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周期研究错误的认知

大家对周期研究错误的认知
2019年08月14日 13:53 估值之逻辑

最近几年大家对周期品的研究和方法思路存在严重的偏差,并不是真实世界运行的逻辑。我们还是存在一定的有色眼镜来观察和思考周期性行业的运行,甚至很多的框架思路都是错的。

一、需求增速下滑带来商品价格趋势性下移

这是围绕绝大多数人的一个认知,具有这个认知的一个背景和我们过去十五年工业化进程起飞阶段的情况是相关的,尤其是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更多去归咎于需求不好。但是真实的情况并不是这个样子。大宗商品共价格趋势性的下行只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经济危机,需求极度差;第二个是供给的产能释放周期打压商品价格;单纯的需求增速变差这个概念是完全不能够支撑商品价格趋势性下行的结论,单纯的强调需求变化最终是要吃大亏。

我们用铜作为案例,来看过去六十年的情况,单纯的从需求的角度我们看到了几个时期和我们认知不对的地方。从需求绝对增量的角度出发,作为大宗品的研究,我觉得要尽量避免需求增速定江山的概念,需求增速仅仅是一个直观的研究数据,而不是全部。

1、需求增速下移,但是价格上涨:1976年到1981年,1986年到1990年,是需求增速不断下降,但是价格趋势确实趋势性上升;

2、需求增加,价格下跌:1983年到1985年、1994年到2003年、2011年到2016年,从数据图上我们看到的是需求增加,但是价格是趋势性下跌。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沿用需求增速下移这个思路去看大宗品价格,尤其是还有人从2016年用这个逻辑去空大宗品,空了三年已经爆仓无数次。事后看,我错的离谱。

二、需求增速下行,没有新的需求商品价格不能上涨?

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需求增速的下行不代表需求是负值。

全球过去六十年,铜消费需求增量只有几次是负值,往往都是对应着重大的宏观经济冲击,例如1974年和1979年的原油冲击、1990年苏联解体的需求冲击、还有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传导下来的冲击,和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亚洲金融危机都没有对铜需求造成多大影响。

我们目前只是需求增速下行,每年还是有一定需求增量;GDP还是正值。这个情况下最终演化的就是当需求增量超过供给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带来商品价格的大幅度反弹,尤其是价格靠近成本线附近的商品。

三、库存周期的下行带来商品价格的下行?

这个逻辑有可能在2010年前还适用,但是最近几年完全不适用的逻辑,甚至是完全的错误。从库存周期的时间推算,应该在2017年年中开始库存周期下行,所以大宗商品价格应该下跌,但是结果是这一轮的库存周期是下行,但是价格却没有跌,甚至到2018年8月份黑色品种又创出了新高。

库存周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不得不说库存周期的适用性必须嵌套在三周期中,在不同的产能周期和康波周期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特征和适用性。

我们现在目前的库存周期更应该是和2003年的时候相对比;如果放到康波周期里面,我们更应该对比的是1972左右的库存周期情况;这个情况代表的是这一轮的库存周期的下行阶段注定着不能成为大宗品价格继续下杀的主要依据。

甚至还有人用库存周期去解释中国股市的波动情况,缘木求鱼。我们没有办法解释1982年到2000年美国的十八年牛市,月线级别没有什么调整;还有2008年以来的美国十年牛市。按照库存周期下行1年半的结果,一个十八年、一个十年周期的大牛市没有超过半年以上的调整和深跌,完全不符合库存周期的结果。这种说法完全是不可取不可信,不可听。

四、根据美林时钟刻舟求剑做投资配置

一部分人动不动说现在经济过热,要进入通胀象限我们应该买入农产品;经济要进入通缩,我们应该空商品;经济不好股票市场没有机会。

我偏向这些都是瞎扯淡的说辞,是不懂的人为了忽悠更不懂的人创造的专有名词。

一说到“美林时钟”仿佛自己是一个投资的商业人士,高深莫测,搞得让人都无法理解。但是美林时钟来指导投资我总觉得缺少基础落地的内容,在一个康波周期55年的过程中,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驱动力和创造力,那么就不应该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和方式。

