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育补贴1500亿,我希望是这个数的50倍”丨一线

“如果发生育补贴1500亿,我希望是这个数的50倍”丨一线
2025年03月15日 08:21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三线城市呼和浩特打响了刺激生育第一枪3月13日,呼和浩特发布育儿补贴政策:一孩10000元,二孩50000元,三孩100000元。作为对比,呼和浩特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222元/年,力度不可谓不大。此前,我们与多位新婚女性、宝妈、人口学者、财经观察者等,对“刺激生育”话题进行了一番长谈,收获颇丰,以“呼市”为契机,分享给大家。

人开始大量减少,企业是不敢投资的,市场上大小企业不敢投资的话,潜在的工作机会变少,岗位与求职者的供需更难匹配。

“你写写大龄已婚未孕不敢找工作的现状吧。”杭州的李聪说道。

90后的李聪在杭州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商公司工作,已婚两年,不敢跳槽。小巴找她谈起生育话题,她首先强调了这一困境。

“从小读书开始卷到大,工作还在卷”,另一位相似婚姻情况、传媒行业的女生林雪,吐露了其“不想生”的原因。生育意味着她的个人时间进一步被压缩。

严格意义上,她们都不算“丁克”一族,但因为各种原因,“苟”于现状。

现如今,情况已经起变化,加大力度刺激生育的社会共识加速凝聚。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放育儿补贴”,许多人猜测,中央层面的育儿补贴将落地,以补充此前地方政府主导的育儿补贴。

此外,还强调“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等配套措施;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与建议踊跃:“将法定婚龄调至18岁”“孕产服务免费”“增加育龄女性就业友好度”等,五花八门。

内卷的工作环境似乎也有优化苗头。比如,不少大厂发声提倡减少加班时长。

“不想生不敢生”到“想生敢生”,

距离有多远?

从宏观数据看,适婚适育群体的婚育需求可谓一泻千里。

据黄冈师范学院团队2023年基于36327份问卷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婚育观调查,大学生中不打算结婚和不打算生育的比例分别高达45.35%和54.21%。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较2023年减少了157.4万对,创下近40年来新低,仅为2013年的45.3%。

2023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是1.0,仅高于韩国。

宏观之外,微观又是怎么样的呢?杭州的李聪、林雪可以提供典型形象,李聪、林雪外,小巴可以引入天津的三娃宝妈杨静蕾的案例,把“不想生不敢生”与“想生敢生”这两类女性摆在一起,更能直观展示两者的差别与距离。

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先说她们的总体基本情况,结合小巴较长时间的接触,她们均是较优秀的年轻女性,是学历、能力、家庭中等或偏上的新中产女性:

比如,年龄均在1990年前后;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不乏名牌大学出身;收入处在高线城市中等水平或以上;家庭方面,均为中产或小康家庭;人生态度方面,勤奋努力。

为什么相似的群体和境遇,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呢?

小巴发现,首先,李聪、林雪与杨静蕾在生育方面的主动性是有明显差别的。

李聪的态度是随缘,排斥辅助生育;林雪受家人的催生影响,“家里剑拔弩张的。”她坦诚道。而她把“女性生育和抚养成本较男性高”作为可靠的反对理由。

杨静蕾的情况是:本身喜欢孩子。2017年结婚之后,她长达五年自然怀孕不成功,2022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花了五万块,“试管”生育一对双胞胎女孩,2023年又自然怀孕了一个男孩。

其次,她们在育儿观的差别也较为明显。比如,李聪把孩子前途看得较重。“养娃风险很大,如果孩子倒数第一,俗称烂尾,最后还是父母来给娃兜底,就是一次赌博。”李聪说道。

李聪的观点,充分反映了当下“鸡娃”盛行的社会氛围。或基于此,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我国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高达53.8万元,养育到本科毕业平均要花费68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

与较强烈的生育热情不同,杨静蕾在育儿方面却是低成本、低期望的。据她透露,两个大娃从0—2岁,每人花费在5万元左右,比《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的相关估算少近2.4万元。

