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热衷考研,情理之中但也有些悲哀

00后热衷考研,情理之中但也有些悲哀
2022年01月16日 08: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在走到人生的分叉口时,我们越来越容易选择走一条稳定或者轻松的路,这是情有可原的,也是让人悲哀的。

口述 / 吴晓波

我弟弟的研究生是在德国读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记得有一次他回国,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谈到一个事儿,他说他们大学里很多人,本科读完以后读研究生,研究生读完了读博士,然后一连读两三个博士,到了三四十岁还在大学里读书。

我当时听到觉得很吃惊,我说,德国人原来那么爱学问。结果我弟弟说,其实不是的,主要还是因为毕业以后到社会上找工作很不容易。

在德国,你读博士,学校或者政府会给你发一份津贴,这份津贴和你到职场上去求职前两年的工资几乎是一个水平,所以很多人宁愿留在学校里读书,读完一个博士再读第二个、第三个。等他读到第三个博士的时候,估计已经没有什么心力到社会上去求职了。

没想到20多年前在德国发生的景象,在今天的中国似乎也即将上演了。

不久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初试刚刚结束,今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是457万,相比去年的377万增加了大约80万人,增幅达到21%,增量和增幅都是历史的新高。和5年前相比,全国的考研报名人数增加了大约1.3倍。

那么这种“考研热”的背后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

第一,高校扩招导致本科毕业生数量大增,就业竞争激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暂缓就业。

从1999年国家首次提出高校扩招计划到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85万左右增加到909万,也就是说20年左右大学生增加了近10倍。

相应地,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的10%提升到了现在的55%,这意味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一种精英教育进入到了普及化的阶段。

本科毕业生数量激增,找到合意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所以很多大学里流行一句话,叫做“毕业即失业”。在这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处境面前,考研成为了一个比较体面,又被寄托了某种美好愿望的出路。

第二,疫情下,一些学生放弃了出国留学的计划,选择留在国内继续深造。

留学申请筹备时间的拉长,以及出国的不确定性、风险性的增加,促使一些学生改变了他们的规划。

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留学报告》显示,2021年,大约有10%的学生放弃了留学计划,另外,有4成学生表示仍有留学意愿,但近期不会选择出国留学。

以清华大学为例,从2016年到2019年,该校每年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一直稳定在25%左右,也就是平均四个学生里有一个会选择出国留学,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到了10%左右,选择在国内读研的学生比例则增加到了大约60%。

第三,越来越多的00后年轻人倾向于从事轻松稳定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门槛正变得越来越高。

猎聘最近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当应届毕业生被问到在当前形势下的择业首选时,有30%左右的人选择了“相对轻松稳定,不用经常加班的公司”;有27%的人选择了“考公务员,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只有8.7%的人选择进入互联网大厂。

另一组数据是,2022年度国考,也就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202万人,比去年足足增加了51万人,增幅达到34%。

前段时间还有几条新闻,说深圳一所中学招聘中学老师,最终入选的几乎清一色是北大、清华这些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杭州余杭区一个街道招聘的几个工作人员,又清一色是名牌大学的硕士或博士。

这反映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年轻人职业生涯的不确定性在疫情的冲击和各行各业的转型阵痛中被不断地放大,所以大家对安全感的诉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在走到人生的分叉口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容易选择走一条稳定或者轻松的路,这是情有可原的,也是让人悲哀的。

最近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就是60后、70后、80后这几代人和即将成为社会主力的90后、00后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有一种反差其实挺明显的,就是60后、70后、80后成长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大家所受的教育差不多,这几代人的人才结构呈现出一个“橄榄球”的形态,就是中间部分特别大,特别杰出和特别颓废的人并不太多。

但是到了90后、00后,这个“橄榄球”似乎正在变成一个“哑铃”,就是今天的这一代年轻人,到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会变得非常杰出,因为他们受了最好的教育,自己也非常勤奋,他们会成为各行各业的年轻领袖。

但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面对生活,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结束了,阶层在内卷,似乎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是徒劳的,于是就泄了气,不愿意或者不敢于再拼一把了,而是直接束手就擒。

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年轻同学们,我相信你们现在走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我还是想要鼓励你们去争做那个哑铃的前端,而不是甘做哑铃的后端。

生活很美好,但是社会更残酷,人生的意义,无非是在残酷的竞争中去寻得生活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获得成长,而不是早早地进入舒适区,逃避现实的残酷。

音频策划 | 毕冉

音频运营 | 常秀娟 | 主编 | 郑媛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