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联赛商业总结:史上首家50亿欧俱乐部诞生,赚得多≠踢得好

五大联赛商业总结:史上首家50亿欧俱乐部诞生,赚得多≠踢得好
2024年06月25日 10:39 懒熊体育

尽管对观众而言,这个赛季的欧洲足球赛事还有一个月才会落幕,但从俱乐部层面而言,他们已经开始为下赛季做准备。回看过去的2023/24赛季,欧洲五大联赛有很多悬念和出人意料的部分。个人层面,梅罗离开欧洲后,谁的表现足够拿下虚位以待的金球奖,承托起下一个超巨级别的商业IP?

▲勒沃库森以不败战绩获得国内双冠王

在团队上,层出不穷的中小俱乐部上位故事在五大联赛轮番上演。不算现象级的勒沃库森,斯图加特、博洛尼亚、赫罗纳以及阿斯顿维拉等队伍也在本赛季杀入欧冠区,在激烈竞争中将豪门斩于马下。

新的竞技格局的背后则是足球商业世界的演变,不断升值的俱乐部与球员价值,试图锁住球员和观众的各类长期合同,中资退出、财团卷起俱乐部连锁风潮······在欧洲杯将本赛季的欧洲足球推向高潮之际,我们来盘点五大联赛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商业变化。

1. 豪门生财有道,历史首个50亿欧俱乐部诞生

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足球运动在商业化不断升级的推动下,持续推高俱乐部的资产价值。这一点在已经化身全球品牌的顶级俱乐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Football Benchmark在2024年发布的足球俱乐部估值报告,欧洲32家价值最高的俱乐部,其总市值达到了591亿欧元,同比增长14%,比2016年增加了1.24倍。英超有9家俱乐部上榜,是上榜俱乐部数量最多的联赛。

排名第一的俱乐部是刚刚获得第15座欧冠的皇家马德里。皇马的市值达到了50.97亿欧元,成为第一个达到50亿的足球俱乐部。曼城(49.33 亿欧元)和曼联(48.61 亿欧元)分列二、三,前10家俱乐部的市值全部超过了30亿欧元。而在2016年Football Benchmark发布第一份报告时,还没有任何一家俱乐部突破30亿的大关。欧洲足球俱乐部价值在过去8年里的增长,可见一斑。

足球豪门的市值和营收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几项关键资产:球队、品牌和体育基础设施。越是成功的球队,其资产结构越多元化,呈现出来的结果就是:代表竞技实力的球队价值,在总市值占比中会更小。以皇马为例,他们的球队价值为11.3亿欧元,排在榜单第三位,但这项数据只占他们总市值的约1/5。皇马本身的品牌价值所创造的收益,以及伯纳乌翻新后可以带来的商业利益,才是推动皇马市值突破50亿的关键。此外,像市值第10的阿森纳,球队价值就在其中占了1/3。到了榜单21-32位的俱乐部,他们的球队/市值比率平均达到72%。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像曼联这样的俱乐部,即便在大家看来陷入了竞技的泥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估值上继续高歌猛进,这是因为在竞技以外的领域,俱乐部品牌商业影响力非常惊人。而实际上,面对顶级豪门抛出来的资产,投资者也愿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在综合了近两年曼联、AC米兰、切尔西、里昂等俱乐部的股权交易情况后,报告计算出了俱乐部隐含市值/营收的倍数。在这个倍数总体上涨的情况下,顶级豪门的倍数依然更大,前10俱乐部从4.3倍到6.5倍不等,也就是俱乐部的隐含市值,最大可以达到营收的6.5倍。

▲巴萨的四个杠杆实际上也是出售资产的一种形式

这让不同市值的俱乐部会各自寻求最适合他们的营收模式,豪门俱乐部可以利用自身的高估值,卖掉俱乐部资产来抵消高额债务的影响,巴萨出售巴萨工作室股份、切尔西出售斯坦福桥周边地块,都是其中的例子。虽然这些江湖救急的办法不是常规创收的套路,但假如品牌价值较低的俱乐部想要复制,是万万不可能卖出类似价格的。

排名低一些的俱乐部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因此,他们卖的是自己最值钱的部分——球员。虽然顶级豪门的资产结构更多样化了,但竞技成绩依然是基底。作为成绩保障以及IP载体,足球的核心生产资料——球星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尤其是这些年豪门营收增加,他们更愿意花钱去买球员。在近3个赛季里,32家俱乐部的球员交易总体处于逆差状态,差值超过了50亿欧元。

处于交易顺差的有7家俱乐部,葡超三甲波尔图、本菲卡与葡萄牙体育赫然在列,阿贾克斯同样上榜。仅凭恩佐·费尔南德斯和努涅斯两笔交易,本菲卡就从最富有的英超净赚超过1亿欧元。“黑店”们凭借出色的球员培养与销售能力,让自身的营收得以追赶豪门俱乐部。

