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3年后,依旧不回家的人

大疫3年后,依旧不回家的人
2023年01月21日 09: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待到烟火照夜白时准备庆祝,心有所住……

——周深《望》

文 / 巴九灵

“就地过年”像个紧箍咒,困了人们整整3年。

“爸妈,因为疫情,我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

“孩子,爸爸妈妈过年回不去老家了,你自己要乖啊。”

……

我们爱的人,爱着我们的人,只能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互道思念,在本该团圆的日子里,抹着眼泪反复叮嘱:“注意防护,保护好自己,别饿着,别冻着……”

都说年味越来越淡,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连最基本的“团聚”都无法做到吗?

2022年12月7日,“新十条”发布,非高风险区不再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除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

不再有隔离、封控、各种颜色的行程码……经历了等待、隐忍后,我们终于迎来了重逢。

今年春节,可以回家了!

2023年1月7日,春运首日

父母不再对着空荡荡的餐桌神伤,孩子无需呆呆望着门口,他们会等到最亲的人,等到一个迟了3年的拥抱。

“恨不得现在就飞奔回家。”

“今年终于可以安心回家过年了……”

“我觉得今年将会是最开心的一次过年,因为我的家人都回来了。”

微博上,#时隔三年后回家是种什么体验##这一幕幕就是回家的意义#等相关话题轮番登上热搜,网友讨论量上万。

回家,春运上的体现更为直观。

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数据显示,1月7日(春运第1天,农历腊月十六)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473.6万人次,环比增长11.1%,比2019年同期下降48.6%,比2022年同期增长38.9%。

1月18日(春运第12天,农历腊月二十七)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569.9万人次,环比增长5.9%,比2019年同期下降44.8%,比2022年同期增长53.9%。

1月19日(春运第13天,农历腊月二十八)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4615.5万人次,环比增长1%,比2019年同期下降44.8%,比2022年同期增长55.1%。

春运持续进行,各地返乡旅游客流增长

然而,在团聚的暖光照不到的地方,有那么一些人,却因“放开”而不能回家。在他们的故事里,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守护。

“我家人刚阳完,安全起见,过年就不回了吧。”不是“工作忙”,不是“家庭关系”,毕奇微笑着看我猜了一圈,才缓缓给出这个不常规但在今年却格外合理的原因。

疫情3年,毕奇辗转3座城市,却从未回过家。今年过年,他依旧不回。

2020年大年初六,毕奇从广西出发,回北京上班,他前脚刚走,后脚老家就“封城”了。“得亏我走得快啊,不然就封里面了。但之后过年,一直没机会回去。”回忆起这段经历,毕奇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因担心出入北京有阻碍,每年春节,毕奇都不敢回家。好在有猫,以及因猫结缘的女友相伴,春节在出租屋里宅着倒也不觉孤单。

和女友在一起的第四个年头,毕奇想给她一个家。但在北京,这显然不容易。

2022年2月,两人带着对未来小家的憧憬,拖家带猫来到女友的家乡,重庆。这也是疫情后毕奇女友第一次回家。

然而,待了不到两个月,他们又匆忙奔向了第三座城市,杭州。

“我是做互联网行业的,在重庆待了一个多月,发现不管是薪酬还是发展前景都跟当时我的需求不太匹配,就把目光投向了杭州,在线上约了几个面试。”毕奇说,女友做室内设计,在重庆有不错的机会,但为了他,放弃了。

2022年5月20日,在杭州安顿下来的小情侣起了个大早,7点就赶到民政局:“领完证也没有什么特殊仪式,吃了个酸辣粉就回家了。”

按理说,今年是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又赶上疫情放开,新媳妇儿怎么也得回家见公婆。但为了守护家里老人的健康,他们放弃了。

来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在广西,毕奇和父母、外公外婆一起住在自建房。春节前不久,家人陆陆续续感染新冠,但他们都低烧甚至不发烧,这在毕奇看来很可怕:“不是说发烧是身体在和病毒作斗争吗?不发烧说明抵抗力不行。”

毕奇的外公八十多岁,外婆七十多岁,他很担心老人家的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自己又带着不一样的毒株回去,会引发家人二次感染。

对小夫妻的这一决定,毕奇家人表示理解,但又希望能见到新媳妇儿:“所以打算过完年,二三月份,我们请年假回家,带她好好逛逛我的家乡。”毕奇说着,腼腆一笑。

至于春节,夫妻俩准备自己做年夜饭:“我们打算做鱼呢,希望年年有余嘛。年初一去灵隐寺祈福,再看看春节档电影,去周边景点玩一玩。”

来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嗯,还是想回家的。”

