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价格1个月飙涨67%,里面有多少货币水分?

鸡蛋价格1个月飙涨67%,里面有多少货币水分?
2020年08月07日 07: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大家还记得去年那只涨价的猪吗?去年12月,“一头猪”直接推动CPI破了4.5%。

今年以来,这头猪的热度降了下来,而最近,“一枚鸡蛋”变成了主角。

卓创资讯数据显示,7月主产区鸡蛋均价由1日2.38元/斤涨至29日3.99元/斤,短短一个月,鸡蛋价格“一飞冲天”,涨了67.65%。这也是2020年二季度以来,蛋价首次超过2018—2019年同期。

图源:卓创资讯

农业农村部监测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7月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价格为6.31元/公斤,到7月31日,蛋价上涨至8.33元/公斤,涨幅为32%。8月,蛋价继续飙涨,8月3日已经到了8.62元/公斤。

为此,有人担忧,一枚鸡蛋的涨价,是否预示着CPI上涨,甚至是通货膨胀的前兆?

我们不能这么简单粗暴地下结论,但这个担忧也不无道理。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全球央行都开启了“印钞大放水模式”,美国和欧洲更是启动了无限量化宽松,且扩表规模比2008年更大。

因为疫情尚未结束,近期美国和欧盟选择持续砸钱。7月21日,欧盟27国领导人就规模达7500亿欧元(约6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复苏计划达成协议。7月28日凌晨,美国宣布了新一轮1万亿美元的新冠肺炎疫情救助计划。

相比之下,中国央行的操作显得谨慎和克制得多。尽管没有大水漫灌,但水龙头也一直都开着,有几个指标可以参考:

1. M2增速已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2.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6.22万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总之就是,上半年,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均大增,全社会流动性充裕。

我们都知道,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刺激经济没错,但“是药三分毒”,也有可能带来副作用。所以,这轮放水之后,大家都有一个疑问——钱去哪了?接下来还会去哪里?

对于这个疑问,目前市场上大致有两类观点,一种认为:由于实体经济需求不足,投资收益率有限,楼市依然保持“房住不炒”,资金不敢盲目流入楼市,也未必敢轻易流入股市,最终导致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

还有一种认为,放水必然会带来新一轮的通货膨胀,比如上面提到的鸡蛋价格“一飞冲天”便是证明。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枚鸡蛋为何价格猛飙?真的是通货膨胀的前兆吗?这轮货币宽松会对中国的经济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小巴采访了几位大头,来看看他们的分析。

Q1

 鸡蛋价格为何“一飞冲天”?

七月蛋价一路高歌猛进到达四块多每斤的顶峰,总结市场上的各种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几类:天气热、新冠疫情、猪肉带动、蛋商囤货、鸡蛋生产成本增加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南方水灾。

我观察到,鸡蛋涨价就是从南方水灾开始的,水灾造成的短路,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蔬菜涨价,鸡蛋跟着涨价,北方主产区的鸡蛋往南方运输同样遇到障碍,物资紧缺,别的物资都在涨价,鸡蛋没有不涨价的道理。

可以说,水灾打破了生态平衡,鸡蛋市场短时间内无法自动修复,所以反常地呈现直线上涨的态势。

不过,未来鸡蛋行情会随着水灾的消退回到应有的水平。

近期鸡蛋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是:

1. 供应减少。7月受高温天气影响,蛋鸡产蛋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时由于上半年蛋鸡养殖持续亏损,养殖单位5—6月份集中淘汰,但7月份新开产蛋鸡数量有限,使得7月份产蛋鸡存栏量下降。

2. 需求好转。因7月份蛋价始终处于易涨难跌的状态,尽管终端需求好转不明显,但中间贸易环节拿货积极性提高,使得市场流通速度加快。

从往年经验看,7月份鸡蛋价格多处于恢复性上涨阶段,但因今年前期蛋价偏低,导致7月蛋价涨幅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Q2

放水会带来通货膨胀吗?

