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一】:基本逻辑思维点【下】

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一】:基本逻辑思维点【下】
2018年11月23日 09:22 估值之逻辑

四、模型阐述:

由于上面的整体阐述逻辑推演量较大,我们做个假设的农场模型来阐述以上经济过程。

模型 1:封闭经济体需求不足

有一个封闭的奶牛场,1 个农场主、100 个工人,养了 100 头奶牛,年产 100 斤奶,每斤奶售价 110 元,总收入是 11000 元,其中农场主 1000 元,工人每人 100 元。

工人每个人每年留存 10 元作为储蓄,农场主留存 800 元作为储蓄,那么整体购买力只有 9200 元,总供给是 11000 元。那么总需求一定是小于总供给。

△  农场经济模型 1

模型 2:农场主发行货币,给挤奶工放贷款——债务危机

在案例 1 中,为了增加需求,农场主具有了铸币权( 国家银行 ),给挤奶工放贷款,我们分成三种形式来看,就能看出经济过热、经济温和、经济通缩三种情况的由来。

农场主给挤奶工发放 2000 元、1800 元、1600 元三种消费贷款形式。贷款的用途是增加需求,购买商品。

贷款放多了,购买力旺盛就是经济过热,表征为物价上涨;贷款放少了,经济还是通缩物价下跌。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出现:1、贷款量发放多少?2、时间推移,债务危机爆发。

1、什么样的量是放多了?什么时候是放少了?谁也不知道,连世界上最聪明的各个央行也都不知道,只能试着来,放多了,收一收;放少了再加点,通俗的讲「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2、通过贷款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一世。贷款累计时间越久,面临的问题越多,在我们这个模型里面,十年后,居民就是资不抵债,单体个人储蓄是 100 元,负债是 200 元,每年收入只有 100 元,严重的资不抵债,如果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收入只够还利息的情况,甚至是不够还利息的庞氏骗局。

这时候就要债务清算——债务危机爆发。

我们可以把这个案例中的挤奶工类比社会企业的公司,把农场主类比成银行( 也可以类比国家 )。这样危机的链条和构成原理也就清晰了,企业负债周期( 金融周期 )是必然会发生的,一定会发生,这个伴随着库兹涅茨周期而生( 建筑周期、房地产周期 ),25 年的长周期。

△  农场经济模型 2

模型 3:缓解债务压力——掠夺别人的需求、核销债务

上面案例中,如果出现了债务危机,对于 A 农场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加收入和核销债务( 债务出清 )。

△  农场经济模型 3

掠夺别人的需求!

在我们假设情境 1 和 2 中,情景 1 产生了贸易盈余( 贸易顺差 )1100 元,就会缓解了国内的需求不足问题,但是并不能完全缓解。如果大量出口,达到情景2的情况,贸易盈余( 贸易顺差 )达到 2200 元,那不仅仅能解决需求不足问题,也能解决了债务问题,收入增加不需要借债满足消费需求,还能归还债务,那么债务危机也得到缓解。但是这种方式实际是把危机抛给别的国家,有些「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味道,在掠夺别人需求的时候,B农场的需求和供给更加的不匹配,这个时候就需要用B农场举债前行。

不要简单小看这个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全球目前经济现状的模型,也就维持了 50 年的全球「共生模式」。

全球唯一一个消费型国家就是美国,中国是利用美国的消费( 对美国净出口 )完成了城镇化积累,但是美国人的消费能力又不是凭空而来,是美元的信用额度,利用释放美元增加居民财富的方式——调节居民资产负债表( 金融资产占比高 )。

全球工业生产国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都是在使用美元这张信用卡,美元举债维持全球需求不足。

所以我们能看到美国贸易盈余从 70 年之后开始快速的下降到负数,并且幅度愈发的大,国债也随着积累。虽然各个国家都拿着一把的美国国债,但是真的不要对美国抱有什么的敌意,因为每个出口型国家都享受了美国消费带来的实惠,都是在美国每年 7000 亿美金贸易逆差的情况下掠夺了美国的需求,所以必然就会持有美国国债,中国受益最多,自然而然就是最大的美债持有国。

如果进一步演化,《资本论》中阐述「世界无产阶级是朋友」这句话是值得推敲的。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是敌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的竞争对手,美国消费群众才是我们的朋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客户。但是全球仅仅一个美国,仅仅一个美国消费、金融立国的国度,只能有一个,目前不会出现第二个消费国度( 关于美国金融立国我们在后面继续阐述 )。

