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四】:中国的繁荣和牛市的征程【Ⅰ】

全球的萧条&中国的繁荣【四】:中国的繁荣和牛市的征程【Ⅰ】
2018年12月07日 14:44 估值之逻辑

所有在唱中国经济崩溃论,对中国发展没有信心的,我不知道他们的担忧和逻辑落脚点到底是在什么地方。批评固定资产投资过高的言论是否看过罗斯托工业体系发展阶段理论,钢厂在2003年顶着产能过剩的帽子从2亿吨消费量到现在的8亿吨消费量,还说那时候产能过剩吗?房地产绑架中国,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定要崩溃的说法,看过城镇化率对房价的影响吗?用债务来说问题有多严重,中国经济一定要崩溃,这个逻辑我偏向又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无用逻辑。世界历史上国家债务从设计之初就是没有想到会还的,美国、日本的国家债务和财政收入比值甚至是20:1,也没有见得崩溃。

20世纪90年代,我们国人在海外是非常受歧视的,因为我们穷啊,我们当时连给村子修路的钱都没有;21世纪的前10年,我们实现了工业体系的起飞,完成了国家生命周期高速成长的一段,我们出去的时候可以抬着头跟别人说话,各个国家都求着中国购买商品;最近的10年,又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全球都在学习中国话,都在受到汉语博大精深恐怖的支配,在迎合中国,因为中国人有钱了。

经过了这30年的发展变化,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一个伟大的国度,能让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在30年时间完成了工业体系起飞准备、起飞、成熟这三个一般来说需要60年时间完成的过程,是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国工业化的经典性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了起飞准备、起飞阶段的基本阶段特征:1978年至2000年进行了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起飞准备和原始积累,2000之后进入起飞阶段;

2.具有起飞阶段的三个要素条件:固定汇率、集权政治和贫富分化;

3.具有典型的起飞主导产业,以及重化工业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中国起飞的主导产业是房地产,同时也具备钢铁、造船等重化工业的发展。

4.具有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在起飞中进行了以铁路为代表的工程装备的技术积累。这一点对中国未来的产业升级至为重要。

5.遵循了城市化加速、市场扩张以及交通发展的需求扩张规律。

上面的这些经典的过程在工业化理论是各个工业化国家的共性特征。

面对这样的奇迹我们应该感谢三个人( 第三个目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感谢邓小平邓爷爷,他奠定了改革开放这条路不变;第二感谢朱镕基朱总理,朱总理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搭建了整体社会的高效率运行,朱总理让我们加入WTO,加快出口、掠夺海外需求创造居民财富;第三个要感谢的是刘鹤刘军师,他正走上历史舞台,想来只有等到15年以后我们才能知道他在金融自由化这条路上的这脚刹车是多么的及时,挽救了工业成熟期政策造成的泛金融化的错误。

展望未来,中国这只世界级雄狮醒了,正在以自身强大的惯性运行,在这个惯性下我们会从成熟阶段走向大众消费阶段,由于刘军师的这脚金融自由化刹车踩得及时,我们有望在世界分工中从第三阶层向第二个阶层迈进,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我们庞大的人口体量和旺盛的工业制造能力,在我们迈向第二阶层时候会把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在经济上彻底的逼到绝路。从国家级别的竞争优势来讲,我们拥有了这样的实力和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将迎来中国在低增速、总量变化不大下的中长期繁荣——结构主义经济的崛起。

在世界康波周期萧条期,中国居民财富创造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此为背景,再参照日本的国际经验,和我们内身的规律,我国资本市场将迎来中长期的繁荣。

一、展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是否能跨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庞大,庞大到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打这种包票,中国一定会迈过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先不考虑是否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宏大的问题,先从居民财富入手,就是中国未来如何能保持居民财富的增加。这一点也许我们只能类比1975年后的日本,从实际经济体量、人口等各种指标是和日本当时具有很好的对比性,许多人喜欢拿美国企业发展路径来做对比,我偏向认为这个标杆选得有些问题,日本企业在1975年到1990年的发展案例对于我们才有更加明显的指导意义。

