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亿中国病人需要但被忽视的康复医疗

4.6亿中国病人需要但被忽视的康复医疗
2022年09月16日 07: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为了继续走路,黄茹只能让医生用“暴力”手段掰开自己的关节活动度。

这一自带痛感的治疗方式,源于一场车祸。2020年,黄茹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伤。成功做完手术后,医生发现骨头长势良好,于是嘱咐她“可以练习双拐走路,适当运动了”。

但对于黄茹来说,“适当运动”并不容易。严重的贫血让她一站起来就头晕目眩,手术伤口带来的疼痛也在阻止她完成“适当运动”的医嘱。那怎么办呢?黄茹最终选择了“吃好睡好把气血养足”的躺平疗法。但这也让她错过了最佳的恢复时机。

患处肌肉萎缩和关节活动能力衰退,最终让黄茹不得不像开头提到的那样,接受强行掰开关节活动度的治疗方法。

这是医学公众号“八点见闻”2020年一则推文里的故事。回溯整个恢复过程,其实缺少了一个重要环节——康复医疗。

康复医疗是现代医学里的重要一环。它是通过专业医学知识和设备,实现降低死亡率、恢复身体功能、让患者有尊严地重回社会等功能。比如在黄茹的故事里,她应该在康复医生的帮助下,接受日常护理、运动康复等方法,逐渐重获运动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也曾表示:“以脑卒中患者为例,积极的康复治疗能使70%的存活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其中30%可以恢复工作。”

但现实是,只有1/10的中国患者正在接受康复治疗

2020年6月,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共计4.6亿人次。但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接受康复医疗的患者仅为0.46亿人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64亿。随着年龄增长,中国居民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还在不断变大。

尽管全国政协委员、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提出过“三分治疗、七分康复”这样的论点,但病人和康复医疗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壁垒。

为此,晓报告团队认真研究了如今中国的康复医疗产业,以及它背后的种种矛盾。

点击按钮立即试听

什么是康复医疗?

现代医学体系中存在“四大医学”,它们分别是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著作《康复医学》对康复医学的解释是“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或减轻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用大白话解释,康复医学就是在临床治疗后的治疗过程。它通过不断地功能训练,对伤病后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干预,让患者尽可能地恢复术前的身体机能。

以骨科康复为例,术后恢复不能只是单纯地躺着,“躺平”有可能让骨病患者出现意料之外的二次伤害甚至致残。骨科康复治疗的项目包括步态训练——一种通过拉绳对身体各部位设置牵引力、阻力,给病人提供支撑,最终达到矫正步态的治疗项目。

骨科其他的康复治疗项目也与步态调整类似,通过一系列运动和器械训练,康复医疗会帮助患者活动关节、恢复肌肉能力。

但康复医疗的对象不仅限于行动受限的骨科病人,对于部分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来说,拔管之前的呼吸训练,拔管之后的步行、坐立等训练,同样可以帮助病人尽早恢复机体功能,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恢复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其实就是给患者省钱。亿欧智库在《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中援引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早期综合干预康复模式效果评价》的部分数据。数据显示,进行康复医疗的患者,住院的时间、住院的费用常常少于未进行康复医疗的患者。

“康复医疗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意识逐渐在中国部分患者群体中传播。但康复医疗距离大规模推广,仍然需要时间。

一方面,大部分患者并不知道康复医疗的存在,他们或许仍将康复寄托于自身的新陈代谢。

传统观念里,成功的手术就是一次治疗的结束。虽然医生在手术之后常常告知患者“适度运动帮助恢复”,患者也只能似是而非地点点头。但到底什么是“适度”?活动多久算“适度”?“适度”活动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这就是中文的博大精深之处,也是存在于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壁垒。

另一方面,如今部分患者愿意花大钱做手术,却抠抠搜搜地做康复——“康复项目还能再少做一些吗?”

有些患者知晓康复医疗的存在,但“重手术、轻康复”的态度让他们不愿意为康复过程花费太多。一位曾经在华西医院进修的医生发现,患者愿意在骨科医院住院11天等待手术,花费4万元。但听到康复科平均住院21天花费3万元的价格时,却会迟疑“能不能少做些项目”。

结果,患者可能就把自己机体康复的过程给耽误了。

但这些问题,或许会随着中国人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而得到解决。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居民的钱包正在变鼓,而且更愿意为健康消费。从2016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47.5%,超过了3.5万元。同时,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也从2012年的不到2135.8元/年,上涨至2020年的5146.4元/年。

但如今,康复医疗仍然没有广泛地被患者熟知,是因为在康复医疗和患者之间仍然存在着更实际的问题。

认知、经济和资源

横亘在康复医疗和患者之间的两大难题

简单来看,康复医疗通常是一次经济实惠的治疗过程。而且在中国也确实存在大量的康复医疗需求。

患者希望自己的康复过程得到医生的监控和科学的引导。华西医院曾对日间手术患者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50.4%的患者担心如果出院后出现不适,是否能够得到及时处理;22%的患者对没有医护人员照护下的康复缺乏心理准备。

