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4产能迁往印度?

iPhone14产能迁往印度?
2022年10月05日 09:00 诗与星空

最近看到了两个自相矛盾的消息。

第一个是iPhone14开始在印度生产。

初期产能约占5%,苹果规划未来产能提高到25%。

负责在印度给苹果生产iPhone14的,是富士康。当然了,印度富士康和中国大陆的富士康虽然都是郭台铭的资产,但不能算同一家公司了。

这是一个让广大印吹欢呼的消息。

第二个消息,是苹果公司公布了供应商最新名单。

其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至少新增了六家中国内地公司。包括中科三环、水晶光电、深圳市乾德电子,还包括早已进入MacBook供应链的闻泰科技、江阴康瑞成型技术和包头市英思特稀磁新材料。

在苹果200多家供应商里,以数量算,中国供应商超过一半,以金额算,iPhone14的硬件价值大约有25%由中国供应商提供,其中扬声器、玻璃、电池、相机模块等都由中国产业链企业供应。

这是广大印吹和越吹视而不见的消息。

这两个看似自相矛盾的消息,其实清晰的勾勒出了一个真实世界的现状:中国正在产业升级。

先简单回顾下美国还是工业制造强国时的路线图:

第一,本土工业高度发达,无论是芯片还是汽车还是造船。

早在100多年前纽约地铁修建期间,美国作为当时的基建狂魔,就使用了盾构机。

第二,部分次高端产业转移到欧洲、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

第三,部分低端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印度、东南亚、南美等地。

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实质上锚定的是石油+各国的物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全世界人民供养美国,然后在交易的过程中各产业链吃肉喝汤。

形成“阶级固化”,谁想动一动,就搞中等收入陷阱。

后来终于有一天,有个喝汤的想吃肉了。

对这个体系提出了挑战,而挑战的方式是明牌:产业升级。

这个时候,全世界包括美国自身才发现,在资本的推动下,美国本土已经形成了产业空心化。

于是开始围堵中国的产业升级计划,一方面定向精准打击产业升级成功的行业(5G、光伏、新能源等),另一方面制定各种回流计划,投入巨资让台积电、三星迁入美国本土。

如何理解曾经在中国深耕的果链向印度转移呢?

首先,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其次,在中国部分行业完成了阶段性产业升级后,相对低端的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是必然的,也是鼓励的--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抱团才有可能升级成功。

越来越多的产业链转移到越南、印度,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能转移过去的,都是相对低端的产业,真正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中国本土企业手中。

2016年刚刚成立的长江存储,在台湾“存储教父”高启全的带领下,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突破,顺利成为iPhone14的内存供应商之一。

富士康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你能想到有一天我们能造内存?而且是世界技术第一梯队!

如果不是海思被精准打击,海思的芯片也将成为手机芯片行业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都是产业升级的效果。

那么,印度、越南就不会产业升级了吗?

星空君并不是故意歧视这些国家,产业升级不是今天造耐克鞋的工人,明天进了富士康,后天就能造比亚迪新能源车了。

背后是教育,是基建狂魔,是航母(现在可能很多人终于明白军事是干什么用的了),是税收体系... ...

其实,这都是明牌,美国走过的路。只不过它自己选择了脱实入虚,金融立国。

现在兔子就是摸着鹰酱过河。

越南是实实在在的摸着兔子过河,星空君都会定期看越南官方发的五年规划。但越南官方都不如越吹,是非常诚恳的规划,承接中国转移的产能。

因为越南只有1亿人口,劳动力有限。交通、资源都有非常大的局限,超越中国是不现实的。

印度是个神奇的存在,印度号称14亿人,但广大低种姓人口,是不能算正常人的。

谁比谁更高贵,从1949年以来,中国人是不信这个的。印度人不行,所以不能用正常的发展逻辑来看印度工业。

10月1日,据媒体报道,福特汽车印度分公司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工厂的工人达成遣散补偿协议,最终的和解方案是该工厂2592名工人,平均获62个月薪水补偿。

星空君查了一下数据,根据补偿协议,他们的平均月薪水在3500卢比/月-7500卢比/月之间,折算成人民币是304.5元/月-652.5元/月,换算成美元是42美元/月-90美元/月。

而福特,10年在印度亏了20亿美元,临走了,还被薅了一把羊毛。

因此,印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低端产能转移,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