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二】:全球萧条的必然性【下】

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二】:全球萧条的必然性【下】
2018年11月30日 15:02 估值之逻辑

四、国家生命周期

国家生命周期有两个重要的指标:1)城镇化率;2)国家资产负债率。

1.城镇化率:基建、人口房地产需求、城镇化率的速率

世界主要国家不同时期城镇化率

国家生命周期中有一段,仅仅有一段是快速成长期,这一段在城镇化率处于25%到60%这个区域。城镇化率一旦过了60%这个区域就进入了平稳增长区域。

这个数值和行业研究的生命周期研究很相似都是十分重要的,行业研究的渗透率是关键性指标,要分析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分析渗透率这个指标,尤其是做成长股估值的,渗透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参考之前文章《估值的作用 |大周期的投资体系【下】》)。只是国家成长周期中成长期的初级条件不是10%而是25%。

在国家生命周期,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就类似成长股渗透率的估值生死线,和基建、周期相关的标的估值快速下杀,进入到成熟期估值,我们回头看我们在2010年城镇化率到了50%附近,从这年开始和基建相关的产业链的公司估值遭遇到集体性的下杀,一路杀到了2014年。这个在投资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城镇化率一定要涉及两个问题:1、人口带来的住房需求;2、基础设施建设的失效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城镇化率提升速率快慢的问题:

①人口住房需求是国家快速成长的引擎

人口住房需求是国家快速增长的引擎( 前面已经提及,历史规律证明工业化中后期都是以住房为经济的主要引擎 ),我们前面在基本思路里面已经阐述了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就是房屋,国家在刺激国内消费增长的时候,刺激住房需求是必然的优先选择。

如果发生经济危机,或者需要刺激经济挽救债务危机,不至于社会陷入到破产、物价下跌、通货紧缩、失业的循环怪圈中(1929年大萧条 ),那么增加总需求是必然,政府加一部分杠杆、居民加一部分杠杆,两部分需求增加刺激整体经济。

所以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国内房地产市场,这个是我们享受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须依靠的力量。连美国在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裂之后,都是高举房地产刺激经济的大旗,从购房首付20%到首付,玩到了极值的玩法,要知道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购房首付还是20%。所以美国最后玩出了次贷危机。

房屋价格的快速上涨,也是国家生命周期的必然产物。财富快速创造期都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房地产价格经历大幅度的快速上涨,这是一个国家房地产周期中有且仅有的一段价格快速上升期。而说地产要崩溃的那些论断已经被时间证明是错误的,而且是错的离谱。这个是国家生命周期必然的一个结果,不会被任何外力所转移。

人的生命周期从25岁到35岁进入的是首次购房需求,从35岁到45岁是改善型住房需求的高峰。从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推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还有80年后这批人的首次购房需求和改善型需求的支撑。我们不要担心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人口结构表明还有需求。老龄化的这种大众白开水的说法等到我们80后这批过了二次购房的高峰期之后再说吧。

什么时候是房地产价格过了高速成长期了?当住房首付从30%下降到20%以下,房屋价格就要向CPI的涨幅靠拢了( 这个是同步性指标,非领先性指标 )。2025年后我们会看到降低首付比例的情况出现。

有一个数据狂人( 研究深入,数据的逻辑关系关联度,严谨认真无人能出其右 )在勾稽了居民财富收入、存款、购房贷款支出等各项指标得出两个结论:1、居民已经没有存款来继续购买住房、消费;2、有63万亿存款是集中在少数灰色收入人群中。关于第二点我们无法反驳,但是关于第一点,我偏向认为并没有那么简单,过去购买房屋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购房越早享受的红利越大,这部分人的资产负债表中有很大一块是已经增值数倍的固定资产。金融机构可以以此为基础做抵押式贷款,将增值部分折扣贷款又可以再次刺激消费和住房购买,( 这个玩法如果不受控制,一定会把自己玩死 )。

居民杠杆还有很大的增加空间,存量资产还没有盘活。他的数据推论有些横向比较并不够,国内只有这20年的数据,而这个数据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后期出现的,如果也能把相应的历史上一些工业化进程走在前列的国家这个阶段数据放在一起对比,能有更好的说服力和可比较性。这个对应的数据就是美国的1930年到1950年,日本的1965年到1985年。

②基础设施建设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增加杠杆的一种方式,是支撑城镇化率提升的必然手段。那么从2000年开始抨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过度的言论,除了能吸引眼球,展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从2000年到2010年,城镇化快速扩张期,必须要基建做配合。