掠夺别人需求还有一种更简单粗暴的做法,发动战争直接掠夺他国的财富,这个模式在18世纪到19世纪是比较普遍的做法( 鸦片战争、开荒美洲大陆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个模型的演绎,鸦片战争是大英帝国为了掠夺大清帝国的需求而发动( 改变贸易逆差 ),鸦片是当时唯一能快速改变贸易逆差的商品。 ),在目前的世界很难再通过战争掠夺他国资源,汇率战成为新的战场( 贸易战争 )。

核销债务( 债务出清 ):

这个在中国已经出现过一次的债务核销周期,就是朱镕基总理期间,从 1994 年通胀见高点那个时期,应该是金融周期下行阶段( 对应的是我们 2010 年 ),到了 1999 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正式接受四大行的呆账坏账,直到 2002 年普遍救助农信社为债务出清结束的标志性事件。那一轮修复了企业资产负债表,开启了直到如今的一个宏观盛世,当然中间还必须说加入了 WTO,我们的制造业抢了「亚洲四小龙」的市场,掠夺了美国的需求。

在这个模型,掠夺外部资源的核心是成本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能源成本优势、组织架构比较优势等等优势。我们继续推导,能得出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例如为什么东北振兴不起来?

东北没有任何区域竞争优势,工业生产不具有成本优势,不具备资源成本优势( 北欧挪威能保持高福利,是因为他们人口少资源多,光卖原油就足够他们生活 ),无法形成对外掠夺需求的区域效应,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衰败。不要拿东北人的什么劣根性、政治透明度、政府信誉这些事情展开攻击,这些攻击类似于「你让一个老农民讲究卫生、优雅的吃牛排、然后擦擦嘴」一样的苍白,这种指责是没有指责在问题的根本上。90 年代出来的河南商人骗人时代,「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那是什么原因?深层次的背景就是上亿人口的大省长期无法解决自己的人口温饱,为了活命和更好的生活,三年自然灾害的惨痛记忆是别的省份无法体会和熟知的。

东北的衰败同样是一个必然,有一种研究历史的思路叫「地理环境决定历史」,为什么民主社会发源于希腊?是因为希腊是海洋文明,一艘船出去打鱼少一个人都回不来,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是农耕文明就不在乎人,所以农耕文明往往都是帝王制。东北的衰败来自其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发展,只有当东北人口达到和当地农作物经济、旅游产业、出口相匹配的时候,东北才能振兴,否则说句yy的话,只有 「收回江东六十四屯、占领西伯利亚油井」才能好转。

( 可控通胀是延缓债务危机的一种方式,我们并不加以讨论说明这个情况。反正一句话,「贷款 30 年,现在一个月还款 5000 元是点压力,20 年后还是 5000 元就不是压力」。)

模型 4:城镇化率的首要条件,能获得外部的需求

在国家生命周期中城镇化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是城镇化率并不是说提升就能提升的,一定要有外因,外因就是掠夺的需求多少。

△  农场经济模型 4

在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1、掠夺外部需求创造居民财富;

2、政府有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3、企业能形成资本积累。

掠夺外部需求,增加居民财富是城镇化的核心,如果能持续的城镇化,进入国家生命周期的快速成长期,一定是要让大部分的民众进入到工业化体系,通过工业化体系创造居民财富。

居民财富增加可以买房子( 房地产投资 )、增加资本形成( 制造业投资 )。而政府在这里是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让居民居住的环境更好,扩张城市边缘,创造制造业更好的流通环境和工业区的面积扩大。这个角度下,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大的需要改变的论述是有问题,这个属于享受着国家快速成长期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能看到国家生命周期中快速成长期的阶段高固定资产投资是必然,因为要做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社会工业制造业的资本形成、居民的住房需求( 固定资产投资包含: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 )。

印度为什么始终没有对中国形成足够的战略挑战?因为印度没有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高效的形成一个基建投资体系( 在后面文章中我还会着重提到这个问题 )。

模型 5:效率提升带来成本下降、提升整体社会的福利

在这个模型中,生产效率的提升会增加人均享受物资的水平,所以在效率大幅度提升的时代,就是全球经济大好的时代,因为人均收入提高、物价便宜,人民幸福感很高。

△  农场经济模型 5

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都在做一个事情,就是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债务危机等都可以通过效率的提升抹平。

大的效率提升周期就是康波周期:1764 开始的蒸汽机革命带来纺织效率的快速提升;1836 年的铁路革命带来了流通效率的快速提升;1880 年开启了电气化革命是整体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1937 年开启的汽车革命又是提升了整体的流通运营效率;1982 年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生产效率、流通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全球统一化得以更深入的实现。