经济过热的按照美林时钟是应该买入农产品,但是十分抱歉的说农产品的主力品种大豆已经是接近7年都是丰收的,过去二十五年历史是每四年美国大豆就会出现一次歉收。所以豆粕底部震荡几年了也没有年度趋势性机会。

经济不好下滑应该空工业品,更是无稽之谈。持有这个逻辑的已经被工业品爆仓几次了。

2017年年初的那一次债灾,是因为经济过热的滞涨吗?通胀也没有起来。那一次就是一种交易结构的不平衡带来的资金踩踏,跟宏观经济的美林时钟没有任何关系。

宏观大的投资头寸要落实到细节行业的供需关系,而不是一句在哪个象限。

我认为美林时钟的问题来自于不变形和面对变化的资产价格变动。资产价格变动放到55年的康波周期中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驱动力和变化,单纯用四个象限去归纳的结果必然是错误。

五、经济好坏判断资产价格变动

这是一条被大家熟知,但是彻头彻尾错误的认知。

这个是属于宏观经济总量指导的趋势投资的范畴,而总量投资的方式只是工业化起飞阶段一个时期的特殊时期适用,其他时期并不是那么特别适用。

有三点情况会出现不适用:

1)、潜在经济增速下移的过程中并不适用;因为这个时期表现是经济增速和潜在经济增速相比较是高估的,但是经济增速还在下行的过程;从潜在经济增速的角度看,经济甚至还是过热的,虽然我们一直看到经济增速下行。

2)、潜在经济增速下移后的经济波动平缓:在经济中枢下移后的中低速区间,经济波动扁平化,经济起伏和需求变化没有之前波动剧烈,对于需求引发的价格影响需要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价格趋势,而不是当期需求的短周期维度。

3)、扁平化后的经济指标对数据解读和划分表现出较大的难度:如果单纯依靠现有的宏观经济高频指标,会出现相应的困难,由于数据的扁平化,在当期划分会出现误判或者滞后,例如PMI在一个十分狭小的空间活动,在某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的一个波动我们比较难准确的指出这是高点还是低点,除非有其他的方式来辅助,否则单纯依靠个人经验是容易出现误判和滞后。事前看一头雾水,事中看一脸懵逼,事后看怎么都对。

六、按照三周期时间划分套用到资产价格变动

这一点我是比较反对的,我始终不认为有什么特殊的方法能分析出资产价格变动的具体时间点和幅度,尤其是精准到某一个月甚至到日级别。在经济分析中周期的定义差出来几个月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库存周期(基钦周期)的划分差出几个月是十分正常,几个月的资产价格变动变化不同就足以影响很多的事情。只能说到了某一个时间和某一个区域采用正确的策略(底部吸筹策略、顶部是高抛策略),而不是单纯的就是某个月应该是起涨点。

七、小结

我们回顾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到2019年。这一段时期主导商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和需求作为主要的矛盾口。不是经济需求变得有多好,而是供给没有新增了。

有多少人沿袭着过去旧的思路在做这些商品,乃至从2400元开始空螺纹钢直到4400元的价格。然而拿出来的证据是经济不好,需求增速下移,虽然需求增速没有下移一直十分坚挺,但是这个逻辑的出发点就是错的。我们看到这个数据表也会发现,需求增速的下移并不是价格趋势性下跌的主要理由,这个逻辑出发点在真实运行世界中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乃至具有欺骗性。

真实的商业逻辑最终是回到供需两层层面,单独一个层面绝对是错误的。而各种看似而非的拿来式框架推演需要我们经过相应的数据验证和找到背后的核心因素逻辑,而大多数人做不好这个事情是不能沉下心在浩渺的数据中,用心思索出一些核心的问题。

拿来主义盛行下让研究变得更加有价值和意义,当然研究和对外阐述也要尽量的保证贴近真实的真相,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研究是“笃行慎言”、“反复推敲琢磨”的苦功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