日本在1975年开启了繁荣的20年,股市长牛15年的征程,直到1989年金融自由化的泡沫。也许我们会沿袭这个路径,在全球萧条的过程中,中国的繁荣是未来最大的亮色。

1、如果和日本在那个阶段对比,我们目前有三个不利的条件

①人口基数庞大,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海外需求

德国、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区的经验完全不适用我们的市场的,在研究分析的时候,这些国家地区只能当做个体案例来研究,不能当做制定整体国家政策依据。

因为人口太少了,德国8000万人口,韩国5000万人口,台湾2300万人口,新加坡560万人口,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加起来就接近上亿级别。这几个国家稍微掠夺国际上一点需求就能实现比较好的财富创造。( 有些人拿这几个小人口国家的房地产数据来对比我们的房地产,有些偏颇,我们的房地产体量是这些国家的许多倍,更加的复杂,唯有美国才能类比,但是数量级还是差了4倍 )

我们是14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满足中国人的需求和财富创造,我们会把许多国家逼到绝路。日本1975年到1987年的崛起,把美国企业逼到了绝路;中国这20年的崛起,先是把四小龙逼到了绝路,然后是把日本逼到绝路( 这几个地区人口少,少量的需求就能养活这些人,所以不至于类似日本般凄惨),日本真的是被中国逼到了绝路,日本的贸易差额已经从2004年前贸易顺差12万亿日元,到2014年的贸易逆差12万亿。

②没有一个超级大经济体能提供需求

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是一个超级大的需求体,在90年代索尼、三星卖给了中国的电气设备( 随身听最为典型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并没有一个能类似中国这么庞大的市场,目前看能提供这样需求的就是印度、墨西哥,但是这些国家还在工业化体系起飞准备的初期,甚至初期都不算,他们的贸易逆差已经持续了多年,无法形成国家资本积累,居民也就无力提供额外消费。提高内需也是一种方式,但是需要建立在透支未来的角度上。

③美国资产负债表不同周期,代表美国对需求接受程度不同

在20世界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处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中期阶段,制造业向外转移,1956年到1974年转移的是最初级加工制造业,然后是终端制造业,1985年之后是高端制造业。

日本承接了和完成了这些所有阶段的转移。

中国初期承接的是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初级制造业,然后不断攀升,我们现在已经具有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的能力( 中国现在工业体系完整程度和制造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 )。

但是美国人不想刷卡消费了。这个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和不同,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相信我们的军师、智囊团能找到一个折中的办法。

2、关于跨国中等收入陷阱的五个错误认知

我们能依靠什么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呢?至少我偏向认为之前提的几个政策和大家熟知的想法是有问题的。

①互联网救中国

这个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第一、互联网信息化生命周期已经过了成熟期、迈向衰退周期,其带动的效率提升,和生活便利的使命已经完结了(30年的扩散,30年的繁荣 );

第二、互联网是一种工具,没有创造需求,只是现有需求的重新分配:在国内看到的各种互联网成功案例,哪一家带来新增需求了?貌似都没有,携程的成功,原来的订票点消失了;滴滴打车的成功,带来之前的出租车公司式微;阿里巴巴的成功,带来全国各地区的批发零售市场都死了;京东的成功,让全国各地的电子城人去楼空。

依靠互联网是完全不懂经济的人才能想出来的想法,无知、无知、无知。

②依靠消费跨国中等收入陷阱( 转型 )

这个听起来有些道理,但是我也认为这是一个认知错误。美国经济80%是消费,工业体系升级的最终阶段是大众消费、超越大众消费( 目前只看到美国是超越大众消费 ),这个特征听起来好像消费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但是我依然认为依靠消费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个巨大的认知错误。