▲本菲卡近年高价卖出的球员代表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上下游模式让欧洲足球的格局有固化的迹象,虽然是从大俱乐部的手上赚钱,但报告中,葡超与荷甲球队的总市值只占32家俱乐部的3.8%。从营收角度,大俱乐部与其他俱乐部之间的差距也依然明显。从2016年到现在,前10俱乐部与另外22家俱乐部之间的总营收差距保持在10-15亿欧元,但在2022/23赛季,这个差距上升到了18亿欧元。

总营收差距直接影响的则是盈利能力,从2016年至今,前10俱乐部共有6个赛季盈利,如果除去新冠的年份,则是所有赛季。与此同时,其他俱乐部仅有两个赛季盈利,分别是2016/17和2017/18赛季,那也是他们营收与前10差距最小的时候,仅有10亿和11亿欧元。今年报告所统计的2022/23赛季,后22家俱乐部总亏损达到5.92亿欧元,当然,这比起新冠期间已经有很大好转。

更高的营收带来的,还有运营上更加从容的姿态。与大俱乐部相比,小俱乐部或许在成本的量级上更有优势,但如果计算与营收的比率则是相反的情况。从2016年到现在,排名前10的俱乐部在员工成本/营收比例上总是低于后22家俱乐部,只要不是像巴萨一样在球员工资上过度消费,大俱乐部实际上有更多钱去做其他的开发,再通过开发的项目反哺营收,近几年频频翻新的球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大球队的名下。

“富人越富”的情况让小球队每上升一步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违反财务公平,乃至需要破产保护的情况往往出现在新贵或是下游球队身上。为了跻身豪门行列,获得更多资源,他们首先选择了透支自己的收入,然而,大多数俱乐部的赌博式行为并不长久,在营收规模扩大之前就已经入不敷出,曾经在英超的利兹联、朴茨茅斯,西甲的马拉加等俱乐部都面临过同样的问题。财务公平法案的惩罚,实际上对俱乐部也是一种保护,过去的这个赛季,欧洲足球在财务公平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

2. 从欧足联到英超,财务公平政策都在演变

欧洲足球愈演愈烈的高消费,也对运行12年的财务公平法案(FFP)提出更大的挑战。尤其是像曼城屡次在律师的帮助下对抗FFP,让欧足联需要重新制定一个效力更强的规则。2022年,欧足联投票通过了新的财务可持续性法案(FSR),主要围绕逾期应付款项、足球利润以及阵容成本对俱乐部财务展开监控。

相比旧版法案,FSR放宽了对投资的限制,单赛季允许的亏损上升到6000万欧元,财务状况良好的俱乐部可以酌情再放宽1000万的额度。而全新的阵容成本规则从另一个维度对俱乐部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每个赛季的阵容成本不得超过营收的70%,旧版的FFP中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并且,欧足联将转会摊销、普通员工成本等等杂项也列入到阵容成本当中,因此它远比Football Benchmark报告里的员工成本更高,而未达标的俱乐部将会遭到罚款。

2023/24赛季算是这套规则实际运行的首个赛季,俱乐部的阵容成本需要控制在90%。FSR看似鼓励短期透支而限制长期高成本,但实则对罚款没有明确的标准,法案是否会成为欧足联通过奢侈税敛财的一种手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而对应这一版的足球工资帽,赚得最多的英超也同样在规划类似的法案。与欧足联不同的是,英超将阵容成本的上限设定在营收的85%,从这方面来说,英超也对俱乐部的收入要更有底气,允许他们在成本上花费更多。

除此之外,在6月4日这一周的英超股东大会上,英超联盟对“自上而下的锚定规则”(TBA)达成原则协议,这项规则将把英超支出帽限定在联盟最低分红的5倍,按照2022/23赛季分红最少的南安普顿计算,工资帽上限将达到5.18亿英镑(约6.13亿欧元)。TBA的初版提案仅有4.5倍,但遭到少数几家俱乐部的强烈反对后修改。

尽管如此,目前的协议仅仅能够在原则上达成,原因是球员工会(PFA)的强烈反对,他们还可能诉诸法律。从保障球员利益的立场出发,PFA的做法无可厚非,任何针对球员工资的限制都可能遭到他们的阻止。2020年,EFL曾经在英甲和英乙落地工资帽规则,但同样被PFA反对后作废。

在英超联盟与PFA仍就TBA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前者宣布这条规则将与阵容成本一起,从2025/26赛季开始试行。

近年英超关于财务的问题成为焦点。《明镜周刊》针对曼城违反财务公平证据的披露,让后者在接受四年的调查后背上115条指控;埃弗顿违反财政公平被秋后算账,在本赛季共计被扣掉8个英超积分;因为同样原因在本赛季被扣4分的还有诺丁汉森林,他们在升级前一个赛季超前支出,且没有按时平账。

