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城市定下7%增速目标,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想吗?

万亿城市定下7%增速目标,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想吗?
2023年01月16日 09:00 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24座万亿城市,打算逼自己一把。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中国内地共有24座GDP万亿城市,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近四成。一直以来,它们都是增长的引领者,其表现也影响着各界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

过去十天里,多数万亿城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陆续出炉,2023年的预期增长目标也随之公开。

少则4%,多则7%,多数集中在5.5%—6.5%的区间,相比2022年的实际增速,普遍有着不小的跨越。

结合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稳增长”的定调,不禁让人感叹:2023年,真是要全力发展经济了。

对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高速增长,北京大学周黎安教授提出过一种解释: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

简单来说,经济增长成为地方官员考核与提拔的标准,使得他们有巨大的动力来发展经济。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地方政府官员非常热衷于GDP和相关经济指标的排名”。

这种模式既带来了增长奇迹,也导致了重复投资、污染环境、民生保障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大约在2010年前后,舆论界开始密集反思“唯GDP论”的政绩观。

直至2013年,中组部印发通知,规定地方政绩考核不以GDP论英雄。

然而,经历了2022年的反复封控,各地“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把确诊病例数字当成关键指标。人们又开始怀念,过去那种高速增长、哪怕是野蛮生长的日子。

因此,当这些万亿城市纷纷晒出自己的增长目标,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让人格外期待2023年了。

当然,重新关注经济增长,不意味着我们枉顾经济规律。应该看到,2022年的困难并不单纯来自疫情,2023年要实现预期目标也并不容易。

外需不振,中国的进出口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四个月下滑。消费低迷,去年11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依赖的似乎还是投资。广州市就提出,力争全年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

图解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图源:广州日报

但广州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去年以来,不少地方已经出现财政困难,隐性债务风险持续累积。这种情况下,还能再举债拉动投资吗?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南华早报》撰文指出:防疫政策转变,并不能直接重振经济,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收益递减。“只有深刻的结构性改革才能扭转中国的增长趋势。”

这不是一篇让人开心的文章。好在文末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改革是由危机驱动的。

吴老师也常说:中国每一次市场化改革、制度创新都不是在风和日丽的环境下发生的,每一次都是被危机倒逼出来的。

若真有柳暗花明,也要靠山重水复时的奋力一搏。这不,24座万亿城市立下军令状,都在逼自己呢。

那么,该如何看待2023年各地的增长目标?又该如何看待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我们请教了三位大头,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1月11日,上海市人大会议上建议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从最近各地发布的GDP增速目标看,普遍对2023年抱有较强信心。郑州、长沙的目标分别是7%、7%左右,合肥、福州分别是6.5%以上、6.5%左右,济南、青岛分别是5.5%以上、5.5%左右。

我个人认为如果2023年不出现大的不确定性,合理的增长区间应该在6%以上。因为2022年增速估计在3%左右,基数是比较低的。2020和2021年平均增速为5.1%,如果2023年没有6%以上,2022和2023年的平均增速估计不到4%。等于从5时代降到4时代,这样的话,要实现到2035年人均GDP上一个大台阶目标是比较困难的。

6%的目标也需要付出努力,但并不需要太强的刺激政策,不是要大放水。

虽然我国人口红利在消失,会拖累长期增长,但也要看到,新就业人口的质量是在上升的。根据教育部的数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也就是说,现在每年走上工作岗位的新就业者,所受教育程度比起10年、20年前高出不少。这种人才红利对于整个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都是有力支撑。

我比较担心的是,一些地方为了GDP而GDP,而不了解GDP增速是一个结果,重要是过程是“是否健康”。如果只是为了提高几个百分点,办法很多,比如上几个大项目,立即就可以增加GDP。但这些项目本身能不能产生合理的经济回报,能不能带动就业和百姓福祉,这更重要。

如果各地都上了很多重复性、同质化的项目,这一两年GDP上去了,但产能都释放后发现供过于求,效益不行,那就是“集体谬误”。就像经营银行,信贷质量比信贷资产扩张更重要。

在三年疫情后,确实要尽可能快地发展。但前提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各地也没有必要攀比,真实健康的1%的增长比不健康的10%的增长也要好。

今年目标普遍上调,主要还是基于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预期。

2023年经济大概较2022年明显改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2022年实际上已经推出了非常多的刺激政策:一是货币宽松的弓基本拉满,利率已经降至历史低位;二是地产调控的放松,基本已经是过去五年最宽松的状态;三是基建投资为代表的政府信用大幅扩张,政府债券多增超万亿,这些都将在2023年逐步发挥作用。

而且,只要经济不企稳,还会有进一步的宽松动作,直到经济复苏为止。

关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1.投资拉动是最有效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投资把经济拉起来消费也会受益。

2.投资没有原罪,不一定是大家理解的传统基建和地产,现在高新技术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占比越来越大。

3.长期看投资增长模式不是最优的,但在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就是次优选择,当然,必须注意投资的效率和债务风险的管控。

其中,控制债务风险的核心是两点:一是要用规范的工具,要以表内债券融资为主;二是对地方政府要有高层级的监管。

大家看各地的2023年GDP增长目标,第一感觉是偏高,高则10%,平均在6.7%。而与之对比,2022年的增长压力很大,预计2022年的增速在2.5%—3%之间。

但这个目标做拆解。第一,各地2023年GDP目标明显提高,跟2022年的低基数有关,2022年经济运行有压力,整体数据偏弱,使得2023年即便保持一个正常的增长态势,数据也会有所抬升。

第二,2023年不管是整体还是各地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在减少,比如疫情、海外加息等影响在减弱。包括我们认为,新一届中央政府到位后,将会有更多积极政策的引导,需要地方政府来落实。

第三,细看各地GDP目标,会发现地区差异,中部、西部地区定的目标相对高一点,东部地区因为整体的盘子相对比较大,定的目标就低一点,因此有其合理性。

为了实现高增长的目标,会不会又靠投资来拉动?并不是这样的。2022年从中央到地方杠杆都加得比较大,通过政府发债获取资金,并投资基建这样的模式,来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在2023年难以为继。主要原因在于地方债的发行涉及偿债压力,如果房地产或土地财政无法补偿,地方债的偿还压力较大。

同时,从项目选择上讲,去年投入的项目已经很多,今年再去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比较好的项目,也比较难找。

那么2023年各地拉动经济主要靠什么?仔细看了各地的报告,基本还是侧重消费,各地都对消费拉动给予了非常明确的政策指引。

这里要强调的是,地方政府所讲的消费概念,也包括了购房行为的拉动作用。因此今年各地将会看重房地产销售的增长,将在购买端给予更多支持,比如限购、限价政策会有一定松动。此外,也会重视汽车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

此外,关于全国的GDP目标,有个比较好的参考指标是全国GDP目标往往会与北京、上海的目标相似。上海的目标为5.5%以上,据此推测2023年全国的GDP目标或将在5.5%左右。

本篇作者 |李梦清|木有药师|当值编辑 |麻酱

责任编辑 |何梦飞| 主编 |郑媛眉|图源 |VCG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