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至唐弥勒佛石雕造像

南朝至唐弥勒佛石雕造像
2020年11月25日 08:17 漠宏庵

南朝至唐弥勒佛石雕造像,高24厘米,宽16.5厘米,厚10厘米。沙岩质地,造像额中雕有“白毫”,颈部佩戴佛珠,袒胸露乳,双手置于腹部,右手持“拂尘”。背后开有一小方孔,原有装脏佚失。

古代弥勒信仰的起源与当时所译佛教经典有直接关系。在民间弥勒佛崇拜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西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弥勒菩萨信仰在南北朝时逐渐盛行。唐代由于《阿弥陀经》译出,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者增多,故弥勒信仰较之前略有示微。

弥勒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一个婆罗门家族,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高等贵族,但后来皈依佛门,成为佛的弟子,并得到佛陀的器重,被释迦牟尼指定为佛的接班人,但由于弥勒先于佛陀涅槃,成为了“未来佛”。

“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进入唐宋以后,民间对弥勒佛的信仰再次进入鼎盛,弥勒佛的形象也逐渐定型。《宋高僧传》载,契此是五代明州(今宁波)人,号长汀子。他体态肥胖大腹便便,常常锡杖上挂着布袋游方化缘。故称“布袋和尚”。民间传说中的大肚弥勒佛像就是根据契此和尚演变而来。但这种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造型已经是宋元以后的事了。

在我国绘画与雕塑艺术中极少见到佛、菩萨、比丘等僧侣手中持佛尘。此尊弥勒佛石雕手中所持佛尘是符合佛经典籍记载的。

拂尘是一种用兽尾毛、棉和丝状物制作而成的器物,一端有把柄,可用来驱赶蚊虫、清除尘埃。但大家只知道拂尘是道家常见器物。殊不知在佛教经典中,拂尘也是佛门必备之物,象征除去烦恼。佛教经典中对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有着详细的的记载。佛经上记载;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奉于佛身之侧。

唐朝武后,长安三年(703)义净译《毗奈耶杂事》中称:“佛在广严城弥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己,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畜拂蚊子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由于比丘坐禅时,被蚊虫叮咬,搔痒难熬,因此世尊允许比丘持拂子驱逐蚊虫。

唐代以后,禅宗持拂子尤盛,并以此为庄严具,住持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称为“秉拂”。

在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中通常不追求形似,而是以形写神。弥勒佛石雕造像雕刻风格简洁、古拙。从雕像袒胸露乳,眉宇间所刻“白毫”和颈饰所佩戴佛珠及手持拂尘分析;可以断定其为弥勒佛造像无疑。

在传承至今的古代雕塑和绘画艺术中,手持拂尘的佛教造像传承稀少。特别是早期石雕弥勒佛持拂尘造像更是凤毛麟角,此尊弥勒佛造像保存完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