康波周期的繁荣顶点均是由这些技术革命带来。所以熊彼得 29 岁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阐述 「创造性毁灭」,是和康波周期相对应的。

( 另外小八卦下,熊彼得这位大神十分瞧不起另外一个和他同岁的大神,那个大神叫凯恩斯。熊彼得觉得凯恩斯低估了资本主义内在的稳定性,他的错误在于把经济衰退归咎于储蓄水平太高,而熊彼得看来正是因为储蓄,企业家才能够进行创新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进一步而言,凯恩斯的错误之处在于他对待经济学的态度,熊彼得相信,一个科学的经济学家应该坚持制作经济分析,而远离政治人物利益攸关的政策问题。在《通论》中,凯恩斯不仅给了政策建议,而且熊彼得看来,凯恩斯似乎是首先对这些政策有了判断,然后再发展出一套理论为之辩护。 )

模型 6:长期滞胀模型

这一个的阐述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论证数据严谨性的,仅仅能当做我自己理解臆断的一个想法,不能称为什么规律。

如果适龄购房人口和生产效率组合能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模型。生产效率提升,适龄购房人口不变( 需求不变 ),带来的是储蓄增加,物价下降,经济最为美好。这个情形比较好解释,上一个模型已经解释了效率提升的伟大时刻。

生产效率不变,适龄购房人口增加( 需求增加 ),带来的是储蓄减少,物价上升——滞胀。

生产效率不变,代表的是总供给不变,但是当适龄购房人口快速增加25 岁至 45 岁 )需求的快速扩张( 人生最大的需求是住房 )。效率不变,需求增加的过程( 通过债务满足需求 ),那么全社会居民的储蓄会下降,物价会抬升( 需求增加大于供给增加 ),这个阶段就是滞胀,而且是中长期的滞胀。

△  农场经济模型 6

在我们之前的模型中,并没有考虑到人口在整体经济中体现的作用,这个扩展又可以成为新的一门学科,人口经济学。( 英国经济学家W·布赖恩·雷德韦(W.BrianReddaway)在 1939 年提出了人口经济学的命题,发表了《减少人口经济学》 )

这个学科涉及的问题很多,我只能略微理解下所谓的经济体滞胀的由来。每一轮小的经济周期都会有滞胀阶段,但是十分幸运的是每一次的滞胀时间点都很短( 3、4 个季度 )。

但是在长周期的经济周期中是有一个长期滞胀时间。在过去的 40 年时间我们都没有经历过中长期滞胀,上一次中长期的滞胀是在 1970 年到 1980 年,我们提出这个模型是以这个阶段为蓝本衡量的。

从 1970 年进入康波周期的萧条期,在这个阶段战后的婴儿潮进入到 25 岁购置房屋,需求的快速扩张和供给的偏平化带来的一个长达 10 年的滞胀( 1937 年开端的康波周期是以半自动化和汽车为主要引领 )。周天王( 神 )的康波宿命论一直阐述「从 2018 年到 2019 年开端的萧条期必然会有滞胀」,萧条期的滞胀我猜测和人口也是有关联,因为每一轮的康波周期向上的 30 年中都会出现婴儿潮,而进入萧条期,正是这些婴儿潮进入购房年龄。

如果对比中国,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从 2005 年,我们 1980 年之后的婴儿潮进入了住房需求的高峰期( 进入 25 岁 ),2020 年 80 后开始进入了二次购房的高峰期。

下图是美国过去 100 年 0—4 岁人口和 25—45 岁人口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有意思的情况:

①在 1970 年,战后婴儿潮进入 25 岁首次购房的高需求年份( 欧洲也是同样 );

②2010 年开始,美国 25 岁至 45 岁这个年龄层人口数量开始向上,结合 1980 年之后出现的婴儿潮,我们可以确信,美国已经进入房地产周期向上周期( 库兹涅次周期 )。

从这个模型外推预演未来,美国从 2018 年开始的十年,发生滞胀的可能性和概率是极其的高,未来十年正是美国生产率稳定,购房增速提升的一段时间,那么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即将结束 30 年的大牛市,进入 10 年以上级别的大熊市。( 有一本书叫利率史,在这本书有一幅图是美国从 1900 年到 1990 年的国债收益率,上一次的低点还是在二战时期,也是 1%~2% 的低点 )

△  美国人口推算数据图

(私人笔记非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