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大多认为和晋文公重耳悼念介子推有关。
重耳登上王位后按功行赏,不小心忘掉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跑到绵山隐居。后来重耳过意不去,就去找介子推而不得,把绵山改名为介山。
注意,正史就到此为止了,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都讲到这里,介子推隐居终老。
但汉朝刘向写了一本《新序》,写了个故事,说重耳为了见到介子推,跑到他的老家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背着母亲烧死在山上也没有君臣相见。

重耳后悔不已,下令设立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第二年的第二天又来到山上,发现烧焦了的柳树发了新芽,就封这棵柳树为清明柳,这一天为清明节。
把介子推烧死的故事,《新序》是首发。但这本书其实是个政治小说集,不是严肃的史学著作,以野史为主,搜集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
刘向是中国最早的小说故事家之一,叶公好龙的故事就出自《新序》。
不过,这个故事从此流传了下来,世世代代纪念。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成为国家三大法定节日之一,用来祭祖、踏青。
尤其是到了宋真宗时期,真宗赵恒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清明节和介子推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巅峰(按照正史记载,介子推只是追随重耳的贵族之一,并没有特别出彩的成就)。

宋真宗这个人是比较有意思的,他搞了澶渊之盟,自比秦皇汉武,要去泰山搞封禅。结果群臣都丢不起这个人,他被迫给大臣行贿,才勉强得到支持去了泰山。
从他封禅之后,再也没有帝王去泰山封禅。

泰山脚下的岱庙里,立着一块“五岳独宗”碑,这块碑是宋真宗泰山封禅之后立的,碑文记载了封禅过程,不过这几个特大字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张允济、巡按王立贤所题。
有人问,为什么朱元璋一统天下后没有去泰山封禅?
这个问题要问宋真宗赵恒。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信仰?
宗教吗?
中国人不信鬼神,《论语》称: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
正是因为这样的信仰,所以必然要有清明节这样一个节日,用于对祖先的集体记忆。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几万块甲骨文里,事无巨细都是在问祖先。
收粮食了要问祖先,打仗前要问祖先,生娃要问祖先,打赢了也要告诉祖先... ...
成功的祖先会进入神仙编制,特别NB的祖先则可以成为天界的帝王。
事实上,“上帝”和“天帝”在中国历史里就是特指一位成功的祖先:帝喾,又叫帝俊,黄帝的曾孙。
后来,“上帝”这个词借给了基督教的神使用。
祖先的本质,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华夷之辨,不断的把华夏这个概念扩大和融合,铸造统一的共识,在这个共识之下,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信仰。
祖先崇拜的本质,实际上是道德崇拜。我们崇拜的祖先,都是有德之人(当然还要有能力,没能力别说进神仙编制了,连进族谱都有难度)。
网上曾经流传一段话,非常代表中国人的信仰:
天破了,自己炼石来补;
洪水来了,不会逃避,自己治水疏通;
疾病横行,不求神迹,自己尝百草治;
在东海淹死了就把东海填平,被太阳暴晒就把太阳射下来;
谁愿意做拣选的石子就让他去吧,谁愿意做俯伏的羔羊也让他去吧;
谁愿意跪天子跪权臣就让他去吧,谁想不问苍生问鬼神也让他去吧;
斧头劈开的天地之间,到处都是不愿做奴隶的人。
这,就是这个民族血液里与生俱来的,是这个民族不可亵渎的东西。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