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100万的人,靠什么?

年赚100万的人,靠什么?
2018年11月02日 15:09 华尔街投资圈

1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小丫大概统计了下:

年入10万以内的和年入“10~20”万之间的,比例相当,合计约占有效留言的80%。

年入30万以上的,大约占有效留言的20%。

貌似也算遵循“二八法则”。因为留言收集的样本数太少,此外也有些读者的收入是要看年景和业绩的,无法提供准确的数字,所以只能拿来做个大致了解。

其实那些年入7、8万的读者,要突破10万的门槛已经不难,再加把劲或开个源就冲过去了。但年入5万以下的,想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回报更多,真要认真审视下自己的能力和岗位前景。

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

到招聘网站找找同行业/类似企业的类似岗位,看看他们开出的待遇是多少,所要求的岗位职责和能力是什么。

如果这个岗位原本就是低溢价、低技能岗,小丫还是建议你业余多学些其他技能,将来可以转岗。

如果现有岗位有前景,只是个人目前能力不及,也很难腾出时间做专业/技能进修,那小丫建议你认认真真把手上所有工作捋一遍:

重要项目,接手之后先别着急做,可以花点时间和上级沟通清楚任务目标,再研究同行/同事过往执行类似任务的方案。自己形成初步方案后,和上级沟通、优化,并确定内部有哪些资源可以协调,最后才到执行阶段。

每日需要重复做的事情,设定一个固定时间段执行,并设置一套执行标准,化繁为简,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所谓“努力”,不是一味埋头苦干,要有目的、找方法、有技巧地去发力。

所谓“进修”,也不只在业余做,更要在日常工作中反复实践、修炼、精进。

2

如果想年入50万甚至100万,要怎么突破?

当你想去往更高的平台、更大的世界,就不能光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选对路,事半功倍。

在较低层级,人与人之间可以拼体力和努力程度,去获得一个相对好的回报,比如年入30万;但在更高的层级竞争,最终要拼的还是认知力和思维力,工作、创业、投资都是如此。

网红,是这几年越来越热门的一类职业,虽然比不上明星,但收入远超工薪族甚至小生意人,活得风光又滋润。

有几十万粉丝的小网红,年入百万并非难事。

蛮多人歧视网红,觉得这类人文化水平低,只要在镜头前唱唱歌、化化妆就能赚到钱。

其实这种“歧视”更多是源于心理不平衡:

凭什么这些人不努力不受苦,就能赚到远高于普通人的收入。

但换个角度看,所谓“网红”,也不过是一群“嗅觉灵敏者”——他们嗅出风口,顺应形势去赚钱。

智能手机的出现,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载体不再局限于纸媒和电视,形式也从图文升级到了短视频。恰巧到了90、00后这一代,经济上宽裕,物质需求得到较大满足,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天然对互联网新鲜事物敏感、好奇,也更追求精神娱乐。有技术变革,有市场需求,供给随即应运而生,网红经济爆发,是一个大势。

就连以前和小丫一起做电商的小伙伴,如今也改用直播形式销售服装,营业额节节攀升。

当你还在刷抖音快手,他们早已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商业本质,这就是认知力的差距。

再比如,近几年在新媒体行业快速致富的文字工作者。

这些人仅兼职码字,年入10万问题不大。但认知力强的人有更高明的玩法:

他们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包装成写作课,利用微信和各大课程平台推广销售。一门课少则销售数百套,高则以万套计算,从年入10万的码字者摇身一变成为年入百、千万的知识红人、意见领袖。

年入10万的兼职码字者,相当于一个内容输出工人;年入百、千万的知识红人,不但是产品经理,更是一个独立的活品牌,影响力能辐射到更多平台和群体当中,变现形式更丰富。

能看清趋势,顺势而为的人,赚钱就变得相对容易。

(PS:对那些传播违法违规或挑战公序良俗的低端内容的网红,小丫是不认同的。)

3

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力,去看清趋势呢?

小丫没有具体的方案可提供。

本身“认知力”就是一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它代表一个人“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能把事物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都抓取到,和个人经历、学习能力、思考方式等都有关系。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乔哈里窗”:

名词概念不提,大概就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它把人的内心世界分为4个区域:

我知道+你也知道=开放区域

我知道+你不知道=隐私区域

我不知道+你知道=盲点区域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潜藏区域

乔哈里窗通常运用在人际沟通当中,但今天小丫想借用乔哈里窗的四个象限来谈谈认知提升:

如果我们要提高认知力,应该把“我不知道”的事情努力变成“我知道”。

也就是,我们应该减少自己的盲点区和潜藏区。

盲点区——我不知道,你知道——想缩小这个区域,我们可以通过“多接受反馈”的方式来做到。

比如:

(1)亲身体验某个产品、事物、情境

很多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失真,造成“以讹传讹”的现象。亲自体验获得第一手信息,意义重大。

(2)不断提问,善于提问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聪明人常用的做事方法。

通过不断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问题的认知,抽丝剥茧中,不断接近问题的最终答案。

(3)主动向更牛的人寻求沟通和帮助

牛人拥有的不仅仅是经验,还有比我们更高级的认知力和思维力。主动寻求与牛人沟通的机会,哪怕只是做名普通听众,也能受益匪浅。

(4)大量学习牛人的经典著作

很多人把自己在某个领域甚至一生中所学的本事,都总结输出在书本上。善读书,爱读书无疑是提高我们认知力的好方法,书不但要读,还要融会贯通并运用在实际当中,变成自己认知力当中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方法不断“接受反馈”,我们可以把“我不知道”变成“我知道”,让我们的盲点区逐步减少。

潜藏区——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那如何让自己比别人知道的更多?即挖掘自己的潜能?

实际上,在减少“盲点区”的同时,我们正在努力使得自己的认知水平向更优秀的人靠拢。想要在认知上超越大多数人,以上的步骤也必不可少。

要有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还需要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方法论)”。

牛人的经验和方法,相当于一套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这在学科教育中更是常见。比如我们很熟悉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金字塔”,还有“标准普尔家庭理财四象限”。

我们接受的外界反馈越多,越要加以筛选、甄别,从吸收到实践,从改进到总结,从发散到聚焦——直至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框架(即方法论)——这个框架可以用在多数重复性事件当中,让我们事半功倍。

一套框架,可以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代表你在某个领域,拥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果要跨界解决问题,又要怎么做?

《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特别看重跨学科的能力——即你需要多了解不同学科中的思维模型,以此避免自己犯下愚蠢的错误。

比如小丫之前提到的,被高价保健品骗局欺骗的老人,有的甚至是退休的大学教授。为什么看似“高知”的大学教授,也会被这么简单的骗术骗去上百万呢?

因为他的思维模型基本定势在自己的教学领域,对新兴学科、领域等了解得少之又少,沦为被收割的对象也就不出奇了。

一个具备高认知能力的人和一门成熟的学科一样,应当具有“多重思维模型”,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可能什么学科都了解,什么思维模型都知道——但“生有涯而知无涯”,认知力的提升是无止境的。这就要求我们走出舒适区,直面成长路上的各种困境,耐心寻求解决困境的有效方法,不停成长迭代。

努力或许能让你生存得更容易,但高认知能让你过上真正舒适的生活。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