我们来看看天王在2010年7月份写的:「需求的转变不等于消费将在经济增长中占有主要地位。 工业化阶段决定了投资仍然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推动力,从未来十年的方向看,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工业化走向成熟阶段的主导力量,这是工业化结构的继承性。」

工业体系的成熟阶段,消费只能是跟随,不会成为主导力量,即使到大众消费阶段,也只是跟随性,不可能成为主导。

消费不能成为主导是因为消费并不创造居民财富,是居民财富增加的结果,不是居民财富创造的原因。回到我们第一部分所讲的模型中,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总要面临需求不足的问题,自然而然最后就是危机和瓦解。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如果没有居民财富创造这个活水,那么这个国家的消费整体是依次下台阶,最为典型的就是日本「低欲望社会」——买不起、认命。

③高端制造业

目前的高端制造业集中在半导体上,这个市场具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在半导体领域,我们还是要烧钱,还得烧10年才能出现京东方这样的企业。没办法,这是作为追赶国必然要付出的代价,所以以中芯国际为链条的巨大产业链只有炒作意义,没有投资价值,未来的10年都是类似京东方前十年一样,更多的是财富毁灭,而不是创造利润和创新。

这是工业化升级的必然,日本企业在做半导体制程也是交了10年的学费。不要拿台积电来做对比,台积电是在一个强需求向上攀升的过程中,承接了美国、日本的制造能力才成长起来的(1987年成立 ),和中芯国际在大需求周期见顶的成长逻辑是完全不同,中芯国际在未来面临的是类似京东方2005年到2015年那样的血海竞争。

④创新:80、90后注定出不来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

我们要去理解这个创新到底是指什么样的创新。

如果说创新是以制造业升级为主线,围绕制造业升级展开的应用品、产品的升级为主线创新,我认为是真正的创新和投资主线。但是如果是以「小、奇、新、特」为主线,或者小范围个体创业为主的创新为主线。我认为大的时代过去,是在误人子弟。

我们总是拿过去30年这一轮信息化技术革命浪潮诞生的伟大企业来宣传创业如何的有前途,VC、PE们如何的盈利。但是我明确的说,从2018年开始,这些逻辑都不适用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10年是强者恒强的时代,新的创新要从大企业内部开端、应用。

这30年出现的伟大企业有个共性,都是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进行扩散、渗透的产物,当这些渗透到了包围我们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时候,这个扩散、渗透的红利也就消失了。注定着小企业通过新的模式开辟市场的难度要远远大于20年前,很难有创新性的需求出现。而历来创新的开始,都不是靠个体或者个人,半导体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开始是在德州仪器、英特尔这些企业内部出现的,第一条液晶电视生产线是在夏普公司。也许未来的10年是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回报率最低的时期,其成功退出项目的概率有可能急剧的下降。

伟大的企业诞生和成长是依托大势,在60年代汽车产业也是伟大的企业,但是汽车行业到了80年代、90年代,在美国股市里面只有周期性波动。所以80后、90后的这两批人注定不会出现伟大的企业家( 伟大的企业家和高管、管理者是两回事 ),是时代注定了这个命运( 概率低 )。康波周期导入期和初期出生的人口,在人生黄金期时间是要在衰退和萧条期度过的,这个时期是成熟、衰退、需求下滑的年代。而00后和10后的人口他们人生黄金期是在下一波康波周期繁荣期,出现伟大的企业家概率要高很多。

人生就是一场康波周期,注定了几代人的命运。

所以我偏向认为创业对于90后的年轻人是一剂毒药,不是符合这个大时代的潮流。对于80、90后最适合这个时代的潮流是在大型企业安稳的工作,直到退休。

这个问题再多说一句,创业时代要等到2035年以后才适用( 也正好对应的是00后这批人进入社会 ),日本在1990年之后走向衰败除了我之前说的研发投入不足外,在1990年后没有形成多方面、多点式开花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帮助制造业升级的大财团模式,在康波周期繁荣期并不是那么灵活,在创新、创造方面变得死气沉沉,缺少了企业家精神( 缺少冒险 ),康波周期繁荣期是要多点式开花促进创新形成。( 任何的理论框架都有适用期,包括投资 )。