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必然会在某一个阶段失效。什么时候会失效,增速开始出现下行?我偏向认为是城镇化率无法再快速提升的时候( 注意是快速提升 ),基建投资会失效,并且会带来相应的滞胀问题。有个基建投入产出比值,这个比值有大量的经济学家做过这个方面的研究。也许城镇化率达到50%是一个基建的分水岭,会带来基建投资增速的快速下滑,因为50%以上城镇化率也进入了缓慢增长区间,继续基建投资并不能为人们所消费。60%以上进行基建投资的二次下移。

美国进入60年代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出现了失效,当时采用增加国防开支来拉动经济;70年代的时候国防开支也经受不起,伴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滞胀,滞胀维持到80年代保罗·沃克尔坐上美联储主席的宝座,换用货币流派( 也是康波周期的起点 )。

2.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

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这个实在是太长了,长达100~120年的时间,从1719年约翰劳开始,有了经济学的概念( 之前的航海、蛮荒时代经济意义不明显 ),到现在仅仅是300年,在这个过程能有详细数据记载的经济历程也仅仅不超过150年。

康波研究能找到详细数据的是4次,第一次康波周期开始于蒸汽机的发明,那个周期数据也不是很清晰,但是在第五次康波周期(1982年开始的回升期 )印证了之前对康波的划分和研究,也被人所接受。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的研究还不能称为一个研究的体系,最多能找到一次半的数据来支撑,没有第三次或者第四次周期的验证,更多是一种主观臆断。所以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只能当做一个主观臆断所产生的想法,并不能类似康波研究那样能定性定量化。

①中国国家负债表周期刚刚起步

我把这个单独成列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债务并没有大家想得那么严重,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还很健康,如果站在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这种超宏大的周期来看,我们还是处于前三分之一处。我们还能加各种形式的杠杆( 财政、货币 )。说的国运,大的国运就是我们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还只是刚起步。

美国现如今是22万亿国债,年财政收入是3.3万亿美金;日本未偿还国债余额944万亿日元,国家政府债务是1085万亿日元,但是日本财政年收入只有56万亿。看这个负债都是10:1甚至是20:1的概念。

如果只看我们政府和地方政府略大于1的债务和财政收入比值,我们还觉得国家债务问题是一个问题吗??甚至用国家资产负债率的说法,国内公共事业等融资方式来阐述中国不能增加国家资产负债率,债务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偏向有些数据教条主义,国家负债,那是从设计之初就没有想着会还的。那是「想增加多少增加多少」的问题,拿这个数据和欧美日去比较也许才能特别好的理解国家政府是如何的「耍流氓」。

约翰劳的「密西西比泡沫」为了解决国家债务问题,只是用了一个无比标志性的泡沫和危机解决一个危机。历史上大部分的国家债务问题最终的出路都是以战争为收尾,最出名的就是二战中的德国。应该说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各国国家债务达到无法调和的产物,任何一个有办法解决都不会贸然的以全面战争作为开端,二战只是一战的延续。

②欧美体系货币流派面临失效的可能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凯恩斯主义在70年代的失效,所以有了货币流派的崛起,因为在国家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必然会带来凯恩斯主义的失效,这是国家资本形成的必然规律。

货币流派在80年代经典战役是将利率提升到15%,让僵尸企业彻底的死去( 都别挺尸了 ),遏制住了通胀,改变了滞胀的格局。就彻底奠定了货币流派的江湖地位,但是是当时的时代成就了货币流派,还是货币流派赶上了好时候,这是一个问题( 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

货币流派是央行增加杠杆的一种方式,利用低利率和货币刺激企业和居民消费投资。

在最初设定时期,利率是一个关键性的指标,在货币流派的核心观点中,利率下降有利于刺激投资,这个在工业化起飞阶段、或者工业化成熟阶段的工业体系来说是完全适用的。但是在美国这个超越大众消费阶层的工业体系来讲,是无法刺激制造业投资。但是80年代美国发起了信息化革命,以计算机半导体为载体的技术大范围应用于工业生产体系中,制造业面临着更新换代和新产业制造投资。所以到底是利率的下行刺激了制造业投资,还是制造业本身就面临着需要更新换代设备带来的投资,这个问题貌似就真成了一个问题。

