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疫情二次暴发,又想通过“群体免疫”防治?不可能

国外疫情二次暴发,又想通过“群体免疫”防治?不可能
2020年10月16日 07: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近日,随着北半球天气变冷,多个欧洲国家的疫情出现二次抬头,法国日新增确诊数破2万,英国日新增确诊数破1.8万。

各国政府紧急升级防控措施,葡萄牙自10月15日起进入国家戒备状态,法国九个疫情最高警报地区已实施宵禁。

但与此同时,“群体免疫”的论调在国外再次抬头。

10月4日,来自哈佛、牛津和斯坦福的三位流行病专家联合起草了《大巴灵顿宣言》,向各国政府呼吁改变现行的封锁防疫政策,采取群体免疫的策略。在《宣言》官方网站上,已有超过1.5万名科学家和医学人士签名。

上下滑动▼查看《宣言》

“群体免疫是个医学概念,具体定义在各地有所不同,但广义来讲,就是不实行封闭隔离政策,让民众自然感染以后再康复,这样大比例的人群通过自身获得了免疫能力,进而减弱病毒的传播与危害。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伊始,英美等国就提出过“群体免疫”的概念。这和我们当初举国封锁、自我隔离的做法大相径庭。

显然,这个让国人不解的措施也不奏效。

终于,各国都开始宣传“保持社交距离和“自我隔离,政府与民间不再掉以轻心。但防控为时已晚,疫情迅速扩散,甚至出现了二次暴发。截至北京时间10月15日22时,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超过3862万例,累计死亡超过109万例。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

可就在这水深火热的处境中,“群体免疫”的呼声,又出现了。

支持“群体免疫”的专家,直指封锁隔离政策的弊端,概括起来有这三点:

1. 影响正常医疗和一些更严重病症的救治,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治疗;

2. 对工薪阶层和年轻人的经济负荷太重;

3. 影响低危人群应有的正常生活。

但《大巴灵顿宣言》也只是一部分人的呼声。《宣言》一出,立刻有国外网友和主流媒体反对。

某医生认为群体免疫只是管理者的安慰剂

根据《福布斯》和《卫报》的整理,国外反对群体免疫,尤其是《宣言》声称的那种群体免疫,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

1

疾病医疗问题

群体免疫需要至少60%甚至70%的人口被感染后康复,而按照现在新冠肺炎0.5%—1%的死亡率计算,至少会造成全球数千万人的死亡。另外,很多感染者虽然是轻症,不至于死亡,但也要忍受病症的痛苦,同时使得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更加混乱。

2

“免疫”期限,复发率问题

无法估计群体免疫需要持续多久。加上病毒变异的情况,人们还可能遭受二次、三次感染,而无法真正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

3

高危人群的界定、区分、支持问题

无法定义高危人群。《宣言》要采取重点保护高危人群,开放其他人群的策略,但高危人群的定义和划分本身就有难度。

无法识别高危人群。即使能对高危人群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也无法在人群中甄别出哪些是高危人群,哪些是普通人群。

无法切实保护高危人群。《宣言》只是号召,却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怎样集中保护、支持高危人群,而又怎样让其他开放活动的人不影响他们。

搞笑的是,因为签署页面非实名制,很多签名存在造假,甚至还有网友恶搞,自称是英国首相高级顾问Dominic Cummings,还在居住地一栏填写“你妈妈大学”。整件事最后发酵成了一场闹剧。

《大巴灵顿宣言》签署页面

封锁隔离严重影响全球经济?

其实“群体免疫”会再次抬头,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疫情对各国经济的严重挫伤。

世界贸易组织4月发布的《贸易统计及展望》中称,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下滑,乐观估计下滑13%,消极来看将下滑3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认为2020年全球经济将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世界银行在6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下滑5.2%。

世界银行:2020全球经济缩水5.2%

关于这一点,国人在上半年应该深有感触。我国上半年GDP同比下降1.6%,航班大面积停飞,工厂大面积停工,物流、贸易、旅游大面积停摆。

图源:国家统计局

现在,全世界正在经历和中国当初一样的困难。所以有人猜测,这次“群体免疫”的抬头,背后是经济不堪重负。

但其实,每一次重大瘟疫,比如H1N1、埃博拉以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都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无论采取哪种防疫措施,群体免疫还是封锁隔离,这都是不能避免的。

前段时间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就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封锁政策短期会有经济代价,但长期来看,会让经济复苏更快,因为它能更快控制感染人群。

图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论坛IMFBLOG

这篇文章中还指出,他们分析了128个国家的情况,发现封锁隔离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有限,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在家办公的硬件条件、暂停工作后的个人存款以及社会津贴。

