到从此坚持下去的决心。

医学博士、心血管医生钟幼民:作为一个快50岁,但从10岁开始近40年来规律锻炼并且喜欢研究锻炼的心血管医生,我已经阅读过不少关于锻炼的教材、论文和大众读物,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由涉及锻炼的医生、教师、教练、研究者和锻炼爱好者所写。而《锻炼》这本书的作者却是哈佛大学一位研究人类进化并且喜欢跑步的生物学家。我饶有兴致地花了两天时间逐字逐句地读完了这本书,发现作者从进化和人类学角度对锻炼的诠释新颖而有趣。他从有关锻炼的12个谬误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人类的身体为什么不喜欢锻炼并且很容易发胖,但是又需要锻炼并且很擅长锻炼的进化故事。《锻炼》这本书作为作者人体进化三部曲的第三部,和他的《人体的故事》及《人脑的进化》(The Evolution of the Human Head)一样有益而又有趣。

古生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尼尔·舒宾:人类天生就会跑、会走,还是会坐在沙发上?一位顶尖的人类生物学家带我们回顾了地球上数百万年的进化和多样的文化,给出了出人意料但简单的答案。本书既是帮助你了解人体的使用手册,也是探索人类进化的侦探故事,它将改变你对锻炼、饮食和自身健康的看法。

【悦读】

让生活更美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