美国80年代制造业的投资的确起到了很好的经济带动作用,从康波周期划分的角度看,那一次是新的康波周期的上行期,正是创新技术萌芽扩散期。到了90年代进入这个技术的快速成长期,进入千家万户,设备也逐年更新换代。当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的利率降到零附近时候,无论如何的低都无法刺激制造业的投资,但是却可以催生资产泡沫( 奥地利学派对货币流派的抨击就是催生资产泡沫 )。

现实中也确实是流动性催生的资产泡沫日益坚挺,在1986年之前的美国金融集团并没有现在如日中天的光景,1996年之前刚开始出现了扬眉吐气的苗头,2000以来的金融集团对全球所有交易金融资产有了重要的定价权,2011年高盛大宗商品女皇想要推出金属铜ETF,一个消息直接把铜从8000美金推到了10190的高位。而金融集团、资金流向在金融产品定价方面变成了举重轻重的地位,这种资金推动改变了许多传统投资框架和投资行为。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是建立在金融系统自由化基础上造成的一次系统性资产泡沫破裂。这一切都是货币政策留下的根基,包括这一轮的美股估值处于1929年那次泡沫之上。

沿袭前面阐述世界共生体系的存在,全球工业化体系国家都在刷「美元」这张信用卡,但是这张信用卡的额度是多少?周天王在2005年的报告中阐述过这个问题。

「美元的国际地位是共生模式的基础,但共生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和金融失衡基础上,突出体现为美国贸易赤字的极度扩张,从长期看,这必将大肆透支美元的信用。理论上讲,美元贸易赤字的增加,美元偿还能力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元被市场逐步减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元潜在贬值压力不会随着美元加息导致的升值而减弱,一旦加息周期结束,美元贬值之路有可能更长。当美元资产持有者的这种预期变成实际行动时候,美元资产价格、包括美国和世界经济都可能面临极大的下行压力,因此目前失衡的格局发展在伤害本身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P61)

个别国家的个别利益可能引发竞相抛售美元的做法,从而导致现行共生模式的瓦解,这种集体非理性和个体理性的现象随时可能拉开帷幕,并在羊群效应的作用下导致模式的崩溃,甚至是在某种偶然因素的刺激下,发生经济危机。目前的共生模式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美国的资产泡沫有两种可能,要么破裂从而全球陷入衰退,要么泡沫继续膨胀,从而造成更大的风险。(P62)

当2008年最后一次美联储用连续的扩表方式展开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直升机撒钱」,1929年那一次是社会企业的通缩,工业体系债务链条的崩塌,「直升机」撒钱是救能创造财富价值的工业体系,但是在2008年救助的是应该被削弱力量的、靠着赚取资产价格价差波动的金融投资分子,这是两个不同的救助对象,金融集团在口吐两口鲜血后,发挥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大无畏精神,转身弄死了雷曼和贝尔斯登,随后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权势。( 我们无法在现在和未来去批判那一次的量化宽松,因为从政治角逐的力量来说,那一次量化宽松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

货币政策到这个位置已经有些山穷水尽,无出路的感觉,这种国家加杠杆的方式从居民财富分配的角度来说,是严重损害普通居民利益,让社会贫富差距更加的严重,回到最开始我说的三个核心思路点居民财富上,巨大的财富分配裂差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本,特朗普的上台,也就不是那么意外,因为美国社会需要左翼政治。

特朗普实施的各种政策,还在当做是未来刺激经济的美好药丸?那是给世界经济体喂下的毒药,因为共生模式的基础美国「不想刷卡了」,海外资金回流、制造业回流,这些的目的是要通过实业创造就业岗位和增加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这后续的演化就已经超过了我的认知体系,因为这个推演是要去推翻已经存在了50年的世界共生模式,历史上并没有提供这种模式改变的历史案例和可对比,未来这个模式的变化是最大的危机。

美国人不想「刷卡」,也标志着大危机的开端,只是这个危机的转变和推演,未来如何化解,我没有那个智慧和能力。

所以我偏向认为欧美日体系已经走到了国家生命周期的末端,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的顶部,而我们国家还在国家生命周期的中间偏向前位置,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三分之一位置。

( 欧美体系也到了国家债务的峰值,但是这个峰值到底多少是合适?是国债/财政收入10:1合适还是20:1合适,这个没有一个确定性的数据,因为历史上可对比的数据太少了,我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方面深入的研究。也许居民财富分化的指标可以当做另外印证国家资产负债表周期的一个关键性指标,这个指标显示的是和1929年世纪大萧条的时候相似 )

(私人笔记非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