▲埃弗顿遭遇英超史上最重的罚分

这还不是全部,往下看次一级的英冠,近年被罚分的俱乐部比比皆是,为了升上英超这个“伊甸园”,英冠许多球队都有严重超支的现象,他们大多数打着用升级奖励和英超分红平账的算盘,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英冠球队在升级失败后,往往在第二个赛季一蹶不振。只有那些长期的升降机例外,在英超降级后,他们可以通过领取数年的“降落伞”补贴维持阵容的开支,继续冲击英超。

这种不健康的财务策略让英国各界都对英格兰的足球商业表示关切。英国国会议员特雷茜·克劳奇领导的球迷审查团在2021年发布了一份工作报告,在47项关于英国足球治理的建议中,最受人关注的一条是希望政府成立独立的足球监管机构。机构和立法原计划在2023/24赛季前生效,但最终到今天仍然没有落地。

英国政府、英超联盟、EFL、俱乐部之间,各个主体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从财务入手,英国足球版《权力的游戏》,还远没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

3. 中资加快退潮,俱乐部连锁经营日渐风靡

在五大联赛行将结束时,一则重磅新闻引起了足球界的普遍关注,五大联赛唯一一家中资旗下的豪门国际米兰宣布易主。三年前的疫情期间,国米的大股东苏宁以俱乐部股权抵押,向美国橡树资本借款,本息共计3.95亿欧元,借款为期三年。当还款期限到来后,苏宁没能清偿欠款,国米从此不再属于苏宁集团和主席张康阳,8年的中资旅程画上句号。

国米此次易主,从财务状况来看早有预兆。在2021年,国米就在欠薪两个月的情况下夺得意甲冠军,在苏宁缺乏资金,自身信用也不佳的情况下,只能在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与橡树资本签约,并最终输掉了国米。

如果将目光放到整个欧洲足坛,2023/24赛季堪称中资的“退潮之年”,除了张康阳的国米以外,王津元的草蜢,赖国传的西布朗纷纷易主,拥有雷丁的戴氏姐弟也在寻求买家。

从商业角度,中资球队所遇到的困境都有类似的地方。作为2010年代国内金元足球风潮在海外的表现形式。中资老板们大多在低位买入俱乐部,并且试图通过高额投入打造强队。然而,这种投入与球队能够获得的营收并不平衡,加上疫情对经营的打击,国米、西布朗和雷丁都出现了财政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对大额资金外流的限制也让球队的中资母公司难以对球队持续输血。随着中资在欧洲足坛的退潮,体育资产价值不断升高以及国内经济上一个强势增长期的结束,我们在短期内或许很难再看到下一次中资入局欧洲足球的潮流。

中资退潮的另一面是大型投资集团在足球的新玩法。以美资为首,中东财团紧随其后的投资集团在欧洲的布局已经越来越大,不止一个集团旗下拥有多家俱乐部,多俱乐部所有制(MCO)成为新的潮流。拥有曼城、赫罗纳、纽约城等队的城市集团,坐拥RB莱比锡和萨尔茨堡红牛等队的红牛集团,以及拥有热那亚、塞维利亚等俱乐部股份的777 Partners都是其中代表。

通过足球俱乐部的连锁,这些财团希望自己旗下的俱乐部能够实现资源合理分配、统一品牌,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当然,目前他们最得心应手的业务还是通过成熟的青训体系培养优质球员,在旗下各俱乐部以及豪门之间形成一个选拔-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这方面做得最好的红牛集团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成功的经验很有可能刺激更多财团效仿。

4. 结语

在商业上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代表精英足球产业的欧洲足球其实也面临矛盾和隐忧。商业价值的增长更多是一种基于未来营收提高的估值——从目前来看,市场对于足球的预期仍然乐观,但现实中,飞涨的版权价格和球票交个让球迷难以承受,同时转播平台也在版权运营中压力激增。察觉到市场状况、又希望赚更多钱的职业足球联盟,开始求助于长合同与DTC模式,但这并非长久之计,新市场的开辟和球迷财富的增长速度不能跟上涨价的速度。

欧洲足球这一轮的繁荣会像泡沫一样破裂吗?至少在短期内,这种崩塌的迹象还不存在。一方面,俱乐部和联赛的产品还存在一些溢价空间,像美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对于足球的兴趣依然浓厚。至少在2026世界杯之前,他们很大程度上会保持这一点。这对于欧洲顶级联赛来说意味着营业额与投资,尽管增长的速度可能不如之前那样迅猛。另一方面,像FSR一样的财务可持续性规则的存在,让大部分俱乐部也尽可能在一个合理的超限范围内使用自己的资金,尤其在疫情期间,平时就不停给自己算账的欧洲俱乐部不至于一下子被击垮,最终慢慢恢复过来。

所以,在短周期内,投资欧洲足球仍然会是一个优质的生意。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www.lanxiongsports.com。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