图源:《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

具体的节约做法包括:半岁以前喝母乳,之后吃米糊;夫妻两人自学中医,常见病如感冒很少送医院打点滴,多能成功治疗;老人进城帮忙带孩子。

与之匹配的还有低成本生活:不买房;一家七口人租住天津郊区月租1300元的两个房子;一家人月总吃住花费不到5000元。

杨静蕾老公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硕,具有博士学位,如今在天津事业单位工作,月薪一万元左右,他们目前对三个孩子的期望是:“能自食其力就可以,身体健康、精神健康。”

或许可以这样总结:在当前刺激生育政策暂未大面积铺开的环境下,生育意愿较强烈与低成本、低期望的育儿观,可能是占最多数的普通经济条件家庭养育多娃的两个必备条件,否则难以支撑多娃成本。杨静蕾是典型形象。

西宁市城中区一托育点

而生育意愿较薄弱与较高成本、较高期望的育儿观,则是将适育群体源源不断地趋赶向“不想生”乃至丁克群体的两个核心动力。李聪、林雪也算典型。

政府和企业如何形成合力?

显然,刺激生育政策难以推动“李聪“林雪成为“杨静蕾,其主要目标应该是:

减轻李聪、林雪们对育儿成本的担忧、缓解育儿焦虑,逐渐提高她们生育的意愿,以及最大程度上畅通杨静蕾们多育娃的道路。

那么,具体来说,政府到底应该发挥多大的作用?

小巴找到了育娲人口智库执行长、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黄文政。他曾获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任助理教授,是国内主张大力度刺激生育的代表学者之一。这次两会,他们也参与了协助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起草相关提案。

据他推测,中央层面的补贴力度大约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对比2024年我国近134万亿元的GDP规模而言,占比轻微。

“只有我希望力度的1/30,如果是1500亿元,我希望是50倍,至少是30倍。”他强调道。

目前国内较公认力度最大、成果明显的城市是湖北天门。2023年9月始,天门针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天门户籍家庭可分别享9.63万元和16.51万元补贴;进城农民、产业工人、引进人才等特定群体,可享6万元购房补贴;双职工教师和医务人员,享12万元购房补贴。

叠加计算,三娃家庭最高可以拿28.51万元。

效果是: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远高于全国5.8%的增幅,出生人数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

黄文政的观察总结是:天门市领导较重视,理解也深刻,还有促进房地产等消费用意;天门市刺激生育的补贴资金力度占GDP规模的0.87%,对生育率的提升约为0.1。

这符合一般规律。综合多个国家生育补贴效果估算:每投入GDP的1%可以带来0.1的生育率提升幅度。

黄文政认为国内人口生育率应该从1.0提升到2.1以上,也就是说,总投入力度可能是GDP规模的5%—10%。

这一庞大的刺激生育的国家级补贴力度,能否完全落地,有待长期观察。

除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力量外,小巴也发现:不少业在主动发挥一定激励生育的作用,值得鼓励与推广。

比如,两会期间,“设妈妈岗(管理模式弹性、工作时间灵活)”的话题冲上热搜。

而北京市房山区举办的2025年“春风行动”首场大型招聘会上,来自北京的5家家政服务、护理服务公司便设置了17个工种几百个“妈妈岗”;

“妈妈岗”招聘专区

图源:房山人社

一些大企业,以携程为例:2023年7月1日起,入职满3年的全球员工,不论性别,每新生育一个孩子,获每年一万元现金补贴,发放至孩子满5周岁;从2025年4月起,家有18周岁及以下子女的员工,增加3天“陪伴日”。

“中国经济下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发钱给育儿家庭有利于刺激消费并促进就业。生育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人口学者何亚福对小巴分析说道。

也就是说,刺激生育与企业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要让企业有足够动力,应该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帮助提升企业形象。”另一位受访专家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杨静蕾们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

“我妹妹已生了一个。年前来这一趟,发现特别热闹,觉得还是孩子多点好;还有一个朋友,女儿三岁,到我们家后回去第一件事是备孕,这次还真怀上了。”她对小巴补充道。

中央发力、地方重视、企业跟进、个体参与,或许才能形成刺激生育的最大的社会合力。

大头、小头有话说

最后,我们邀请了几位大头,以及三娃宝妈杨静蕾,进一步表达他们的核心观察与观点。

大家觉得,现在这么卷,人少了就不卷了,实际上是相反的关系。

人开始大量减少,企业是不敢投资的,市场上大小企业不敢投资的话,潜在的工作机会变少,岗位与求职者的供需更难匹配。

比如,东北生育率是长期少子化是最厉害的,它的就业比不上生育率更高的地方。当规模效应下降,人均GDP增长更慢,投资的预期收益下降,大家就不敢去投资,技术创新水平也就较低。