过年前半个月,外贸人朱秋城的心情比坐过山车更刺激。

认识他,是因浙江组织外贸企业包机出海抢订单。虽说是做了25年外贸的家族企业,但如今已转型做了跨境电商,因此朱秋城没赶上第一批传统外贸企业出海名单。

来源:受访者提供

但沟通完不到一周,他兴奋地发来信息说自己公司也要出海了,去迪拜。

之后的日子里,朱秋城的朋友圈不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工厂装货日常。

直到今年1月中旬,他的朋友圈不淡定了。连着好几天,文案不是“忙疯了”“嘴啊起泡”就是“上厕所都要用小跑”。

我忍不住好奇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他说,这是自己近20年从业经历中,从未遇到过的事,煎熬、崩溃、坎坷是他对年前这段经历的形容词。

“元旦之后,老客户、新客户都来了,有很多大买家都下了几十万美金的大订单,当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为什么。后来发现,同行的工厂员工都阳了,没办法生产,我们工厂当时封闭管理,还没事。”彼时,朱秋城在为天降大订单开心,想着自己赶一赶可以在年末再赚一笔。

但接下订单没多久,自己工厂的员工陆续开始感染:“最崩溃的是我们的核心技术人员全阳了,他们是无法替代的。”

眼看着这些大订单的索赔条款,朱秋城到处找同行借货,但大家的情况不尽相同:“第二天我嘴上就起泡了,煎熬,但没办法只能等,等大家阳康。”

耽搁了一周左右,朱秋城的工厂才陆续恢复运转,为了赶进度,连他自己都到仓库帮忙扛包装运,终于赶在春节前顺利发货。

对于此次突发事件,朱秋城的总结颇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味:“虽然坎坷,但其实是好事,不论是我还是身边的同行,都很明显感觉到需求端的回升。”

过去的三年里,众多大买家扎堆下高额订单的情况,从未发生过。为守护来之不易的春天,今年春节,朱秋城做足了准备。

“国外是没有春节放假这个概念的,虽然往年我们也会留人值班,但今年业务回暖,我们工厂备足货的同时,还有四分之一的工人留下来坚守岗位,销售端的员工春节也轮值待命。”三倍工资、年货、年夜饭……朱秋城把能想到的,都给今年不回家的员工准备妥当。而他自己,也会留在本地。

来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对外贸行业来说,放假反而痛苦,希望今年会是辛苦并快乐的一年。”

吴岚是个专攻老年病的医生。

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四年,也是春节不能回家的第一年。

由于院里收治了大量新冠重症患者,加上一些同事自己或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作为年轻医生的他,主动担下了过年值班的任务。

“其实心里还是失落的,父母得知我过年不能回家也很难过,还说要赶过来陪我过年。”内蒙到杭州,1700多公里,吴岚不忍父母如此奔波,再加上自己过年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医院度过,便拒绝了他们的好意,答应过一阵子,等不那么忙了,就补休回家。

过一阵子、下次再说、回头见……中文的博大精深就在于,似乎给了期限,但“过一阵子”到底是多久,吴岚自己也说不清楚。

“最近工作形势越来越严峻,收治的病人都爆满,外科、骨科、消化科、心内科等其他科室也都收治了肺炎病人,很多同事是带病上岗。”吴岚所在的老年病科室,每一个住院病人的病情都十分凶险,医护人员也全员发烧。

排队取药的人们

“我还好,发烧不算太高,也就38.8℃,睡了一觉之后就继续工作了。我们科室有一位病情很重的老人去世,但其他病人情况还好,还算欣慰。”吴岚的语气轻描淡写,但说的每一个字,听上去都格外沉重。

我问他,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吗?

他想了许久,简短说起另一个科室一位退休返聘的老主任在此期间去世的事。多的,吴岚便不愿意再提,只是补了一句:“体质弱的老人确实很凶险……”

感到气氛有些压抑,吴岚主动提起小时候过春节的场景,他说北方的年味总会更浓一些:“赶集买年货,全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兄弟姐妹都好久不见,有说不完的话。”

工作后,很多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远离家乡的吴岚而言,以往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空回家,感受团聚的温暖。

“但这次和同事、病人一起过年,也是很有意义的经历。除了我,还有很多人奋战在不同岗位,很辛苦。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周深在《望》中这样唱道:“我们总会绕啊绕,绕啊绕,绕几千里路,也望向归途……手中线绕啊绕,绕啊绕,绕几千日夜,也望向归途。燕归巢迁徙之路,参与者无数,待到烟火照夜白时准备庆祝,心有所住……”

来源:网络(配图与内容无关)

为了守护小家、守护本业、守护生命,守护千千万万个大家,在解除“就地过年”魔咒的第一个春节,许许多多毕奇、朱秋城、吴岚们仍在围着疫情绕啊绕,远远望向他们最熟悉的地方,最想见的人。

无论是正与家人团聚的你,还是和吴岚们一样不能回家的你,让我们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想家的孩子心有所住,愿我们来年平安顺遂。

*文中毕奇、吴岚为化名

本篇作者 |季一奥|当值编辑 |何梦飞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图源 |VC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