近段时间,鸡蛋的涨价主要源于鸡蛋的供给端变化,因周期性的波动被疫情、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加剧,和总体的通胀趋势并无直接联系。

从鸡蛋价格看,通胀的迹象也并不明显。一是蛋鸡补栏速度相对较快,鸡蛋价格的上涨很可能是短期现象,也不存在长期上涨的因素。二是鸡蛋占CPI的权重较小,其价格对CPI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从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看,通胀的趋势也并不明显。中国的通胀趋势中,猪肉和原油价格的走势最为关键。

对于猪价,目前猪周期已经进入了下降的长周期中,生猪存栏和出栏的同比增速正在迅速回升,同时随着大规模养殖场的增加,生猪的供给正在日渐稳定化,这些都对未来的猪肉价格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今年以来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呈现了下降的总体趋势。

对于油价,当前原油价格波动较为平稳,原油价格稳定在40—45美元的区间,页岩油的潜在供给也对油价造成“天花板”效应,因此油价也相对平稳。

总体而言,短期内存在扰动因素,但长期不具备物价持续上涨的基础。

我认为,短期内量化宽松不会引发通胀,因为短期内实体经济的需求仍然存在普遍的增长受限。在实体经济收益率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大量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最终推升资产价格上涨。但长期看,随着经济复苏完成,流动性转向实体经济后,可能会推升各类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进而产生通胀。

2008年的量化宽松配合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经济复苏的持续性和速度也都比当前要好,加之彼时房地产市场上涨,带动较长的产业链繁荣,短期内实体经济出现了局部过热的情况,因此出现了通胀现象,且这类现象中美等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存在。

但今年以来疫情之后,消费复苏明显落后于工业部门,CPI同比在受疫情影响短暂上涨后便持续下滑,同时PPI受工业复苏影响而有所回升,但回升幅度和向CPI的传导速度均不足以在中短期内对CPI产生较大影响。

疫情后,消费复苏明显落后于工业部门

此外,政策方面,从央行在多个场合的表述来看,未来货币政策方向不变,但力度(尤其是流动性方面)会在边际上有所控制。

近期经济数据稳步回暖,表明复工复产正在有序推进,经济复苏情况逐月好转。未来若全球疫情出现拐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活动开始恢复,则对国内经济复苏是一个利好。

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继续明显宽松的必要性将降低,降准和降息的概率也在降低。

通货膨胀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上涨,因此需要用一篮子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也就是CPI来衡量,不能只看某一个产品的价格变化。

鸡蛋价格在过去一个月上涨,主要受其自身的供给/需求因素的影响。虽然鸡蛋作为重要的食品,其价格上涨会对通胀率造成一定影响。但最后整体通胀率是否上升,要全面地看其包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

市民正在选购鸡蛋

今年年初时,CPI同比涨幅曾经达到过5%以上,接下来几个月CPI同比涨幅慢慢掉落下来。6月份的CPI同比上涨2.7%。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包括鲜果、猪肉、鲜菜、鸡蛋等食品的价格上涨比较快。

今年年初,多家媒体报道,政府提出的年度通胀目标为3%左右。目前看来,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合理的。

7月份,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青年课题组撰文指出,从基本面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此外,对比发达国家面对疫情而推出的一系列货币和财政宽松政策,中国受疫情影响较小,没有必要花重力气推出如此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事实上央行的操作也证明如此。

因此,国内目前来看,没有必要过分担心通胀威胁。

不过,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目前尚未传递到通胀率上,但并不意味着通胀不会在这些国家发生。特别是美国,今年推出的无限量化宽松和2万亿Care法案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不能排除它们继续推出更多的刺激政策的可能。

如此规模的流动性,迟早会传递到价格上,要么是股市,或者房市,或者物价,或者三者皆有。

对这种可能性,中国也可能受到波及,我们需保持警惕,做好准备。

作者 李梦清|当值编辑 | 冯迪

责任编辑 |何梦飞主编 |郑媛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