⑤人民币国际化

依靠人民币国际化,这是一个十分宏大的目标和愿景,如果猜测时间设定的话,也许是100年的时间来实现。

有这个逻辑设定的来源是看美国现在干什么,我们就学习什么样。

所以逻辑出发点是错的,结果一定是错的。美元替代英镑成为全球定价货币,原因是国力成为世界第一,而不是因为能成为国际定价货币国力才强大。这个要比消费立国更显得无稽之谈。

依靠美元薅全球羊毛这个模式,是建立在美国人没有制造业的基础上。如果中国没有制造业,那么这个不是让中国走强,而是毁灭中国。

在我们可预期的未来,美国人作为第一个梯队、全球第一阶层是改变不了的,也是无法改变的。这个背后代表着创新、国力、军事等等一系列的因素,除非发生类似一战、二战彻底把英国打垮的事情出现。

不要想着参照美国金融业立国这个事情,这个也许是中国100年以后才能达到的。所以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是一个错误的路径,这个路径的适用期是要等到我们越过「大众消费」阶段到「超越大众消费时代」才能适用( 美国1975年之后 )。

3、制造业升级是唯一的出路:结构主义经济学

我们能依靠什么产业??用反推方式来阐述我对未来的观点,如果能增加居民财富收入,我们能依靠哪些产业??我们能依靠的还是制造业,最终还是回到制造业升级上。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已经提出来制造业升级作为未来的发展之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时隔8年之后,又重新提及当时的政策,不得不感慨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路径上。

我以天王2010年7月份报告的开篇中一段作为这一段的开始,那篇报告叫《结构主义的薪火》。

2010年4月的大拐点是一个相当大级别的拐点,未来的20年时间里,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边际递减不可抗拒( 经济总需求一定下滑 )。依靠总量进行投资的逻辑只可能是一个反弹波段取胜的问题( 宏观分析已经不能主导投资,宏观已死 )。在长波的衰退期可能面临的一些适用性的问题,最为现实的问题,长波的拐点理论上就是流动性的转折点,这和金本位还是美元本位无关( 放货币带不来需求的增加,货币主义失效 )。发达国家货币释放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宽松的货币政策边际效用递减,无法对冲总需求的下降和生产率的下滑( 欧美体系的货币主义彻底失效了,别指望有什么新鲜东西出来 )。

在宏观任何的理论框架都是应运而生,而不可能统治久远,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法则。结构主义在长波衰退期和萧条期,也就是未来的20年间将是一个重要的适用期

PS:括号内是我对天王的言论做的备注。

什么是结构主义?

我用我特别通俗的话来解释:结构主义就是总需求不好,整体不行,但总会有那么一两个行业要比别人好,「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

我们要做两个方面的事情:掠夺别人的需求,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利润是只能解决几年的问题,最核心的还是掠夺别人的需求。我们在总量需求上已经无法进一步扩张,在2015年那7000亿美金的贸易顺差,已经到了历史峰值,但是我们可以在结构上进一步优化,这就是结构主义经济学。

掠夺海外的需求表现形式就是:进口替代、中高端产品出口、品牌输出。

我有理由相信这三个方向,依然是未来三个主要的投资方向。而在选择上,我偏向这三个方向代表着不同的类型:

进口替代:是在高精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制造、医药等领域( 所有我们不能产的变成自己能生产 );

中高端产品出口:能带来效益、市场足够大的,汽车、工程机械、通讯技术( 华为,中兴有炒作价值 )等等;

品牌输出:家电( 美的、海尔 )、白酒、传媒等等。

若有遗漏,期待大家不断补充。从目前来看至少这些都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

智能搜图

(私人笔记非投资建议,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研究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