我们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比如中西部修的很多高速公路、高铁,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下去,边际效用会越来越低,别说赚钱了,维护都很难。

政府要想明白,现在把钱投到养小孩上,未来的收益是最大的。从0到16岁开始去补贴,而从0岁一直到60岁,人都是给社会创造需求、价值、税收的,对GDP是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估算出来。

我认为,政府如果大张旗鼓地鼓励生育,结果会立竿见影,对社会经济预下行的预期会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

我认为,现在中国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低生育问题,其他问题都好解决。

大多数地方出台的育儿补贴政策,只补贴二孩和三孩,不补贴一孩,也不补贴四孩。我认为,所有孩次(包括一孩和四孩以上)都应该纳入育儿补贴的范围。

一般来说,补贴金额越高,愿意生的人也越多。无论补贴金额是多少,育儿补贴从来不指望会有100%的人都愿意生孩子,只要有一部分人因为育儿补贴而愿意多生孩子,就是有效果的。

整治“内卷式”竞争,以及缩短工作时间,这对刺激生育有正面影响。中国和韩国的生育率远远低于西欧和北欧国家,这与中国和韩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比西欧和北欧国家更长有关。

因为工作时间过长,不可避免会减少育儿时间,抑制生育意愿。

前两年媒体有报道说,日本大型综合商社“伊藤忠商事”自2010年开始宣布禁止加班。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一做法带来了惊人的效果,不仅利润大幅提升,员工的生育率也实现了惊人的提高——截至2022年3月的数据,几乎每名女性员工都生育有2个孩子,远超日本的全国生育率(约1.3)。

从未来发展大趋势看,推行15年免费教育势在必行。就连发展水平比我们差不少的越南,也将从今年开始推行15年免费教育了。

如果把幼儿园小小班纳入免费教育,就是16年免费教育。全面推广的话,有利于提高生育意愿。

从刺激生育效果上看,政策应适当向“不敢生”的群体倾斜。他们才会对补贴比较敏感,能被刺激起来。“不想生”的群体,比较重视个人幸福,即便给了政策也未必有用。这两个群体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每个家庭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想法。一些准备丁克的家庭,可能在某次意外怀孕后改变想法。所以,保持政策刺激力度非常有必要。

推广低成本、少鸡娃的育娃观,前提是完善社保、收窄不同岗位之间收入差距。西方国家,父母很少鸡娃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保完善,兜底效应比较强二是蓝领收入可能超过白领甚至高级知识分子,比如卡车司机比大学教授收入高。蓝领收入上升,前提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地位上升。

我觉得生了孩子以后,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动力变得特别强。在生孩子以前,我在企业里是一个拉后腿的人,当时在一个互联网公司,里面的人都特别强,我进去以后基本上没什么话语权,变得比较畏畏缩缩,2019年被公司裁员了。

生了孩子以后,我就觉得什么都不怕了,胆子特别大,也特别有冲劲,学了很多东西。

比如,2022年,我刚生完两个孩子,就开始学做抖音。那一年10月份,出了一条爆款,点赞36.4万、转发2.6万,浏览量一千多万,我一下子对自己就特别有信心了。人要是成功了一次,就会特别有信心。

2023年,我又生孩子去了,耽误了。2024年,我打算重启抖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每天练8小时的普通话。因为我是湖南人,普通话非常差。我还带孩子,听了市面上绝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理论。

去年夏天,我在老家组织了七八十个中小学生的夏令营,30天时间,每个人收费1800元。我以前没有干过组织工作,但学生和家长反响都特别好。

我们做了很多有挑战性的事情,比如爬我们那边一座一千多米的高山,走的路是几十年来没有人走过的路,当时跟路人问路的时候,他们都说不可能爬得上去,况且带那么多小孩,

我们不信邪,花了八个小时,四十多个中学生爬上去了,这些小孩从来没有干过这么有挑战的事情,成就感特别强。我们还在山顶唱了很多歌。当然,回程是坐车下来的。

本篇作者 林波 |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何梦飞|图源|VC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