群体免疫背后是复杂的社会问题

《大巴灵顿宣言》事件,让饱受争议的“群体免疫”又再次回到大众视野。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小巴请教了一些专业人士,来看看他们对这件事的想法。

庄时利和

中国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认证

盛诺一家高级医学顾问

实际上,我看了《宣言》,底下的评论基本上是以批评为主的。这是普通老百姓的看法,但是从专业角度来讲,它的一些观点是值得一谈的,有些是可行的。《宣言》里讲到,现在这种封闭式防疫,导致了医疗乱序。

在医学界,有一个词叫做超额死亡。比如说我们之前每年的死亡人数,总体来说是比较平稳的。然后从今年1月开始,死亡人数突然增加,这个就是超额死亡。

以武汉为例,疫情暴发期间,由新冠造成的死亡有脱水数据,但由于武汉当时的医疗系统崩溃,导致的心脏病、癌症的死亡,没有具体数据统计,这个数量可能是不小的。

就像有些患者,他们要透析的可能就没有地方去做;还有一些医院把肿瘤病房暂时改为新冠肺炎的救治病房,那之前那些病患要去哪里做化疗呢?所以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医疗资源的崩溃、医疗资源挪动,从而导致其他医疗死亡的数字,其实是蛮大的。

尤其是美国现在这种情况,每天新冠病人都有几万的增加,这些病人都去集中收治,那其他的一些常见病患者,比如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急诊室的伤员,他们的治疗其实是会受到影响的。

这个《宣言》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新冠的死亡率。这个我们医学界也还在研究当中。新冠的死亡率,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高,我们最早的统计是在3%—4%,但当时是有很多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被统计到。

现在来看,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感染者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现在新冠的死亡率估算是在0.3%—1%左右。尤其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重症率和病死率很低。所以《宣言》提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大巴灵顿宣言》里提到:我们可以通过疫苗来实现群体免疫,但不依赖于疫苗。这句话我认为是不对的。

我们回顾过去消灭的传染病,比如消灭天花、消灭脊髓灰质炎,都是通过疫苗的手段来实现群体免疫。所以群体免疫是终极目标,这个概念在网上被扭曲和误解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单纯通过自然感染达到群体免疫也是很难的,现在美国、意大利疫情最重的地方,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依然离群体免疫差得远。

《宣言》还提到重点保护高危人群,相对开放其他人群的自由。这一点,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实际操作是很难真正落地的。因为人群的行为是没法完全同预期一致的。

比如即使现在各国政府都宣传要做好自我隔离措施,但还是有人会不戴口罩。在这种情况下,被开放的年轻人,看着是没有问题,但他们也有可能是无症状感染者,这些无症状感染者有传播性,最终还是会传播给高危人群。

至于说群体免疫的风险性到底有多大,我们还是缺少一个数学模型。

田德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

目前疫情之下,欧洲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压力比较大:一是经济,二是社会。在经济方面,企业和个人都比较着急,希望能有措施恢复生产和就业;在社会方面,欧洲这边的民众普遍对个人自由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封禁政策在落实上,本身难度就比较大。

至于采取怎样的抗疫政策,要“群体免疫”还是继续“封锁隔离”,在欧洲还牵扯到政府内部,特别是议会的分歧。这点不像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可以快速统一执行。在欧洲,抗疫的政策可能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罗马街头的消毒车

图源:BBC

但是欧洲这边,整体情况从稳定性来说,其实要比美国好一些。疫情激化了美国本土本身各方面民族、阶层等固有矛盾。欧洲要面对的,主要是经济负荷已经到了一个极限。

为了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全球各地都在用宽松货币来做宏观调控,欧元区也一样。现在疫情二次暴发,政府方面宏观上也只能延续相同的货币政策来支撑经济,至于有没有别的政策空间,都还有不确定性。

刘晓博

刘晓博说财经新媒体创始人

著名财经评论员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基层治理上缺乏中国式的强有力的机构和制度设定,因此在遇到疫情的时候,防范手段少了很多。所谓“群体免疫”带有被动性质,是无奈之举。是否适用于新冠肺炎疫情很难讲,因为出现了“复阳”和“重复感染”的病例,病毒也会不断演化。

估计欧洲和美国今年秋冬季节,疫情会再度大暴发,而有效的疫苗真正研制出来并批量生产,可能是明年一季度末甚至更晚的时候。所以,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会拉长。

同时,欧美等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外贸。

作者| 周倩雯|当值编辑 邹燕珠

责任编辑 |何梦飞主编 |郑媛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