但如今仍然有两大难题横在患者和康复医疗之间。

第一是经济难题。

虽然中国人的口袋变鼓了,也愿意为健康花钱了。但目前康复医疗的支付问题还存在2个痛点——医保覆盖面窄、医保报销难。

相较2010年的康复医疗项目清单,2016年的康复医疗项目有大幅增加。但从总数来看,能报销的康复医疗项目仍然只有29项。这29项包括了平衡训练、轮椅技能训练等20个治疗项目,以及康复综合评定、手功能评定等9个评定项目。

从治疗方向来看,目前国家基金还是以保基本项目为主。而且这29个康复项目大多集中于骨科和神经类疾病的康复。

另外,花钱容易报销难。针对康复项目的报销通常有比较多的限制,其中凸显的问题是医保报销周期短。

康复医疗的治疗周期分急性期(3—4周)、亚急性期(3个月)和稳定期康复(长期)。但医保通常只能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为患者提供报销,而不能长期地帮助患者负担康复医疗的支出。

以北京市康复医疗患者的报销为例,医保仅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损伤的患者报销发病后6个月的康复医疗项目;其他疾病损伤或手术后康复患者,仅能报销发病(或手术)后3个月的康复医疗项目。

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疾病的群体来说,长期接受康复治疗的花费数字比较可观,于是他们接受系统性康复治疗的意愿就相对较低,继而无法得到长期而稳定的健康监测。

最后是医疗资源的困境。

目前,优质资源稀缺是康复医疗面临的根本难题,一个是缺机构,一个是缺人才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0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康复医院数量为706家,与近2万家综合医院的数量相比,仅占3.5%。《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还显示,截至2018 年底,康复总床位数为25万张,仅占床位总量的2.9%,每千人拥有的康复床位数约为0.18张。

相比前文提到的“4.6亿人次”,目前中国的康复医疗资源远不能填满现有的需求缺口。

康复医疗资源总量短缺的情况下,现有机构能够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亿欧智库统计发现,2018年中国康复科收治患者病种仍然以骨科和神经外科为主。重症康复、心肺康复、老年康复等其他病种的康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康复医疗机构短缺之外,康复医疗人才缺口也相当大。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每10万人口将拥有康复医师8人。距离完成这个目标,康复医疗人才的缺口达到了6.4万人。

今后康复医疗会怎样发展?

总的来看,想要满足中国人的康复医疗需求,就得慢慢地跨过认知、经济和资源这三座大山。但通过一些数据,我们也能够大概看到康复医疗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是康复医疗的“压舱石”。

大众对于健康的需求在增加,追求也在变化。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对“健康”的定义提出了更上一层楼的要求。曾经的患者可能单纯追求身体健康,而如今的患者则越来越多地追求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

换句话说,如今患者更希望能够顺利地回归社会,不论是自由而有尊严地生活,还是完成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随这种全面健康诉求而来的,便是更加多元化的医疗资源需求。

尽管患者追求全面健康给社会保障系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压力,但患者回归社会的最终诉求,却能够让这条患病——治愈——康复——回归社会的链条不断地运作起来,最终形成循环。

所以在用户基数上,康复医疗的前景是积极的。

其次,我们再看看如今资源捉襟见肘的康复医疗要怎么做大做强。

想要让患者接受康复医疗,最先要做的就是让大家知道这到底有什么用。目前康复医疗的针对人群,仍然以神外和骨科患者为主。但如今康复医疗的细分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针对慢性病人群、残疾人群、特殊儿童的康复服务。

而且一部分康复医疗机构——也就是所谓的月子中心,正在提供产后护理的业务。一些运动康复机构,也在针对受到运动伤病困扰的客户群体,提供相应的服务。

截至2017年,中国7岁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已经达到37.2%。在近几年的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一系列大型体育赛事的催化下,这个数字也许还会继续上升。

运动人群不断扩大,人均体育消费也在不断上涨。2017年,成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了1700元/年,老年人也超过了1000元/年。

为了健康而消费正在形成一种共识。这也就为专业运动康复机构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第三,社会资本也会成为中国康复医疗发展的动力之一。亿欧智库在《2022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提到,康复科的患者原发疾病已得到控制,风险低。康复医学科的患者死亡率明显较总体患者死亡率低,且呈下降趋势。

而且康复医疗虽然对医生的依赖性较大,但技术难度并不高,由此,缩减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差异。

所以康复医疗是一种比较适合社会资本介入并创办机构的医疗项目。加之体外骨骼、远程康复、数字疗法、康复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技术也将成为中国康复医疗的助力之一。

*文中黄茹为化名。

以上就是晓报告团队对康复医疗行业的解读,内容来自“每周来份晓报告”发布的《康复医疗行业分析报告》。如果你还想了解康复医疗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应该从哪个环节、如何加入这项产业,可以【点击此处,阅读完整报告】。

在完整版报告中,我们拆解了多份对于康复医疗行业的内容,并通过数据可视化的方式,直观地用数字向你展示这个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你将获得的,是一套有质量、有分量并兼具可读性的分析资源,内容包含:

1. 10分钟音频+3000字图文,快、准、狠把握康复医疗行业机会;

2. 精华版思维导图,8张可视化图文纵览行业重点。

除了康复医疗,我们还以同样的方式拆解了水果零售批发、无人机、运动服饰等时下流行的行业。如果你还在寻觅2022年以及未来的投资机会,《每周来份晓报告》将是你的好伙伴。

洞见产业背后的机会

市场价 365元/年

点击按钮订阅报告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